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型房企酝酿参与灾后重建

(2008-05-27 10:18:48)
标签:

房产

分类: 特别策划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王玉光 北京报道

 

        当“出钱”已不能充分表达地产商心系灾区的“社会责任感”时,众多房地产大公司开始另辟蹊径,选择以“出力”——更为直接的方式参与灾后重建。

万科以行动平息争议


         5月20日,万科A(000002)发布董事会决议公告称,公司关于“参与四川地震灾区灾后安置及恢大型房企酝酿参与灾后重建复重建工作”的议案于5月19日获得了全体董事一致通过,公司将在净支出额度人民币1亿元以内参与灾区重建工作。该项工作为纯公益性质,不涉及任何商业性(包括微利项目)的开发。
         公告中明确,万科参与四川灾后重建的第一站,选择在绵竹市的遵道镇。1亿元费用也将在未来3到5年内,根据实际需要逐年支出。
        持续关注该事态的人并不难发现,这则公告与此前一场舆论风波颇有“前因后果”之嫌。5月15日,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曾以“捐款不应成为企业负担”、“万科捐200万是合适的”等公开表态引来舆论抨击。网民指责万科“逃避企业公民责任”、“愧对中国房地产NO.1称号”。
这让王石觉得委屈。
       他在个人博客上历数万科为救灾所做的一切:“万科组成的抢险工程机械队在都江堰灾区日夜奋战;万科捐献的药品、救援物资在万科组织的车辆运送到绵竹灾区;万科组成的特别搜救队在特别偏远的孤点寻救生命……”
      “赈灾才开始,请节省谩骂的气力用在赈灾行动上吧。”王石在博客中写道。这位一向特立独行的房地产老总年初刚刚摆脱“拐点论”的纠缠,不得不再次选择以实际行动平息争议。
      在5月20日的公告中,万科主动且积极地表达其参与重建的意愿:“公司一直密切关注各方面信息,寻找对灾区最有价值的努力方向,尤其是寻求能发挥万科专业优势的具体项目。”

       据了解,遵道镇早在今年4月,还曾是迎接世界超级模特中国走秀的山水小镇,但在此次地震中几乎被夷为平地,90%以上的房屋倒塌。业内人士分析,万科选择该地作为灾后重建的第一站,似乎是出于一种“守土有责”的情感——与其临近的成都,一直是万科全国房地产布局之重镇。2007年,成都公司销售额近20亿元,同比增加超过50%,位列万科集团销售地区公司第五名,除三大区域外,地位仅次于杭州公司。

“血脉相关”房企拟定计划


       本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除万科以外,多家在成渝两地有项目的房地产大公司,目前均已拟定(或酝酿中)直接参与灾后重建的计划。
         与四川震区“血脉相关”的上海绿地集团,目前在成都和重庆等地开发多个项目,开发面积已超过100万平方米。地震发生后,该公司也明确公布了一项参与灾后重建的计划。
        据绿地公司一位负责宣传的职业经理透露,绿地集团目前已确定首期出资300万元、通过集团成都、重庆事业部,“用自己的建设团队”,参与灾区当地6所中小学的规划和建设。“随着后续员工几百万元捐款的到位,参与援建的规模还将扩大。”
        地震发生时正派员赴都江堰考察下一处项目地块的合生创展公司,更是制订了一份精确到“三步走”的灾后重建参与计划,内容包括资助灾区建设18所以上希望小学、倡议业主领养灾区孤儿、优先安排川籍大学生、灾区民工、退伍军人到公司就业等等。
        合生还计划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集团以及社区业主的“爱心日”。当天在赴都江堰路上即遭遇地震的一位职业经理说,这将是她“永生难忘的日子”。
         早在2005年进入重庆市场的国美系鹏润地产,截至上周累计捐款约5700万元,一度名列地产公司捐赠排行榜榜首。据公司总部相关人士透露,目前员工的捐款还在继续。与此同时,公司也正在研究直接参与灾后重建的方案。

 

链接
成都房企震后“安检”

 

        自救兼救人,是成都及其关联房地产企业临震“应激性”的双重表现。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地震发生后,成都埠内外房地产企业应对的姿态各异。
        截至5月19日,招商地产累计向灾区捐款173万元。据招商地产相关人士透露,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成都震感强烈,“公司在成都的一班人马全部撤回重庆”,等待总部安排。
        相关资料显示,招商地产曾于去年9月与成都市土地整理储备中心、成都市成华区人民政府签署了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书》,就成都市成华区北湖片区的土地整理、基础设施配套、片区旅游设施建设等相关事宜,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这一框架协议涉及近5000亩土地的一级开发,以及后续局部的二级开发。
本报获悉,成都本埠多家房企均已启动对项目的自检自查程序。成都本土最大的房地产公司——成都置信公司副总经理陈建蓉称,目前公司对所有项目已检测完毕,“只有旗下银谷天地实业项目位于地震带银厂沟,但项目处于前期,有损失但不大。”
        不能回避的是,地震将导致成都在建项目工期延误,未来损失尚无法预估。成都正成房地产公司营销总监王文舟告诉记者,公司所有项目均未开工,目前正组织检测,大约需要三四天时间(23日以后)才能出结果,包括损失情况。(王玉光)

 

记者手记
参与灾后重建是否应获利?

■王玉光

 

       在一些市场分析人士看来,众多大公司踊跃参与灾后重建,或将致股市中的房地产板块“异军突大型房企酝酿参与灾后重建起”。分析者举例称,“近期内主战场位于成渝两地的房地产上市公司——渝开发(000514.SZ)连续数个交易日以涨停报收,可见市场对此有强烈的预期。”
         但另一种分析则认为,考虑到灾后重建的社会公益性质,短期内地产项目可能不会以盈利目的为主。在这个危急关头,地产公司应该表现出它们的社会责任。
       根据以往经验,在2007年一些受雪灾、小型洪灾影响的地区,如安徽宿州和凤阳、陕西潼关等地,灾后重建项目如受政府部门委托进行,一般要公开招标。
          但当此国难天灾面前,是否应给参与灾后重建的房地产企业以利润?给多少合适?这无疑是一个敏感、且极易引发争议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投资与市场研究室主任曹建海认为,“灾后住房重建绝不能引入开发商”,因为“开发商的逐利性只会抬高建房成本”。
          在曹建海看来,合理的灾后重建模式,应该是由政府为灾民的住房建设无偿划拨土地,做统一的土地安排,并规定容积率,然后政府通过征集、价低者得的招标方式选择建筑材料供应商以及房屋建筑商。“当然,这些施工企业是允许有适度利润的。”
           但也有专家坚持认为,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灾后重建工程也完全可以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公益中间取得平衡点”。既照顾参与企业的主动性,又保证重建的速度和效率。

                                                                      责编:龙美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