威海专题之:威海之惑
标签:
房产 |
分类: 城市人文 |
在山东半岛的最东端,正诉说着一个宜居城市里一场美丽海滩上的虚妄、粗放规划下的伤痛、城市发展的摇摆轨迹。
■中国房地产报
奥运前夕,“威海银滩”这个地方像“病毒”一般在全国各大城市的手机上以短信形式传播开来。几乎每个记不清自己在何处留下过登记资料的人,都收到了代理商的海景房推销短信。
奥运期间,他们称之为淡季,如今,奥运已过,短信卷土重来。
报名日渐稀落的看房客,短信立马被删除的命运,似乎都昭示了威海海景房的光景大不如前。这些低价的、以养老度假房产为定位的海景房,在这个房地产行业形势步入冬天的低潮情境下,其命运令人担忧。而
不管威海有没有认识到,这些名声欠佳的海景房实际上已经成为威海人居牌的沉重包袱。
被此线索牵引,美丽威海背后更多的困惑呈现在我们面前。
声名之惑
乳山,威海下辖县级市,离威海市区100多公里;银滩,离乳山县城30多公里。在全国人的心里,它们都框定在威海名下。近年来,威海银滩被全国各地推销的并不优质的海景房以及“不买房便被迫购物”的恶劣行为贴上了标签。
而这种不良的口碑与威海天赋的环境之美的巨大反差,令悖论下的城市负面形象被放大了。
威海人说,那些海景房不是我们的全部,威海有很多市区的好房子并不靠海,那才是真正威海人的。威海人看到的是自己的小威海,全国人讨论的是大威海,而不是开发、生存、想象空间都有限的威海市区。
无论威海如何辩解,蓝天、沙滩、海景是威海对外贩卖的本钱,而那些无孔不入的海景房是被捆绑着一并贩卖的,它们的声名已经是威海的声名了。
如果这种声名困惑了全国,惟独没有困惑到威海,这本身就足够困惑。
规划之惑
声名之惑的背后,折射出威海的规划之惑。
本报记者在当地的走访中,有管理层毫不讳言地坦陈,那些在外地人眼里美不胜收的沙滩当初是当作“废物”利用的。“那些盐碱地能卖出去盖房子,已经很不错了,怎么会有长远的规划?”在没有意识到这海滩的珍贵与稀缺之时,在GDP能多一点就多一点的欣喜之下,粗放的规划令开发起步很低,这被我们的记者演绎为当地开发商的“草根春秋”。
因此,外来者或试图在适当的时机进入的外地开发商将会看到:被切割得很小的开发区域,割地而居的简单开发模式,追逐短期利益的杀鸡取卵的销售方式;外地购房者看到:技术落伍的建筑应用,粗制滥造的建筑材料,空洞无物的生活配套。
好在我们看到了威海已经萌生了民间的自省,当地的业内人士、开发企业已经对粗放规划的弊端有所认识并期待外来力量的加盟,以图提升规划意识与开发品质。
定位之惑
在粗放的海滩开发后面,我们最终推导出的应是威海的定位之惑。这才是当前最实质的问题。
到目前尚无定论的乳山核电站建设疑云,在外界看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正是威海乃至山东的GDP冲动与产业争夺思路。上天赐予的环境竞争力排名第一的诱惑,抵不过产业集聚造就的南方强市的典范效应。
早在2004年,当地喉舌《威海日报》就在刊发了时任威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的刘命信撰写的《大力发展集群经济》的调研报告后,推出了“做强做大企业,发展产业集群”的系列报道。彼时的威海在“工业兴市、工业强市”的口号带动下,温州、昆山、东莞、苏州等正是威海膜拜的对象,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向往令威海在制造业领域誓要争锋。
而在之前的2003年,联合国就把“人居奖”的桂冠戴在了威海头上,一时间,威海的对外人居牌打得空前火热。不可避免的,内外两张皮的城市定位出现了:威海对内保持着工业冲动,力图做成一个制造业基地;对外则高举着人居大旗,招呼四海宾朋来择海而居。
在几年的左右突击之后,威海受制于区位、交通、劳动力、矿产等劣势,虽费尽心力,制造业基地的地位并未树立起来。而人居品牌的树立也令人觉得愈发流于表面,甚至与威海第二产业的发展互相碰撞、互为掣肘。
威海需要的是下定决心,摆脱迷惑,扔掉工业理想,在人居的道路上走得再远一些。这不仅是值得威海一试的一场华丽的冒险,也是值得很多人去参与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