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房地产报》周雪飞
报道
2006年注定是个人房贷业务的“多事之秋”:宏观调控政策的陆续出台,使得国内银行个人房贷业务直接面临调整;国内多家银行接连曝出个人住房虚假按揭案件。
在近日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7.5亿元骗贷案中,开发商以并不高明的“假按揭”方式轻而易举套取了银行资金,银行涉案工作人员未尽职审查开发商按揭申请资格,两名涉案律师在没有调查个人住房贷款申请人资信的情况下,便草草向银行出具了161份内容失实的法律意见书,致使银行先后向虚假申请人发放个人住房贷款共计5亿余元。至于购房人同银行及保险公司之间的保险关系,目前更是被有关各方忽略不计,甚至某些银行为“取悦”客户干脆取消了个人房贷办理中的保险环节。
7.5亿元骗贷案暴露出的国内银行按揭办理中的漏洞令人瞠目。数年前作为舶来品的住房按揭,在中国这块土壤上似乎有点水土不服。
这起房地产巨额骗贷案让公众窥到了假按揭泡沫背后的冰山一角:一方面,开发商虚构购房者名单,造成房子“畅销”的假象,房价居高不下、节节攀升的层层“迷雾”由此可以看出究竟、弄个明白。另一方面,随着开发商资金链断裂,银行贷款灰飞烟灭、损失殆尽,房贷业务泡沫化现象由此可见一斑。倘若个人房贷泡沫继续膨胀,极有可能对国内金融体系产生冲击。
近年来,个人住房信贷成为银行的热门业务,其市场前景颇被看好。各家银行无一例外都盯上了这块诱人的奶酪,纷纷加大力度开展此项业务,并且将贷款数额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标准。
在个人房贷业务规模急剧扩张的局面下,却是大量贷款处于无人监督的“真空”状态。而这中间留下的狭长空隙、硕大漏洞,恰好让别有用心的不法开发商乘虚而入。据工商银行消费信贷部门估计,该行个人住房贷款中的不良资产,80%是因假按揭造成的。显而易见,假按揭已经成为个人住房贷款最主要的风险源头。
房地产商资金链的断裂、个人房贷业务隐藏的泡沫,不仅直接波及银行个人住房信贷资产安全,并且向人们发出警示,国内各家银行纷纷盯住“零售银行业务”的趋同战略定位,极有可能引发全行业“恶性竞争”局面,进而形成“合成谬误”悖论。
而国内银行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大都甘愿“铤而走险”。在房贷市场增长势头一浪高过一浪的背后,却是不良资产的潜滋暗长、暗流涌动。
就商品房按揭而言,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其强调信用。
在国外,银行可以向中介购买贷款人的资信报告,并以此来决定是否贷款;还可根据贷款对象的信用状况执行不同的贷款利率标准。
可在国内,目前诚信体系尚未完善,对个人资信状况很难把握,对相关资料缺乏有效鉴别手段,银行只能自己逐笔审核、手工作业。在信息严重不对称、缺乏评判依据的情况下,风险管理水平与防控能力自然要大打折扣。
因此,国内银行业建立一套全面评估贷款行为的风险监控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作者系招商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人员)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