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记者 刘笑一 上海报道
这次,绿地很确定自己要进入能源产业,在地产之外。11月22日,上海绿地集团董事长张玉良向记者表示:“考虑到楼市进入周期性调整,存在一定波动性风险,过于依赖单一行业显然不利于集团持续、稳定和快速发展。而我们已经在能源产业里获得了一些机会,我们也认为这一选择风险较低,也利于现金流快速滚动。”
绿地及其“效仿者”
虽然房地产依然将作为绿地集团的主导产业,但在房地产业遭遇“后调控时期”的窘境中,绿地似乎已为自身找到了一条适合发展的新路。
据悉,绿地能源集团重点发展石油产业的批发零售业务、油品沿海运输业务以及煤炭的大宗批发及沿海运输。事实上,在该集团成立之前,绿地就一直利用十来家加油站做石油的批发和零售,但是现在其旨在扩张上游运输以及物流环节。早在去年10月绿地整合重组旗下综合产业时,所组建的四大综合产业集团中除房地产和建筑主业外,“绿地能源集团”便赫然在列。
张玉良透露,能源集团成立前,绿地已收购了沪上一家石油公司和一家煤炭运销公司。接下来集团组建后将投资2个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27万吨储运量的石油油库和煤炭储运项目。
当宏观调控让楼市感到冬天的寒意时,有实力的大规模开发商们不得不另谋“钱”途。敏锐地嗅到能源产业商机的开发商并不止绿地集团一家。
全国工商联石油商会会长龚家龙曾在一次“石油论坛”上透露,有数家在上海排名前20的开发商不仅在上海、南通、舟山等地进行石油储备投资,有的更欲投资百亿建一两万平方米的巨型油库。
中融集团进军石油业直接把目光放在国外,直接进入原油开采。去年8月,中融在加拿大成立了加拿大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并在加拿大竞标获得了220口油井的开发权。而去年底,中融集团董事长倪召兴又与中融阿曼石油部部长签订了油气勘探意向协议,占地约1500万亩。
“我曾经花了一年时间研究海外油气富集区的资料,李嘉诚数年前买下的加拿大赫斯基油田就在我的油田旁边。”倪召兴透露,“我们现在还在阿萨巴斯卡盆地勘探铀矿,并前往智利勘查铜矿,筹备投资开发”。
而知情人士透露,就在今年8月,曾在望京开发了数十万平方米商业地产的北京博泰隆房地产有限公司也联手国内另一家民营石油公司在蒙古买下一个30万平方米油田,这是蒙古迄今为止面积最大的一个油田。在博泰隆进入之后,蒙古的原油年产量有望提高6万吨。
多元化分散风险
“国内能源需求日益加大,潜力无穷的市场无疑给民营企业提供着巨大的财富想象。但能拿出那么多资金投入这个产业的,恐怕也只有前几年在地产业风光无限的开发商能够办到。”浦东房地产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战军认为。
可以预见,一个地产商投资的新变局正在显现:以绿地和中融为代表的房地产企业在考虑到发展前景时,选择了将自身能量聚变,分解出其他产业实体,一方面用此实体带来的现金流带动房地产项目的运作,另一方面将资本分化到其他产业中,以降低单一行业带来的风险。
“面临宏观调控政策频频出台的形势,资金要寻找更好的新出路,因而一些开发商开始转战其他投资领域,谋求多元化发展实在情理之中。”李战军称。
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在能源产业上的资源整合,也成为开发商多渠道分散风险的有效方式。
张玉良坦言,在绿地今年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率构成中,房地产的份额有所下降,约为5%~10%左右。在他看来,如果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房地产上,无论是现金流、收益和规模都无法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
“根据今年的销售预期,绿地的汽车、能源业务大概可以达到30亿元的销售额。”绿地集团董事、副总裁张鑫国则透露,“到2011年,单能源一项业务,就将预期完成年均100亿元的销售收入,年利润在3亿~5亿元。”
“其实能源集团在绿地几大产业中,并非利润率最高的,但是比较稳健。”张玉良告诉记者,目前绿地几大产业的利润率中,能源集团为5%,商业集团则在10%以上,最高的仍是房地产主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