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报》 周雪飞 报道
对于银行来讲,上述消息传递的究竟是喜是忧、是福还是祸,现在定论恐怕为时尚早。
美国金融学家罗伯特·席勒曾经指出,支持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全球性繁荣的原因,不是企业利润,而是弥漫于整个社会的乐观情绪——它使人们相信,未来如此美好,随时可能创造奇迹。
于是,面对国内房地产市场的“繁荣”——涨声响成一片、房价扶摇直上,包括开发商、投机者、商业银行在内的市场主体常常会在浮躁的丛林里迷失方向。各家银行为了抢占先机、争夺市场,纷纷推出各种个人房贷产品——从“固定利率房贷”、“父子接力贷款”到“双周供”、“宽限期”、“入住还款”,银行推出的产品不可谓不多,花样不能说不新,但在产品的市场反应、成本收益比较、风险监测方面,相应的后续评价制度却没跟上,产品的风险评估明显缺乏,银行在推出个人房贷产品上的粗放与非理性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银行体系存差增大、流动性过剩,国内商业银行之间的个人房贷业务竞争不断加剧、日趋激烈。而为了提高房贷的市场份额,一些银行便在经营考核上层层加码,不审慎放贷行为甚至违规操作应运而生。更有一些银行借产品创新变相放宽个人房贷条件,降低借款人的资质要求,这不仅有碍市场秩序与房价稳定,而且为日后埋下风险隐患。
事实上,隐忧已经显现。相关数据表明,至2005年12月末,上海中资银行的个人住房不良贷款余额为15.4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58亿元,基本呈逐月递增的态势;与上年末相比,银行房贷违约客户及违约笔数的增幅均超过了50%以上,而且包括房贷、车贷在内的零售贷款交叉违约也呈“双升”趋势。
毋庸置疑,从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国内银行的个人房贷业务获得了空前的发展:贷款余额迅猛增加,房贷品种日渐丰富。但与此同时,风险亦相伴随行、不期而至。在一个政府主导型经济为主、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缺失、银行内控制度不健全的经济金融环境中,我国个人住房信贷面临着诸如政策风险、流动性风险、个人信用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法律风险、不可预期风险等一系列风险。正因为此,目前个人房贷虚假按揭、集体违约、多头套贷现象不断发生、屡见不鲜。而随着市场进入风险暴露期,我国个人房贷整体不良率明显开始上升。
问题的关键是,形成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的机制依然存在。在行长“一手遮天”的官本位制下,银行的管理制度再完备、技术手段再先进,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止个人的违规违法行为。这正是:坏的市场经济或者实质上的“权力经济”中,必然之于偶然仅仅一步之遥,社会生态的失衡与制度黑洞的存在,使那些疏于自律的人们一次又一次演绎着“魂断蓝桥”的故事。
但不管怎样,“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银行自己酿下的苦果,早晚都得留着自己品尝。
世界杯足球场上参赛运动员的精彩表现,可以引来无数球迷的欢呼雀跃、顶礼膜拜,更能点燃人们内心的狂热激情,但中国个人房贷市场所需要的,更多则应是有关各方的冷静分析与理性思索。
前一篇:强强联手 整合全球资源
后一篇:不在创新中爆发,就在创新中毁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