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亲水人居由理想走近现实

(2008-04-10 16:51:33)
标签:

财经

分类: 潮流行为

深圳滨海岸线整体规划出炉

亲水人居由理想走近现实

 

■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刘晓云 深圳报道

 

深圳滨海城市的规划建设工作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31日,深圳市规划局公布了《深圳滨海(深圳河)岸线整体城市设计研究》(以下简称《研究》)方案。该方案把深圳230余公里的海岸线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其中,东部岸线定位为生态主题岸线,中部岸线定位为现代化滨海城市生活集中展示区,西部岸线定位为生产主题岸线。据了解,该《研究》方案已经由深圳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

 

三大区位分工明确

 

《研究》将深圳从东到西海岸线全部囊括在内一体规划,包括了大亚湾、大鹏湾、深圳湾和珠江口东岸滨海岸线,深圳河—莲塘河—沙头角河滨河岸线,海岸线全长230余公里,影响范围约440平方公里。

亲水人居由理想走近现实规划将深圳东、中、西滨水岸线分别定位为生态、生活、生产三大主题,采取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滨水公共生活和高度集中开发三种不同的发展策略。

东部岸线以大鹏半岛为主,这里也一直被誉为深圳“最后的桃花源”。由于该区域生态敏感度高,历史与人文资源丰富,而且有大量的天然沙滩分布,《研究》将其定位为生态主题岸线,未来将瞄准国际性的滨海旅游度假区、深圳特色文化产业基地、新兴海洋产业基地进行开发建设。

目前东部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明显滞后,作为旅游景点的海滨只有大小梅沙两处。每到旅游旺季,这两处海滨总是人满为患,随之而来的还有卫生问题、交通问题、管理问题、设施配套问题等。因此,早有专家建议深圳尽快开发龙岗大鹏半岛海滨,适当分流游客。

中部岸线拥有红树林保护公园这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目前政府也启动了深圳湾15公里岸线的建设。按照《研究》方案,在中部岸线上,深圳湾将成为深圳现代化滨海城市生活的集中展示区,政府将对这里进行集中投入和深度设计,而在后海填海区、深圳河等区域,则将成为深圳推进深港广泛合作的示范区以及迈向国际化的重要门户区。

中部岸线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深港合作。该区域与香港隔海相望,拥有好几个重要口岸。在今后的开发中,河套地区无疑是一个重点,而文锦渡、罗湖、皇岗、福田、深圳湾等口岸地区功能和景观也将得到重塑。

西部岸线涵盖南山与宝安两区的海岸线,这里有西部重要的港区大铲湾,又是规划中的深圳未来中心区、总部经济中心。但在该区域滨海开发也还存在诸多不足,如自然岸线丧失殆尽,生活岸线比例严重不足;大型交通设施进一步集聚,滨水区与城市中心分离等。针对这些特点,《研究》提出将其打造成为珠江东岸的产业、交通走廊,深圳市物流交通枢纽和现代化港口集聚区,以及深圳市高端产业集聚基地。

 

打造亲水交通模式

 

尽管身处滨海,但深圳的城市生活并没有向海边延伸,而是被一条条高速路、一座座高架桥和若干保税区所阻隔,这成为深圳人缺乏滨海生活体验的重要原因。

“我们住在一个滨海的城市,但滨海生活氛围并不浓,根本的缘由,在于我们没有建设出滨海的街道。”深圳城市规划及建筑评论家贺承军博士认为,营造滨海生活根本的方法,是把城市街道延伸到海边,与码头区衔接起来。

另有规划专家指出,深圳之所以没有滨海城市的概念,在于以往的城市规划并没有考虑太多的滨海元素。而且规划中也存在许多不足,如对交通的可达性考虑不足,公交站点设计不够,与城区之间还隔着一条快速干道滨海大道,行人过街设施严重不足。

“此次研究除对深圳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岸线功能进行定位外,还进一步提出了岸线地区的交通改善措施以及疏港交通整体原则。”负责该项设计的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朱荣远表示,对深圳滨海岸线的规划设计还需具有前瞻性的视野。根据该方案,深圳的岸线地区将发展港口货物“公共”交通,减少大型交通设施对岸线的占用。

《研究》针对深圳不同岸线的情况,采取了不同的交通方式。东部将利用海上路线、空中缆车、登山路径、公交专线等方式,加强盐田中心区与梅沙地区及南澳、东西冲、桔钓沙等地区的联系;中部着重加强滨海公共岸线与城市内部开放空间及背景山体的联系,以及深圳湾滨海岸线与前海湾滨海区的陆上联系;西部着重塑造滨海公共岸线与城市内部的交通及与景观廊道的联系。

宝安中心区景观条件转变为内海型后,将建立滨水步行栈道并提高通往内海的生活性路径的密度;提高滨海大道人行过街设施的密度;大鹏半岛区域可建设沿海岸的曲折的景观小径,但禁止快速交通沿岸线建设;沿江高速与滨海大道采用高架方式,保证城市与滨水岸线的联系。

 

优化滨海生活功能

 

深圳人的滨水城市生活概念一直被忽略。深圳海()岸线全长233.7公里,但是按功能定位划分,生活岸线仅24.4公里,占全长的10.4%

未来,这种情况将被改变。房地产开发商以后很难在海边或深圳河滨建楼盘,因为规划建议滨水岸线的公共开放岸线要确保不被私有物业占用,而且要增加从城市内部通往这些公共开放岸线的多种路径,如步行、公共交通、非机动车,并提高这些地区的公共服务设施水平。

朱荣远表示,希望通过步行系统的设置、场所的安排,把人的活动延伸。要实现滨海生活理想,华侨城南面填海区和后海有可能在今后的规划建设中全方位地集中体现滨水生活的特点。“再加上正在建设的15公里深圳湾休闲带,深圳的‘城与海’的关系将产生一个飞跃,真正达到‘零距离’的亲密接触。”朱荣远说。

“要从以往的失误中吸取经验,优化城市功能,整合岸线资源,引导产业集约发展。”规划专家认为还要避免城市生活与滨海生活割裂,要设计和保留城市与滨海岸线的生态景观通廊,生活性城区应体现生态滨海城市特征。

深圳市规划局城市设计处副处长黄伟文则表示,“相比于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滨水城市,深圳要成为国际化滨水城市,在一定时期内还将依托于港口和临港产业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滨水岸线整体城市设计对深圳城市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吸引力都将产生巨大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