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
作者 刘晶/文
用“焦头烂额”来形容现在的严介和恐怕不为过。接二连三地遭到银行追债起诉,个人房产被几家法院的诉前财产保全重复冻结,其掌控的太平洋建设集团在南京多家银行的5个账户,余额最多不过千元。如此狼狈,让人很难再去留意严介和头顶上那顶“江苏首富”的桂冠了。
新近爆出严介和上书江苏省政府有关部门《关于请求协调解决太平洋建设集团公司临时困难的紧急报告》。虽然严介和本人否认递交过这份报告,但据目前业内和当地监管部门透露出的消息来看,这份希望政府予以信贷支持的报告确实存在。
当年德隆的“老三股”第一次出现集体跌停,德隆系先是在公司网站发布对“不负责任报道”的法律声明。随着事态的发展,向证监会、银监会、工商联和地方政府发出《关于化解德隆集团及相关金融企业当前金融风险的紧急报告》,但德隆终究难逃“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命运。今时今日严介和的这份“紧急报告”难免不会让人做昨日重现的联想。
表面上是太平洋集团下属子公司未能到期偿还银行贷款引发诉讼,且诉讼内容所涉多为其主业市政建设工程项目。但从严介和最近几年的经营动作来看,很难说这次危机的导火索是严介和赖以成名的“BT模式”(Build-Transfer)。所谓“BT模式”,是指以承诺“承包商先全款垫资建设,移交政府使用后再回收应收账款”为前提从政府拿单,再利用政府信用向银行申请贷款,利用银行短期贷款启动项目。而后靠占用下游供货商和工程队的资金,最终获得政府的长期回款。这期间只要资金链上不出现突发事件,承包商可以用规模不大的自有资金进行财务杠杆运营。回想一下严介和“BT”的历史不难发现,单就市政工程建设项目融资而言,太平洋集团的银行信用尚属不错。
真正诱发危机的,恐怕还是严介和在国资并购市场上的“倒买倒卖”出了岔子。留意一下严介和2000年后高调出镜后的一系列举动,不难发现严介和在大力宣传他的“BT模式”背后,一直在想方设法拓展融资渠道和规模,加紧收购那些地方一级且债务缠身的国有企业。尤其是2003年开始,太平洋集团介入ST纵横的重组事宜,其借壳上市融资的用意昭然若揭。虽然严介和一直强调,收购重组地方上亏损国企是换取当地市政工程承包权的手段,但一向善于揣摩政府心思的严介和不会甘心只做一个“消极的并购专家”。如同当初看到地方政府热衷于翻新建设市政设施却囊中羞涩一样,现在各个地方政府热衷于所辖国有企业的资产重组却苦于无人能操作。行政意志主导市场并购的恶果之一,就是一些基本面尚可,只是账面略微难看的国有企业容易沦为“低收高卖”的重组热门对象。通过这种并购交易,严介和可以放大自身的融资能力,迅速做大资产。严介和正是看到了政府错误干预市场带来的套利商机,才不失时机地将资金链的重心从“BT”主业转移到并购重组上。2005年一年收购了500亿国有资产的事实足以证明严介和的经营战略已经变成“金融资本运作”。
据说严介和曾在江西夸下海口,说要帮当地政府重组所有的国有企业。可能是他这话太像个“大忽悠”,太平洋集团在江西的几个收购重组项目被政府叫停。对政府而言不过是一道行政命令,你重组不了还有别人。对严介和而言,这不仅是政策风险,更是他资金链的“死穴”——把融资能力建立在借用政府信用之上,政府翻脸,后果可想而知。
一位对国内资本市场历史颇有研究的投行人士曾经说过一句传神的话:“在中国,尝过二级市场甜头的人就不会再有心思真正去做实业。”他将金融资本运作比作“二级市场”不可谓不贴切。曾几何时,人们从德隆系的废墟中不无惊讶地发现,唐万新不惜血本打造的金融帝国,最后的“业绩”是从德隆实业部分“抽血”了37亿元的真金白银。德隆之死死在它的资本运作不仅没有为德隆带来更多的资金,反而吞噬了德隆自己。严介和从市政工程建设转向资产并购市场,试图在资本市场上复制“BT模式”,靠“拆借”政府信用赚更多更快的钱,何尝不是品到了“二级市场”的甜头后欲罢不能呢?
资本市场有多销魂就有多伤人。严介和会否成为第二个唐万新,今天尚难断言,但中国资本市场上这幕“看上去很美”的危险游戏,却真不该一次又一次的重演。
严介和简历
1960年生于江苏省淮安。硕士研究生。
1992年,注册成立淮安引江建筑工程公司,任董事长。
1992年,掘得第一桶金800万元人民币。
1995年,注册成立江苏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任董事长。
2002年,注册成立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局主席兼总裁。相继并购了17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总资产达到60亿元,成员企业发展到46家。
2004年,严介和在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66位。
2005年,在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二。
2006年,严介和深陷银行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