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城市人文 |
据《中国房地产报》记者 方帅
北京报道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公园的多少是衡量城市规划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也是衡量城市文化和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一个拥有上千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北京虽然有一些大型公园,但大多是收费性旅游景点,而且数量有限,真正亲近市民的免费公园,特别是住宅区公园和开放空间稀缺,远远满足不了市民休闲、娱乐的需要。
这既有历史原因——北京过去只有皇家园林和私家花园,也有城市不合理开发的原因——特别是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住房的缺乏和土地价格的上涨使人们无暇顾及公共空间的建设。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更加重视,因此,与市民结合最紧密的居住区公园自然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形态:从封闭到开放
功能:由单一变多元
1914年,随着北京中央公园的开放,其他前清的皇家园林、坛庙也相继对公众开放。北京的公园完成了从御花园到大众公园的角色转换。解放后,随着社会体制的变化,公益性公园开始出现,北京许多公园都是在这一阶段建成的。
如今,公园不但对游人开放,还根据功能、形态分成诸多类型。一是综合类,设施比较齐全,如朝阳公园;二是专业类,包括风景区、名胜文化遗产,如颐和园、圆明园、北海;三是社区公园,如北辰绿色家园和万科星园共享的体育公园;四是带状城市绿地,如元大都遗址公园;五是比较小的街旁绿地。“公园和绿地的概念都混在一起了,应该上升到城市开放空间的概念,综合类和专业类公园都是比较传统的、公众观赏性和参与性比较强的,后三种则是和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EDSA Orient景观规划设计事务所资深景观设计师黄智慧指出。
谈到颐和园、圆明园、元大都遗址这样具有公园与文化遗产双重身份的公园,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周俭教授认为,遗产的保护范围应该严格控制,游人和居民都应该有一定限制。如果是一般的遗址,应该充分利用起来,不只是给大家看,而是尽可能给百姓使用。“因为这样的遗址公园与文物不同,也需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周俭说。
随着公园功能的多元化,植物的配备也趋向复杂化。EDSA Orient高级景观设计师张宁指出,元大都遗址公园分为海淀段和朝阳段,朝阳段有4公里多,带状绿地南北两侧都是居住区,除了居住区以外还有城市主干道。如何保证公园安静的同时,又要跟居住区融为一体?这就需要对植物进行规划。元大都遗址公园是以城墙和小月河为核心景观,两侧是城市绿化带,在道路和居住区的接合部分是城市绿化隔离带,既可以为城市道路提供林荫地带,又可以起到遮挡内部游览人员视线的作用,而小月河的周边基本是以水生植物和地本植物为主。城市绿化隔离带和水系之间的这部分台地,基本是以常规种植为主,靠近道路部分是较高的树木,中间是乔木,河岸是以低矮植物为主,主要是香蒲、芦苇、鸢尾等水生植物。
黄智慧说,植物也有基调,比如严肃的地方用松柏,滨水区域会用水杉、垂柳等比较柔软的植物,孩子活动的场所不能种植有毒有刺的植物。
城市广场≠城市公园
“公园系统是城市景观系统的眼睛,然而,公园系统与城市规划之间存在许多问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环艺系副教授、中国建筑史学会学术委员刘庭风指出。
首先是城市绿核与城市核心(CBD)的矛盾。从城市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角度看,城市中心应该有一个绿核,但是,商业中心与行政中心基本上已经形成,绿化却难以配套。原因是拆迁成本太高,拆迁难度太大。CBD的绿化多以市政广场和市政公园的形式出现。这些市政广场占地非常大,故在旧区规划绿核的思想行不通。于是,有人开始提出在旧城边开辟城市新区的思想,这一思想在近十年的城市规划中十分普遍。把行政中心、体育中心、会展中心、绿化中心全部会集于此。这样的确避免了旧城建绿核的难度,但大多以牺牲近郊良田为代价。“上海在旧区利用原有公园、适当拆迁的规划是最理想的。”刘庭风说。
其次,城市广场成为城市公园系统的新问题。从大连的广场群开始,全国开始兴建城市广场,小则几公顷,大则几十公顷,似乎没有广场就不是新城市规划。实际上,中国人的潜意识审美终极在于自然山水,故以自然山水为特征的中国公园应成为主流,而不是广场。最近几年,广场的公园化和公园的广场化是两者折衷的表现,也是经历广场风失败后的反思。广场存在占地大、浪费大、景点单一、树木缺乏、竖向平淡的致命缺陷。
还有,浪费平地造园是城市规划的误区。为了气势、为了轴线、为了广场、为了系统构图,许多城市规划工作者不惜浪费平地、良田资源。公园规划应以因地制宜、利用山水、节约平地为原则。许多城市开始围绕城市母亲河进行环境整治、生态修复、绿化带建设是很好的发展模式,既治理了污染,也美化了环境。
黄智慧认为,目前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有些脱节,应该建设绿色生态走廊,把城区、郊区以及两者之间的灰色地带联起来。EDSA Orient副总裁顾志凌也认为,未来城市规划中应有一些大的绿地系统,并由一条生态走廊贯穿起来。
张宁也指出,解放初期道路规划的红线相对较窄,现在由于城市发展,道路不断加宽,道路的红线却没有因为道路的加宽而进行调整。也就是说道路在不断扩张,但道路周边的绿地却在不断压缩。
未来趋势:居住区公园
谈到未来的公园发展,刘庭风指出了以下发展趋势,即城市公园的广场化和广场的公园化;郊区或乡镇风景区(有时称公园)的普及化;城乡名胜古迹的景观化;旧公园的改造;城市母亲河绿带的治理和发展。
关于公园的形式,他认为,人文化、生态化、科学化、时代化是公园规划的方向;结合乡土文脉和历史遗迹进行生态开发是公园建设的原则。
具体到北京,绿地系统规划是有深刻内涵的。第一是两轴的绿化,即南北中轴线、东西长安街以及延长线;第二是二环路,二环路原来是北京的城墙,虽然城墙没了,但两边还有一个绿化的面宽,正好形成一个绿色城墙;第三是四环和五环之间,这是北京的绿化隔离地区,包括圆明园、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朝阳公园、红领巾公园、石景山游乐园,这个125平方公里的绿化带是北京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一个重要的构架;第四是9条楔型绿地,这是纵向分隔城市边缘集团、限制城市无限扩展、由郊区伸入城区的放射型带状,楔型绿地把郊区的清风绿波引入市区;第五是出行500米见公园。“居住区公园将成为主流。”有人这样预言。
链接:
前一篇:专题:REITS的阴影
后一篇:红螺湖与马岩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