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洁
起这样一个文章标题,恐怕是要遭很多人非议的,一个几万人参加的盛会,怎么会变成一个人的?但在离住交会越来越近,准备出发去上海的日子里,我突然有了这样的感觉,住交会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说感受都应该不同,政府部门、投资机构、参展商、媒体、房地产圈内的人、圈外的人。
几天前,一个房地产广告公司的老总对我说:“结果属于全人类,而过程属于自己”,所言极是。
会展城市大背景
新华网上有篇文章叫“从住交会移师上海看深圳会展业之忧”,内文发出诘问:“不久,业内传出历年均在深圳举办、有‘深圳住宅业风向标’之称的住交会将移师上海。深圳会展业出现了部分‘土生土长’的规模展外移的苗头。这些‘脱胎’于深圳、‘发迹’于深圳的展会缘何千里迢迢外移?它们的外移对深圳会展业有何影响?”
可见,作为一个民办房地产展会,住交会之于深圳的意义绝不仅仅是万千展会中的一个,它的规模、号召力和代表性,使其长期成为深圳会展城市的标志之一。它的外迁,对于深圳来说自然是一个不小损失。
同篇文章中提到,长三角经济圈的带动下,上海打造国际会展名都趋势明显:国际性大都市、金融中心等区位优势拉动着与会展配套的交通、酒店、餐饮的跳跃式发展;财富500强论坛和APEC的成功举行及世博会的成功申办更使得上海会展声名大噪,引来无数展览公司的眼球,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出现部分深圳展会移师上海不足为怪。
本文中,记者无意于去评判深圳和上海之间孰优孰劣,想表达的仅仅是一个民办房地产展会的迁徙,缘何会成为深圳、上海两个城市之间的较量?
第一个层面的答案当然是发展了六年,已经进入第七个年头的住交会在会展业中有其特殊的地位。
6年前,单大伟一手操作的首届住交会借着深圳高交会的东风一炮打响。从此,住交会一发不可收拾,从区域性的展览会发展到全国首屈一指的地产盛会。潘石屹说,中国住交会给中国地产人过大年的感觉。
一年前,CIHAF中国住交会经过6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商务第一展”,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地产节”。据悉,CIHAF2005抓住中国房地产业国际化的趋势,将全面升级为“亚洲地产博览会”。
第二个层面的答案是住交会对于举办城市的贡献。
税收自不必说,单说对举办城市形象的提升。巨商富贾、各地城市的市长、学者专家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里来到一个城市,必然会带着对这个城市的认知和思考、学习和借鉴,冠盖云集的同时,作为举办地的城市必然是这段流金岁月的大背景。
今年年初,首次拥抱了住交会的上海将其列为2004年上海最轰动的几件大事。笔者猜想,作出这样一个排列,上海对于住交会的到来至少是持热烈欢迎的态度吧。
住交会,当然不可能是游离于会展城市之外的,而对于会展城市来说,这个一年一度的地产盛会,应当也是值得骄傲的。
与会者的个人体验
各地政府部门、开发商、上下游企业、投资机构、媒体等,每一个参与住交会的人,其个人感受应该是共性下有不同。
为什么说是共性呢?因为在中国目前,无论是地产界还是非地产界,如此大规模的盛会少之又少,也许是首屈一指。要在这样一个盛会中有收获很容易,但是要收获更多,则需要周密的准备。
据了解,一些参展开发商早在几个月前已经开始了具体的准备工作,包括如何搭展台、筹备论坛、论坛中的发言等。一些参展城市或地区,也早已在考虑与本城市、地区气质相吻合的展区风格。身为媒体人,对于即将成行的参会和采访,都已经开始了详细的准备。
周密的准备工作和兴奋紧张的心情应该是与会者在个人感受上的共同之处。
为何感受又有不同呢?
首先,大家希望从住交会中获得的收益不尽相同。参展商因为各自品牌和企业定位的不同,希望从住交会中获得的社会认知是不同的。在采访中,几乎所有的参展商都表达了想提升企业形象的愿景,如同个人形象一样,企业形象也将表现出不同的个性。对于城市来说,通过住交会,可以打造出一张城市名片,并将其投递给投资商,那么在这张城市名片中,应该书写着不同的定位和内容。对于投资机构来说,由于每个投资机构的偏好也不同,能够接受的利益点不同,那么所能够获得的选择也不完全相同,而对于媒体来说,更因为关注点不同,将在信息的海洋中汲取不同的水滴。
其次,大家在住交会中的行为方式也不尽相同。参展商首先一定是布置好自己的展位,吸引大家的目光,以争取脱颖而出;参与城市、地区除此之外,还包括如何与投资者对接,如何与其他城市进行交流、借鉴和学习;投资机构则过滤选择对象,与投资对象进行交流和洽谈,而媒体当然是获取所关注的信息。
在目的和行为方式不同的情形下,每一个与会者在三天中的体验应该是各有不同的,住交会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也应该呈现出不同的精彩面貌。
所以说,住交会,既是所有人的住交会,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住交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