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房地产报》
实习记者 沈斌
北京报道
近日,上海市交通局公布了《上海市2007~2009年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三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大部分上海市民均是从当天的电视新闻中获知此消息。
该计划提出,在未来三年内上海将投资1100亿元完成轨道交通和综合交通换乘枢纽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善公交快速出行网络,并将公交优惠换乘进一步推进,公交智能化也将全面实现。
在国内,如此规模的公共交通投资并不多见,而上海市交通局的一名工作人员则认为,“这几年,上海市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的投入一直较大,千亿元并非一个很难迈过的坎”。
世博会的动力
上海市加大公共交通方面的投资,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该市交通局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是上海市对建设部下达的公交优先精神的回应。
“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的建设,向来都需要一个契机,”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副所长石京告诉记者,“北京因为2008年奥运,明显加大了在此方面的发展力度,同样,上海市要举办2010年世博会,这对它亦是一个刺激。”
交通局的上述负责人向记者印证了这一看法,并且在该计划中,还提到了要为世博会发展专用车道。“而且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也迫切需要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以突破发展瓶颈。”该负责人随后补充。
一些国际著名城市的人口和轨道的交通比例,柏林是138∶91,维也纳为140∶100,巴黎为1020∶192,截至2007年,上海市的人口已突破2100万人,而轨道交通到年底才仅仅达到230公里。立志于打造国际化大都市,在世界范围内定位自身的上海市,在轨道交通方面与一些老牌国际都市之间的差距一目了然。
随着中国一些城市对城市交通建设方面的重视,投资的不断加大,上海市交通方面的相对优势也在不断减弱。
“城市交通的情况,是投资环境的一个重要参考物,它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与城市之间的魅力,像一些城市的复兴,都是先从发展城市交通入手,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公共交通”,石京表示,“像上海这种特大城市,私家车并不适合,它们仅适合在一些远郊地区。大运量,高效率的公共交通才是特大城市的不二之选”。
1100亿元,多还是少?
“上海市政府这么有钱?”这是在上海一家保险公司上班的方思越得知这一计划后的第一反应,据她说,周围的一些朋友也与她持有相同的疑惑。
在1998年,上海市全年财政收入总和也不过为1100多亿元,即使在高速发展的9年后,决心用1100亿元来发展城市交通,也绝非是笔小数目,何况2006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600多亿元。该笔资金的融资模式已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记者就该项目的投融资情况向发布计划的上海市交通局求证,而对方表示,该局只负责计划的制定与颁布,对投融资情况并不知晓。
据公开资料显示,作为国内惟一一家地铁上市公司,上海申通地铁扮演着上海市轨道交通融资平台的角色。该公司的一名负责人告诉记者,“其实早在该计划颁布之前,也就是2006年,我们就已完成了该计划的投融资,虽然这个计划是近期才颁布,但当时的具体情况可以查阅当年的《解放日报》。”
记者在查阅了2006年的《解放日报》后发现,在当年的4月4日,由11家银行组成的银团在沪就上海轨道交通基本网络项目融资协议签约,该银团将联合贷款的300亿元人民币用于上海市轨道交通建设。300亿元相比于1100亿元的总额,似乎还有不小的差距,而剩余的800亿元的缺口又该如何解决?
“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地铁利益的产出是可以回收的。它一旦运营,就可以有收入,然后就可以用这笔收入支持下一步建设。”石京分析说,“通过借贷的方式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还可以增加城市影响力,一些高附加值的企业就会因此而入驻,这对于土地价值和当地的税收来说都会有积极的反馈。而在公共交通方面的巨额投资,可以通过在其他方面的收益进行弥补。”
石京向记者提出了“受益者负担”的想法,他认为,像公共交通的投入,受益增加的部分,政府应该把它抽取出来,“像北京三环路的建设,使得周边的房价上涨了四五千元/平方米,而这多出来的钱都被开发商取走了,这样是有些问题的”。相比于交通建设提升周边土地的价格,政府通过土地的增值来获取利益的方法,石京似乎更在意房价的增值空间。
而对于1100亿的投资总额,石京认为“并不算多”:2004年,公路交通设施投资突破100亿元的省“就有6个”,其中浙江是427亿元。每年全国在城市公共交通方面的投资共有5000多亿元。
石京表示,“上海市1100亿元的投资也是3年的计划,平均下来,每年不到400亿。在全国对公共交通投资大幅增长的大背景下,以上海的经济实力而言,投入并不算多。这条路走得非常正确。”
BRT,一个替代品?
在此项计划中,夺人眼球的除了1100亿元的投资额外,另一个就是酝酿多时的BRT项目(快速公交)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其实,上海就发展BRT项目提出的时间比较早,可是因为对此项目是否适合上海特殊的城市发展需求,政府部门之间也存在争议,于是就此耽搁,直到近日才得以确定。
BRT,是Bus Rapid
Transit的缩写,意思是“公交车捷运系统”,也就是快速公交。发展BRT需要有信息化的设备,专用的路权,对交通的硬件设施要求非常高。
巴西南方城市库里蒂巴,是BRT的发源地,在当地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于是得以推广全球。而相比于“单中心,五条放射性道路”的库里蒂巴,上海市的交通情况则要复杂得多。于是此次也只是计划建设铁路南站至西站15公里的快速公交BRT试验线。
除了交通,BRT还有自身独特的公交车型。今年3月在上海开幕的世界客车博览亚洲展会上,国内不少厂家的BRT车型高调展出,而浙江青年汽车集团公司,更是将其25米长的旗舰车开来展映,“相当于地铁的一节车厢,可以载300多个人”,标准车型则为18米长,相比于普通的公交,无论是舒适性还是快捷性上,都有明显优势。当时参展的各企业市场部负责人均表示,对上海的BRT市场非常重视,而在那时,上海市并未确定要发展BRT项目。
此次计划的明确提出让许多BRT生产厂家非常兴奋,而石京则显得冷静许多。“它并不适合所有的地方,在一些城市化发展不高的地方,BRT的优势还比较明显。但它对路权、信号等方面都要求有优先权,这一方面的优先势必打击另一方面的需求。”
石京认为,“在北京、上海这类特大型城市发展BRT可能会有一些局限性,可在局部地区作为一种替代方式。它仅仅是地铁的一个替代品,一个过渡时期的产物。在未来,这些特大型城市还是应该以地铁作为其主要的发展方向”。
目前,北京前门到德茂庄一线的快速公交为我国首条快速公交系统,2005年12月30日正式建成,全长接近16公里。虽然封闭车道内只有快速公交1一趟专用车行驶,1分钟一趟,没有其他路线公交车占用。但设计速度原为26公里/小时,设计单程运行时间为37分钟,实际运行起来时间却为43分钟到1小时,速度约为16公里/小时,快速公交并未“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