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葛云/文
上海在数字上再创新低。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上海房价同比上涨0.8%,仅比一个三线城市浙江金华市高0.1个百分点,涨幅名列全国倒数第二。新建住宅房价涨幅就更低了,只有0.5%。而一贯与其相提并论的北京,则表现得远没这么低调了: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9.5%,新建住宅价格涨幅达10.3%。与此同时,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7月各类消费价格指数也与上述数字反映的情况保持一致:7月北京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0.4%。
早在今年年初,大家在讨论“北京会不会成为下一个上海”的时候,其实很多人心里都有个一边倒的答案。只是没想到,如今的上海在统计数字上如此出人意料,几乎令北京高处不胜寒了。
奇怪的是,人们对数字的不相信程度就如同有人对待某位圈里知名评论人写的文章一样,他写什么,别人骂什么,横竖都要骂:写供需决定房价上涨趋势不可挡,挨骂;写房价涨幅应得到有效控制,也挨骂。如今的上海房价同比几乎没涨和北京的房价只涨这么“一点”,好多人横竖都不信。上海的朋友说,只感觉房价还在猛涨;北京的朋友讲,今年7月的房价至少比去年7月的涨了30%,怎么可能才10%呢。
对民众来说,他们一边不相信数字,一边还要对着数字说话,以此来判断自己的话风转向。对研究者和决策者而言,每个月、每季度公布的关于房价的数字几乎成为头上利刃,每每战战兢兢忙着梳理新政,思量要不要出台新规定。对媒体而言,国家发改委和国家统计局的官网就是他们盯着不放的据点,一有新数字发布就得极度灵敏地有所反映,否则至少也算漏报新闻。
权且不论统计数字是否偏差,单就说对数字的关注程度,这样的被数字逼着走、又追着数字走的心态,我看是不必要的。所谓过犹不及。一个月乃至某个季度的数字不能客观反映一个行业的变化规律,盯得太紧,就会心慌,就会左右决策的客观和科学程度,对普通购房者和决策者都如是。从这个程度上说,这种被数字追着走的失衡心态要对目前决策层面和市场层面出现的恐慌情绪负些责任。
当然,每个阶段的数字都应成为研究的一部分,并将对长期研究的结论作出贡献。但为了自己“发声”的需要,而不负责任地、断章取义地引用短期数字的变化,还是省省吧。面对这些数字,放下浮躁,别那么急着说话,难道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