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拒绝“裸跳”的北京楼市

(2007-12-27 15:46:32)
标签:

住房保障

杂谈

分类: 封面故事

据《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  王玉光 /文

 

这段时间,深圳、广州、珠海等主要楼市接二连三地“跳水”,舆论也开始“唱空”、“卖拐”,曾经“坚不可摧”的房价,终于暴露出脆弱的一面。即便一直自诩刚性需求强大、地紧钱松的北京,也似乎出现了疑似病例——表面上看,房价高烧仍然不退,但近两个月的有价无市,已经把北京开发商的体能消耗过半。

在金融、土地、财税以及产品供应结构等调控手段的合力作用下,全国楼市一盘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似乎已经出现。据近日媒体公开报道称,北京个别区块、楼盘目前已经出现价格松动信号。只是开发商的跳水方式大都遮遮掩掩、明暗交替。

位于北京东四环的某知名大盘,最近在其第N期项目上,采用更换案名、重新推广入市的“暗降”手段,将目前已逼近17000/平方米的区域均价垂直下拉3000余元。

相比这种一百八十度的“变脸”的降价,另一些跳水开发商则更愿意选择打折、赠送和贴息等略显含蓄的方式。在他们看来,这种营销方式一方面可避免直白降价的尴尬,另一方面则更利于把“实惠”的信息及时传递给消费者,且不必再投入一大笔推广新项目的费用。

尽管这些降价开发商无一例外地引起了周围邻居的愤恨,让很多人“做梦都想骂娘”,但实际上,他们并不情愿成为带头大哥,也不想当北京媒体期盼中的“降价典型”。迫使他们调整价格的惟一出发点,是日渐加重的销售压力、不断紧绷的资金链条和央行连续5次的加息。

不想被抓典型,这只是北京开发商情愿选择“穿泳衣跳水”也不愿“裸跳”的原因之一。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长期以来,北京房地产市场形成了一种“以降价为耻”的商业氛围。无论是购房者还是开发商,一贯的认知是房价只能涨、不能跌。在购房者而言,已形成根深蒂固的“买涨不买跌”的消费观念;在开发商而言,房价跌,则意味着其产品贬值、其品牌缩水、其实力将备受怀疑。

至今还记得,几年前,上海一些楼盘因直接降价而引发大规模的退房潮。这恐怕是最令北京开发商对“裸跳”心存忌惮的原因。如此,既然不能光明正大地“裸跳”,又“不得不跳”,就只能选择貌似高明的“穿着泳衣跳水”。

但总归还是降价,明降、暗降有什么分别?在一些明眼人看来,这不过是徒增“此地无银三百两”、欲盖弥彰的笑料而已。

其实房地产业大可不必以降价为耻。房子也是商品,是商品就有降价的可能和必要。在制度和市场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企业视自身状况调整价格原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只要能加速回款、缓解已经出现的滞销压力,只要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优化企业资源配置,降价就无需遮遮掩掩,更不必担心会就此毁了清白。在必要的情境下,降价反而是一种胜出策略。

带头降价也并非懦弱之举。在当前中国房地产由商品诉求向民生诉求过渡的时代大背景下,能出来带头挤一挤房价虚高的泡沫,反而是一项惠国惠民的义举。

万科已做出了榜样。前不久,位于广州老城荔湾区的万科金色康苑,以低于最初定价7000元的价格入市。同期出售的数个项目均比市场预期低15%20%,甚至低于同一楼盘前期产品的价格。王石还在公开场合率先表态,“楼市拐点已经出现”。其大义凛然的“领跌”姿态,引中海地产、招商地产、金地集团等行业先锋竞相跟随。

虽然可能会以牺牲部分商业利益为代价,但换来的却是对企业长远发展同样重要的社会效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