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杨:拿最少的钱,做最大的事

标签:
房产 |
分类: 城市人文 |
■中国房地产报
小杨是北京某奥运配套设施项目的一线建设者。他所在的建设项目其中一部分被建成五星级酒店,在奥运期间负责接待国外的代表团。
采访那天,小杨出乎意料的清闲,他睡到10点才起床,下午3点才开工,只要做些涂涂刷刷、搬东西的工作,晚上10点就能睡觉,并不像往常那样要干16个小时的活。他旁边的床位上堆着几副散落的扑克牌。这是因为项目已近尾声,接待外国代表团的那栋大楼已经对外开放。更重要的是,当时奥运临近,北京大小施工项目全部暂时停工。小杨所在的这个项目奥运会开幕几天前还在开工,有记者跑来拍照,问他们是否和政府有关系,吓得建设方赶快喝令叫停。
如今,奥运开幕已10天,记者发稿时小杨已在老家了。
小杨的老婆在山东农村老家,他前两年刚结婚,今年只有26岁,他那个年龄结婚,在农村已经算是很晚,他的打算是挣几年钱就回老家,这符合他的家乡风俗。在来到北京以前,小杨在天津某个工厂上班。2004年,小杨的舅舅成为了该奥运配套设施项目的一个小包工头,于是他前来投奔。
“奥运对我来说也是个机会。”小杨说。
他以前没想过会来北京。他在北京的生活很简单,但也很快活,每天在工地的食堂吃饭,吃得很便宜,伙食也还可以,有时也去附近的成都小吃。舅舅还带着他去了颐和园和北海。逢年过节时,还有市领导来慰问奥运建设者。
在北京,他也曾遭遇不公待遇。有一次,小杨在休息时间,蹲在工地外一辆兰博基尼后面和另外一个工人聊天,车主忽然从附近一个楼里冲出来,向他们大喊大叫,把他们轰到一边,然后又回到楼里。他并不是因为要把车开走而轰走小杨,只是不希望他们蹲在他的车子后面。而小杨只能不声不响,“理所当然”地走开。
和小杨一起被轰走的那个工人更加年轻,才16岁,属于“90后”,是个江西小伙子。“他是来工地体验生活的”,小杨说,“现在已经回家了,其实他都考上高中了。我挺佩服那个孩子的”。也许那个孩子经历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劳累,更是心理上的人情冷暖。
民工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出最大的力,干成最大的事情,拿的是最少的钱,有的甚至还没拿到钱。在中国,虽然没有过去某些西方国家那样的种族歧视,没有黑人,没有拉丁移民,却有农民工,有着跟种族歧视类似的阶层歧视问题。
所幸,奥运改变了一些人的认识,农民工也成为被敬佩的对象。虽然他们蹲在马路边聊天时偶尔还会遭到路人白眼,但是,已经有相关组织开始对农民工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关怀。
“你会把奥运门票送给鸟巢民工吗?”
这是前段时间在互联网很多论坛上引起讨论的一个问题,也是北京曾经发起的一个活动。一个叫冷保的民工是鸟巢的建设者,他也希望能够在鸟巢建成后,身临其境观看奥运比赛,某门户网站知道他的愿望后,发起了“他来看他的奥运会”活动。活动的结局是令人满意的,冷保得到了奥运门票,还有一位同是北漂族的网友负责他在北京的饮食起居。
虽然很多网友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这不太现实。但总归是一个好的开始。
小杨也笑着说,对他们这个群体的关怀是件好事。
城市化最大的进步并不仅仅在于起高楼宴宾客,更重要的是人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