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建筑师协会年度绿色建筑奖揭晓
绿色建筑重在与自然和谐
■中国房地产报
见习记者 朱以师/文
5月15日,波士顿,全美建筑精英汇聚一堂。2008年美国建筑师协会(the
American Institute of
Architects)全国大会在这里举行。会上,美国建筑师协会为10个建筑项目颁发了“绿色建筑奖”(COTE)。从凤凰城郊区的现代化图书馆到波士顿的麦卡伦公寓楼,它们从100多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在建筑的可持续性设计上都有着独到之处。
美国建筑师协会表示,这些获奖的项目在“改善社区的居住条件、减少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从本次10个获奖项目来看,除了节能环保理念的一贯继承,绿色建筑的设计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将建筑融入自然,把建筑纳入与环境相通的循环体系,更加经济有效地利用资源,使建筑成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尽量减少对自然景观、山石水体的破坏;一是将自然引入建筑,运用高科技的生态技术,将植被、水体等自然景观引入建筑内部,力求在建筑中再现自然。
耶鲁大学雕塑大楼和美术馆
(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
在以前的荒地上,这个新建的综合体包含了3栋新楼。为了获取最大限度的自然采光和能源利用率,整面墙由太阳能遮阳、三重釉面低E型视觉面板、8英尺高的可开启式窗户以及一个半透明的双拱形面板构
成,使得整个建筑的外层都可以透光。美术馆屋顶的绿色植被和当地的景观植物(包括大型树木)都被设计为鸟类在城市公园走廊间活动的临时栖息地。
王后植物园游客和管理中心
(纽约)
作为美国着手可持续发展环境建设的第一个植物园,在未来,这个园林将拥有重要位置。秉持在美丽的当代建筑中融入多样化园林景观的目标,该建筑提升了观光者对于自然环境的体验,并传播可持续性建筑的关键要素。主体建筑周围设置了一个小水渠在园区内蜿蜒流动,用以承接雨天屋顶遮阳篷上倾泻而下的雨水。
纽那瓦学校山坡学习中心(加利福尼亚希尔斯伯勒)
整个校园占地33英亩,以茂盛的海岸橡树生态林,各种散布的建筑群和旧金山湾美景为特色。这个设计的落实基于这样的愿望——在当代多语境的建筑理念体系中找寻融合简单、适宜及高效益的可持续性设计方案。通过一系列简单且引人注目的系统和策略,相比全美院校的平均水平,这一设计节能至少可达65%。
麦卡伦公寓楼(波士顿)
这栋公寓楼共有140个住户单元,是客户、开发商和建筑工程队有意将之纳入可持续发展措施并经过深思熟虑的成果。作为一个商业设计项目,它以绿色建筑的设计为营销手段,并以绿色设计理念带来的效益为商业卖点。此建筑刚在南波士顿完成,目前这个建筑正在争取申请LEED黄金认证。与传统建筑相比,该建筑具有绿色建筑的某些特征,每年节水可超过60万加仑,比寻常建筑减少30%的电能消耗。
拉文-伯尼克中心(新奥尔良)
现有的建筑被从混凝土框架结构中分离出来扩展了33%,对各种环境系统也都进行了重新设计。所使用的手段有效缓和了新奥尔良炎热潮湿的气候,包括热分区项目,可变遮荫技术创新系统和空气流动以及辐射冷却等等。尽管室内的舒适度被大大改善,但这个项目的耗费却不高。这一项目被视作卡特里那飓风后新奥尔良地区可持续性设计的新标杆。

韦斯顿剑桥学院加思韦特科学艺术中心(波士顿)
为促进可持续性建筑的应用,艺术中心是社区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创建的一个理想的教育范本。这个项目综合了几十项绿色功能,学生们可以查看、测量和动手操纵,为教学机构提供了一个令人信服的样本。
项目包括了55项具体的可持续性手段,比如可再生资源的使用,雨水100%排放回收系统,能耗少于1瓦特/平方英尺的人工照明设计等。
环境教育中心 (宾夕法尼亚州
Dingmans
Ferry市)
这栋建筑是为了加强环境管理和教育而设计的,对地址和材料的选择、建筑体系的分析和设计都进行了认真考量,其构造充分显示了可持续性的设计原则。该中心可以用于聚餐、开会、讲座及其他环境学习活动。周边种植了草皮以便为项目提供低维护成本的景观,也便于将项目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南湖联盟探索中心(西雅图)
除了许多其他环境目标,这个中心最根本的设计初衷是建造一个拥有可变的展览空间的核心建筑,并且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可以被重新组装用在整个区域的多个不同住宅区。除了灵活的内室结构,整个建筑本身都是可以被重新拆卸的。在外部的3个结点做拆分后,整个建筑就被分解成4个可在大街上方便运输的独立模块。
塞萨·查维斯图书馆(亚利桑那州拉文市)
为了使室内外的空间免受太阳照射,这个建筑用宽大的悬梁创造了一个沙漠中的“帽子”。由于当地水资源匮乏,屋顶处设计了雨水收集系统以用于灌溉,室内则安置了节水设备。通常沙漠中关注的问题之一是占用大量的土地,这个建筑在选址之初已经对占地面积进行了削减,而挖掘出来的材料被用来建设成护堤以抵挡热量。窗户也作了适当的遮荫处理,以阻挡阳光的照射。
奥尔多·利奥波德遗产中心
(威斯康星州巴拉布市)
这栋占地1.2万平方英尺的大楼包括办公室、会议场所、会堂、档案室和工作间。遗产中心原本的预想是一个围绕中央庭院而建的小建筑群。
基于项目设计需要,该设计在管理能源使用上较为弹性,为工作和集会设置了室外空间,并缩小了建筑占地面积。奥尔多·利奥波德遗产中心是第一个通过LEED认证的碳中和建筑。
链接
绿色建筑的概念源自20世纪60年代,由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里利(Paolo
Soleri)将生态学和建筑学合并而首次提出,因此它又被称为生态建筑或可持续性建筑。进入21世纪以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深入人心,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也在世界建筑领域成为热点。绿色建筑的出现,标志着建筑已被视为生态循环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
LEED标准由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建立并推行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adership
in Energy & Environmental Design Building Rating
System),国际上简称LEED标准。
中国绿色建筑在路上
■见习记者 朱以师/文
您可能很难想象,一个小区的水系景观中的潺潺清水是由盥洗、冲厕的生活污水所得。
您肯定也估算不到,这样的设计每年可以为这个小区节约自来水几万吨,节省自来水费数10万元。
“健康,舒适,与自然同呼吸”,随着全社会环保意识的觉醒,人们对建筑的理解也正在回归到它的本源——对建筑品质以及生活品质的追求。人们不仅关注建筑的舒适度和人性化,也在关注建筑的生态化与可持续性。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四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指出,“推进建筑节能减排,加快绿色建筑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中国政府的战略决策。”可以说,起步、行进,中国的“绿色建筑”正在路上。
“从摇篮到摇篮”的理念
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每年竣工的房屋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预计到2020年年底,我国新增的房屋面积将近300亿平方米。
同时,建筑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直接消耗的能源已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左右。我国的单位能耗是同等气候条件下发达国家的2~3倍,60%的空气严重污染。

在更多的追求经济效益的时候,房地产行业忽视了城市建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正如五合国际建筑设计集团副总经理卢求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短时间里人们获得了巨大的生产、建设能力,但这种能力也是对环境的巨大破坏力。”
“国内以前大部分建筑都没有注重品质,寿命很短,留给城市的将是一堆垃圾。”某开发企业的一位建筑师向记者透露。
这种“破坏力”引起了人们的警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成为了新时代的主题。中国的建筑行业也走上可持续的“绿色道路”,在设计、施工、使用、回收等各个环节,尽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这是一种从‘摇篮到摇篮’的发展模式,而非以往的从‘摇篮到坟墓’的方式。”卢求表示,绿色建筑会被视为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循环系统,而建筑材料的循环利用甚至有可能改善原有的自然环境。
2007年,原建设部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和技术细则,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四节一环保”(即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环保),“健康、适用、高效”等原则,促进绿色建筑的建设。
“绿色”的价值取向
关于绿色建筑,除了“生态”与“环保”,“价值观”也是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词汇。
在民众的环保意识觉醒后,随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的,还将有“绿色”的价值取向。
选择绿色建筑,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意味着要放弃原来所谓的高能耗的“舒适生活”。比如,要放弃空调所制造的“冬暖夏凉”,而依靠建筑自身的保暖、隔热功能和自然的采光、通风效果。通过现有的建筑和材料技术,完全可以营造出自然的较为舒适的室内环境。
“在强化绿色意识的基础上,有了比较好的产品之后,民众自然就能够接受,这样就能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轨道上。”一些专注于绿色建筑的开发企业表示。
事实上,即便考虑到绿色建筑的溢价成分,以后选择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还是非常合算的。
以节能60%的房屋为例,那些5%到7%的加价在5到8年里,完全可以通过省下来的取暖、用电等费用赚回来。此外,绿色建筑由于改善了室内的环境,使人的疾病发生率大幅度下降,这就是另一角度的节约。同时,由于降低了能耗,我们的资源、环境都将得到较大的改善,生态成本是无法衡量的。
然而,不能否认,我国的绿色建筑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绿色建筑所占比例不足1%。
卢求表示,“对当下中国的发展而言,还是追求经济效益大于环境效益的。在这样的前提下,目前中国建筑业还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为主,追求快速的建设速度,而相对忽略了建筑品质。资源的利用、回收和循环利用水平都还非常低。”
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目前还处在一个快速城市化的建设过程中,每年都需要盖大量的房子,占用大量资源,包括土地、建材、能源等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预计,未来10年内绿色建筑市场的产值可达1.5万亿元人民币。
“在民众主流的意识、价值观转换之后,绿色建筑的价值就会凸显出来。”卢求表示,他对未来中国的绿色建筑市场非常乐观。“虽然中国还没有一个完善的绿色建筑的工业体系,缺乏一些好的绿色建筑建筑材料,包括设计、建材、技术、施工、使用、回收等环节都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政府、工业界、企业界都很重视,市场也有一个驱动力在其中,都在着力摸索。”
编辑:龙美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