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节能建筑的武汉故事

(2005-12-05 13:28:47)

宋尧

        康居工程,已经不仅是开发商的事情,很显然,建材商对这项活动的兴趣更大。而记者在“2005国家康居示范工程节能省地型住宅与住宅产业化技术创新大会”会议现场,也发现了许多开发商和建材商之间的故事……

        推广不易

        “这个产品的价格是多少?”这是开发商在面对建材商向他们推广产品时所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作为市场买卖当中的最重要动力,利益总放在每个商人优先考虑的位置上。新型建材的市场推广在这里便遭遇了第一道难题。

        “拿最基本的节能保温材料来说,成套运用的话,给建筑增加的成本大约在每平米300元左右。跟房价相比根本不算什么。”这是建材商给算出来的账。但到开发商那里,就成了另一笔账。拿一个总建筑面积10万平米的项目做比方,这就意味着3000多万的额外成本。

        建材商给出另外一笔帐,“房子盖好之后冬天得取暖,夏天得用空调,如果建筑节能了,这笔费用就可以节约下来了,许多小区的物业管理就是原来的开发商,开发商肯定是首先受益的。”

        开发商却不这么认为,他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是把房子卖出去。

        提高房屋售价?那就得问问百姓能否接受。公众对于新生的产品总是先持有一份怀疑。“你这个房子和对面小区的没什么两样嘛,为什么要多卖钱?”而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节能保温技术,老百姓心里更是觉得不踏实。

        许多新型技术的推广就到此结束,没有足够的利益驱动,要想靠开发商自发地去建设节能省地型建筑——难。

        普遍接受的武汉故事

        但是在武汉,建筑节能技术的推广故事却不是以这样的方式收尾。

        万超是武汉泰跃房地产开发公司的副总经理,两年前,他在武汉市所推出的“同温层”项目深受市场欢迎,1100套住宅在8个月内销售一空。而在2003年武汉的房地产市场,这样的销售进度可以用“神速”两字来概括。

        “我做的项目虽然没有被列入康居示范工程,但是节能保温建材的使用的的确确让我受益了。”回忆起当时的销售盛况,万超把原因归于节能技术的运用。

        武汉的消费者对节能型建筑的接纳程度出奇得高,这在武汉的另一个项目中也得到证实。“同温层”项目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个案。

        这样的结果坚定了武汉开发商做节能住宅的信心,根据万超介绍,节能住宅的建设在武汉已相当普遍。

        当问及当地消费者为什么能够如此之快地接纳节能建筑之时,他回答:“武汉冬天冷得像冰窖,夏天却热得像火炉,而过去的住宅对保温节能方面基本没什么要求,整个地区居住的品质非常低,居民对住宅舒适度的追求欲望自然就高涨起来。”

        但仔细分析当年武汉房地产市场的大背景,我们似乎还能找到更多的答案。2003年之前的武汉楼市,还处在不温不火的状态,当地的开发商也断然看不到像北京、上海那样排队买房的盛况。房价不高,也看不到飞涨的苗头,但市场却的确是在一步步地发展。“百姓有点闲钱,买房主要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投资的意识还很朦胧。”万超描述当时的市场。

        而对于开发商来讲,尽管面临市场的压力,但是竞争还不至于白热化,炒概念、炒文化等虚无之风也没起来。开发商之间的竞争平台,切切实实地落在了产品竞争品质这个层面。

        这样一种相对比较平和的市场条件,为技术的创新进步、楼房品质的提升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应从消费者入手

        但不是每个地方都有武汉这样独特的气候条件和市场环境。在过去的几年中,节能技术在其他地区的推广并不顺畅。文章开头“推广艰难”的故事,不断在建材商和开发商之间上演。

        原因所在似乎大家都非常清楚,对节能材料的运用,开发商缺乏利益引力。但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却一直困扰着这条产业链上的每一个人。武汉故事似乎让我们看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怎样延续武汉故事?

        “推广新技术找开发商有什么用呢,应该从市场、从消费者入手,消费者认可了,项目热卖了,开发商不就自然跟着走了么。”万超认为,对于新型建材的推广,政府应该直接从消费者抓起。

        而对于目前将工作重点放在开发商身上的推广方式,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建材商更是直言,“今天会场上四五百人,真正用心听的有几个?全国几千家开发商,在意康居工程的又有几家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