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曾冬梅广州报道
经过9年的等待,广东国际大厦终于迎来了新东家。
1月30日晚,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深圳公司(以下简称深圳中航)正式入主广东国际大厦。因大厦总层数是63层,广州人又称其为“63层”。
深圳中航方面表示,将对广东国际大厦进行大规模的设备设施改造,并聘请国际知名的酒店管理公司制定全新的酒店规划,让这栋曾经辉煌过的高楼再次焕发生机。
三度拍卖两度流拍
这座200米高的昔日“广州第一高楼”可谓命运多舛。
广东国际大厦在1986年正式投入使用,其中的五星级酒店——广东国际大酒店1992年开业。该大厦曾是广州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环市东路商圈崛起的标志,在中信广场落成前一直保持着“广州第一高楼”的地位。而且,它还是广州首个集写字楼、酒店、公寓、餐饮、商业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物业。
“当年广州第一家麦当劳就开在这里。”一位业内人士对“63层”当年的风光记忆犹新。
广东国际大厦原为广东国投所有,在1998年广东国投破产后,该大厦便走上了一条历时9年的崎岖之路,其中经历了三次拍卖两次流拍的波折。
2001年12月18日,广东国际大厦由国内四大拍卖行联合公开拍卖,首次拍卖估价达20.11亿元,被称“中国第一拍”。虽然最后的起拍价调整为16亿元,但仍无人问津。2002年1月30日,起拍价下降为13亿元,再次流拍;2002年10月17日,第三次拍卖的起拍价减为11.3亿元,买家为广东逸涛集团。
然而,因为合作伙伴退出、融资环节出现问题,逸涛集团仅仅支付了2亿元首付款。为了交齐拍卖款,该公司开始四处物色合作伙伴。据知情人士透露,对该大厦感兴趣的企业不在少数,包括首都机场、远洋公司、中信华南以及一些海外基金等。
在经历了长达13个月的谈判后,深圳中航终于“修成正果”,成为该大厦的新东家,以8.475亿元的代价购得大厦75%的股份,逸涛集团旗下的深圳市一浪投资有限公司则拥有其余的25%股份。
据了解,此次深圳中航收购的主要资产为广东国际大厦的主楼及附楼大部分单位,占地面积共计18997.6平方米,建筑面积144984平方米,包括五星级的广东国际大酒店,部分写字楼、商铺、公寓及停车场的经营管理权。
“中航模式”广州复制
深圳中航是中国航空工业在深圳设立的窗口企业,主营业务包括高新技术产业、地产物业酒店、百货零售、进出口贸易和金融服务等,拥有中航实业、深天马、飞亚达、深南光4家境内外上市公司及深南电路、天虹商场、中航商贸、中航地产、中航物业、格兰云天大酒店、上海宾馆、江南证券等企业。去年,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亿元。
据悉,深圳中航在南沙区的一个综合项目正在准备启动,广东国际大厦是其在广州的第二个项目。在1月3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中航副总经理隋涌表示,收购广东国际大厦标志着航空工业系统与广东省的战略合作迈出新的步伐,意义重大。
经过多年积累,深圳中航在商业地产板块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中航模式”,它善于利用旗下业务板块多元化的优势,在一定面积的城市社区内迅速建构一个集居住、商业、商务于一体的人气聚集区,从而在相对较短时期内提升相关地块的商业氛围和商务价值。在商用物业的经营上,长期持有、经营和升级的策略让它的角色逐渐转变为一个专业的商业地产开发商,为广东国际大厦独身定造的战略是“长期持有、专业经营、提升价值、重塑品牌”。
“目前广东国际大厦的酒店业务还能维持行业里的中档水平,写字楼的租金和出租率已大幅下降,商业板块则是处于亏本状态。”中原地产项目部副总经理黄韬认为,由于多年来为产权问题所累,广东国际大厦的发展已经远远落后于同行,“这样一个项目,对于接手的企业是个很大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让大厦尽快跟上市场步伐便成为新东家入主后的当务之急。根据计划,深圳中航首先会对大厦进行大规模的设备设施改造,为了让大厦的硬件达到优秀五星标准,他们邀请了国际著名的浩华酒店管理咨询公司进行合作,制定全新的酒店规划;管理方面,深圳中航打算将大厦的经营管理权一分为二,大厦实业公司、广东国际大酒店均不再承担具体经营管理业务,酒店经营将委托给中航酒店管理公司,物业经营、物业管理则委托给中航物业管理公司;至于裙楼,深圳中航计划将1~2层改造成整体经营的特色购物中心,突出档次、品位和特色。
据介绍,收购广东国际大厦的真正主体是深圳中航旗下的深圳中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由于是香港H股上市公司,中航实业目前还在履行受让的相关审批手续,在此之前,由其大股东深圳中航代为履行义务和行使权力。而广东国际大厦的管理团队则由深圳中航负责派驻,目前深圳中航副总经理隋涌、深圳中航物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石正林以及深圳中航酒店管理公司总经理张振山均已成为广东国际大厦实业有限公司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