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灾后重建的中国样本

标签:
房产 |
分类: 建筑设计 |
■中国房地产报
在都江堰最大的板房安置点勤俭家园里,35岁的王守俊成为新邻居们的“消息源”。他是都江堰一所中专学校的就业指导老师,地震前住在都江堰灌口镇的柳河社区一套76平方米的居室中。因为对都江堰的城市重建规划和政府的救助政策颇为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找他询问房子重建或者搬迁的事情。中秋刚过,人们开始围着他讨论一则与他们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消息。
这则消息称,《都江堰市灾后重建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全球招标的基础上,初稿已经由上海同济大学主持编制完成。《规划》将都江堰定位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灾后重建的典范城市。
负责此规划的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俭透露,都江堰未来将以青城山、赵公山、灵岩山三山为依托,以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等七条水系为脉络,以四条环线加七条放射性道路为骨架,形成以主城片区和聚源新区、青城山片区的“一主二团”城市总体格局。
地震前后的调整
“大家都觉得,能够在原址上进行重建是最好的选择。”王守俊表示,继续住在生活多年的老城区方便、舒服。在最新规划编制前的一次民意调查中,有93%的中心城区居民不愿意搬迁到地震前规划中的聚源新区。
据了解,在地震前的城市总体规划里,位于老城区东南方向的聚源被当作安置点的一部分,政府计划将每户70平方米安置房新建在那里,希望至少吸纳4万人。因为市政府四套班子的办公地点也曾打算搬到聚源新城,“都江堰的行政金融中心”的定位曾一度出现在聚源的规划概念中。地震只是将聚源新城的计划提前启动了。
然而,正如王守俊们的想法,这个距离老城区仅7公里的聚源镇,在都江堰人的心理距离中还是太过遥远。多年前,都江堰人心里的城市范围只是建设路围起来的扇形,建设路早在民国时期就已是繁华的商业街,这个区域现在一般也被称作古城区。后来,人们脑海中的城市范围扩大到了半径比建设路大1公里的一环路,半径再大2公里的二环路只能勉强算是城区。
这一次,“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在规划中发挥了作用。9月17日,都江堰市规划局局长屈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那些破损不是非常严重的房屋,将在加固、维修后继续使用。对那些严重损毁、不能继续居住的房屋,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原址自建或者救助安置。
然而,原址重建的道路并不顺畅。据统计,老城区有50%左右的房屋都已严重损毁,有3000多栋房屋要修建。如果都采取自发联建的话,众多施工队同时进入可能带来交通拥堵问题,而拆迁带来的海量建筑垃圾也是一个难题。同时,老百姓的联建计划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6楼的住户提出,6楼太危险了,要重新抓阄。”同住在灌口镇的袁贵生和他打算协商集资联建的邻居们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如此看来,留给住在板房里的都江堰人选择的余地并不大。
现在一家三口挤在20多平方米板房里的王守俊一家,就非常盼望着尽快能有建好的永久性安置房。“面积70平方米完全可以接受,只要位置好一点就可以。”
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他们最为看重的是,救助安置的房屋能有多大面积,处在什么位置。而对于政府而言,重建的规划不仅要尊重民众的意愿,还要尊重城市的历史和前瞻城市未来发展的空间和形态。一场政府和老百姓之间的博弈也就不可避免。
最终,政府做出了权衡。在最终的安置规划中,每户70平方米的安置房被安排在了二环边,房屋倒塌和严重破坏的居民可以获得一套这样的住房,但是须放弃原来住房的产权。同时,市政府也放弃了四套班子办公点搬迁至聚源的想法,办公地点将在老城区进行重建。
屈军向本报记者透露说,目前已有3万多户居民登记申请了救助安置,接下来政府将对这些登记申请进行核实和鉴别,对符合要求的住户进行救助安置。“居民也可以根据需要申请更大面积的安置住房,但是超过70平方米的部分需要按照市场价格去买。”屈军表示。
重生中的机遇
然而,这些权衡后的改变并没有让聚源新区的计划就此完全搁浅。屈军透露,都江堰将在规划旧城重建、新建安置房的同时,以“两手都得抓”的态度发展聚源新区。
“老百姓的心态随时都可能发生改变,如果他想去新区了,而我们没有,那老百姓又要骂娘了。”屈军向记者笑言,政府必须做好两手准备。
都江堰市委书记刘俊林也表示,都江堰的恢复重建,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体系,它应该纳入成都的总体发展战略,纳入成都城市群体系中去考虑。这样来衡量,都江堰未来的人口结构会改变,人口的总量会有大量的机械增长。
一个宜居的充满魅力的,一个旅游休闲的、文化创意和服务业高度发达的城市,是都江堰在成都体系中的功能和定位。基于这样的定位,时值重建阶段的新区发展才更“有必要、有支撑、有前景”。
而据了解,目前新区的基础建设工作已经展开。彭青公路和聚青公路,都已经开工。连接成都IT大道的天府大道也确定规划,进入商务谈判阶段。成都到青城山的快速铁路,也将于今年10月动工,2010年5月就能建成。上海对口援建给都江堰的几所医院、学校,也放在了聚源新区。
“近三年,新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道路、交通、原住民的安置和基本的就业。然后还有空间提供给新的产业和人群。”刘俊林提出了自己的新区发展的时间表。
一位青城山新城项目的开发商负责人则向记者透露,都江堰的重建和新区发展规划已经吸引了很多投资商,其中不乏国内知名的开发企业和中央企业。
“我们早在2007年就看好了聚源新区的开发,现在震后重建相当于提前了发展进度,很多企业都在争一级土地开发。”该负责人透露,现在新区的竞争压力非常大。
此外,对全国的投资商的吸引力还来自国家和当地政府支持灾后重建的优惠政策。
“按照灾后重建规划,都江堰市及时梳理出了500多个灾后重建项目,涵盖了旅游、文化、农业、工业、交通、城建等领域,投资达1000多亿元。这些重建项目仅靠政府投入是难以满足的,大量重建资金需要通过市场的办法解决。”都江堰市市长许兴国表示,都江堰市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涵盖城乡住房建设、房地产业发展、商贸旅游文化等6大领域,在土地利用、税收、产业扶持等方面提供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