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不尽的汪曾祺

(2007-06-02 15:48:47)
说不尽的汪曾祺 
 
像曾祺这样下笔如有神的作家,今天是没有了。他的语言炉火纯青,已臻化境

。——张兆和(沈从文夫人)

 

像汪曾祺这样还会用文言文写作的作家,现在几乎是没有了。——王蒙

 

文章圣手。——贾平凹

 

他的文字才真是有韵味,比他的乃师沈从文公更白,更现代,更畅达,但同样的,有着从几千年传统和从自己个性里生发出来的文字神韵。汪先生的文字魅力,于当时,于现在,我以为尚无出其右者。

他的白话之白,是非常讲究的白,行云流水的白,有着真正的文字的贵气,常人可追他的白,却追不及他的贵气。他的文字的贵气源自他是传统文化的薪火传人,在文脉上是没有断过气的。

——何立伟

 

在风行现代派的上世纪80年代,汪曾祺以其优美的文字和叙述唤起了年轻一代对母语的感情,唤起了他们对母语的重新的热爱。唤起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让年轻的人重新树立了对汉语的信心。——王干

 

我爱读汪曾祺到了这般情形:长官不待见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感到人家待见不待见有屁用;辣妻欺我的时候,读两页汪曾祺,便心地释然,任性由他。——凸凹


他的文章几乎篇篇都好,篇篇都才气,都不长,短短的,但无一不精,都有味道,格外引人注意,这样的作家相当少。汪先生是“京派”文学的最后一位大师。

汪先生还有一组文章也是首屈一指的,是一大批写吃食的散文,他写得真好,其成就超过了梁实秋先生。

如今,到哪儿去找这和蔼可亲的天才小老头!

——舒乙

 

有名士之风——高晓声

 

在把现代汉语从毛文体解放出来这样重大历史转变中,汪曾祺做了一名先行者,一名头雁。——李陀

 

他既是优雅的汉语,又是用日常语言说话。既雅又通俗,这很难做到,而汪先生做到了。难怪文人雅士看汪先生文章受用,而一般读者(包括仅有点文化的)也很对味口,感到“还不错,是那么一回事”,“这样的文章我也能写出来呀!”其实你写不出来(看别人吃豆腐牙快)。这就是汪曾祺的价值。——苏北

 

八十年代初,汪曾祺就象一个半仙半佛的奇人从天而降,将一种与此语境格格不入的小说带入文坛。人们不免惊疑与震动。但是,这一片温馨恬静毕竟太吸引人,那如仙如幻的天国情调尤其易于触动民族深心的乌托邦向住。——摩 

   

汪氏小说魅力,在于氛围,在于意象,在于情境,在于韵味。读汪曾祺作品,深感其文气跳荡鲜灵,如活水一脉,行于当行,止于不可不止。
读汪曾祺,不由想起一首儿歌: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落花无言,人淡如菊。这便是汪曾祺。——张宗刚 

 

汪曾祺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他继承和弘扬了传统文化精神,更在于他在庙堂和广场文化之外,焕发出了灿烂的民间性艺术光辉。他让我们切实地领略到民间这个广阔的文化空间中所蕴含着的无比深厚的诗性价值和精神宝藏。——刘名

 

单从汪曾祺的文章书画中看,这是一个潇洒快乐的老头。然而,我竟莫名地读出他的内心是寂寞的,我想这不是他想看到的,他总希望后来人不要有那么多他们这一代经历过的遗憾与寂寞。他想用自己的笔让人自在些、快乐点。——李怀宇

 

他是一个写直觉的人。很朴素,想到哪里是哪里。

他写他记忆中的一些人,"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为人天真到象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

他也正是这样的人。

爱极了汪曾祺。

——松绿石

   

中国古代文人同中国新知识分子的分野与对立,随着历史的烟尘已经远去;但是,汪曾祺又用他所塑造的不同于新知识分子的汉语形象,重建了一种文人传统。

我把汪曾祺的小说语言叫做“现代韵白”。 “现代韵白”标志着一种“现代文人文学”传统的复兴和成熟;而作为一种汉语形象,它又成为这个重建的文人自我的一种镜像。——周指强

 

汪曾祺避居一隅,固守着恬淡幽然的心境,以超然于世外的眼光用絮絮道来的方式和饱含感情的笔调抒写着一首首别具风格的乡土牧歌。他用他至臻于炉火纯青的叙事技巧,将“散漫”“随便”融入其中,在中国当代文坛上描画出一道亮丽独特的风景。——王化江

 

从纯粹文学的意义上来看,新时期文学所迸发出来的汹涌澎湃、的文学大潮,都源自那一次文学的“受戒”(露透色注:《受戒》是汪曾祺最主要的作品之一。它承接、丰富了废名、沈从文这一支中断已久的中国抒情小说的传统)——李锐

 

姜白石评论陶渊明说过“散而庄,淡而腴”的话,汪曾棋的小说就这样。——李庆西

 

曾祺对政治并无兴趣,却一再被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的旋涡。一个“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文天才,他的心是脆的,身经数十年家国之痛,无论他多么宁静淡泊,他的灵魂能够不泣血吗?——巫宁坤

 

汪曾祺生的散文和小说,冲淡平和,入了化境。用一句话极言之,那就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平平淡淡才是真。

 

你看得出汪老模仿沈从文的痕迹么?汪老把沈从文化成了自己的血肉,你也就看不到模仿的踪影了。——无名

 

读汪曾祺,你会感觉到罕有的汉文字传递出的独特美感、节奏和笔墨意趣。他是一个优雅的汉语的写作者。

这样一个集文、字、画、诗于一身的文人雅士,又通俗得那么优雅温暖。真的是个异数。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代表着的中国士大夫这个稀有品种也彻底绝种。

汪曾祺的文章"不浮,不滑,有一种滋润生命的温暖",他一直在,而且一直滋养者一代代人。错过汪曾祺是你们自己的损失——杨青

 

有一句话最适合说汪老生前生后,就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作品既不故作精深,又不流于肤浅,内容深厚,表达深入人心,各个年龄段甚至各种职业都有他的“粉丝”,这是很难得的。——邵燕祥

 

我认为,汪老代表了中国文化传统中最温厚、最通达的部分,体现了民族价值观念中最基本也是最伟大的人文精神,他让我知道,什么是“厚德载物”。阅读汪老,使人心生温暖,让我们从悲观走向希望,让我们心安。——凸凹

 

我在读古代笔记小说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当代的汪曾祺,汪其实就是当代文坛的一个怪杰。他似乎就生活在古代笔记小说的语境中。那些短句和富有传神色彩的词汇,加之中国画的写意笔法,大概都强化了他的思维。——孙郁

 

读汪的作品,总觉得看到了旧文人的影子,但又有一种现代人的难以名状的人生体验。与当代许多浅薄的、感情单调而自命不凡的文人相比,汪曾祺的世界是如此迷人。——无名氏

 

汪曾祺不擅以大喜大悲怪诞离奇制造效果,却以一种轻声的叹息慑服了人。

他完全是沉浸在人物里表现人物的。他习惯于把人世间的痛苦嚼碎了,咽到肚里,而后缓缓化解成那种味,这是一种微甜、微苦、微涩、微酸的五味相融的味,是一种经久永恒的味,这使他与他的文学具有了独特的人格力量。——无名氏

 

沈从文先生的夫人张兆和说得好,汪曾祺下笔如有神,这句话很好,这样的作家是不多的,不是可以随便诞生这样的作家。——林斤澜(作家,汪曾祺生前好友)

 

在他面前,我常常觉得,自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样的作家,是文化传统和时代潮流适逢其会地推出来的,不是随随便便“培养”和“造就”得出来的。——邵燕祥

 

他是当代作家中的少许胜许多的典范,他不多的文字,却能吸引很多人用很长时间去品读。——聂震宁

 

读他的小说,我懂得了什么叫从容。我后来的一些短篇如《绝唱》、《雪夜》等,是受到他很大的影响的。——赵本夫

 

汪先生的作品,以其优美而纯粹的表达,体现了汉语诗意的存在,而他的乐观、唯美和理想主义,也为当代中国提供了很少有人企及的人格风范。——斯 

 

汪曾祺是一位用散文家的语言,剧作家的结构方式来创作小说的作家,多方面的素养造就了他的小说。——铁凝

 

八十年代开始有世俗之眼的作品,是汪曾祺先生的《受戒》。当时看后感觉如玉。 ——阿城

 

汪先生的文字,原来是可以一个字一个字来读的。—— 王十月 

汪曾祺的小说像是没有开封的窖香的酒,那香气总是慢慢地渗出来,若有若无,有意在最后开封时造成冲击。——玫瑰水手          

   

语言在汪老的笔下,确实就像一个木雕、牙雕在工艺大师的手下,出来后就是大家的作品,就是感觉不一样。—— 高洪波(作家)

            

一个人的魅力不在于有人说他眼睛怎么怎么亮,他的魅力在于淡泊宁静、平易近人、蕴藉厚重的文化气质。汪老是个好人,是一个总想着别人的人,更是一个从来不伤害别人的人。很多人在他面前,常常觉得自己算不上一个真正的读书人。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人。——邵燕祥(诗人)

                       

在我的编辑生涯中,面对汪曾祺等几位大家的稿子,只有欣赏的份儿。他们的文本严谨得不能动一个字、一个标点。汪老生长的环境不离水,他的语言也水一样干净、清澈、流畅。汪老的语言像水,切割不开。发汪老的稿子是我最幸福的事。我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莫过于自然、朴素,而汪老正是这种作家。

—— 张守仁(作家《十月》原副主编)

 

他至少在哲学上把儒道释给打通了。他的为人,他的作品,都可以看到这一点。

—— 王干(评论家)

           

“喧闹如山野之闲花,明净如寒潭之秋水”,行云流水,从容舒缓,娓娓道来,温婉亲切,如话家常,其生活之艺术,令人着迷。这就是汪曾祺的文章。

—— 凸凹(作家)

 

我能写一点东西,纯粹是汪先生阳光的照耀。汪曾祺是个“通道”,通过他让我看到了许多中国传统的、有时是无以言说的东西。

—— 苏北(作家,其作品颇具“汪曾祺的味道”)

 

每次到北京作协开会,内中有一双眼睛最聪明,那便是汪曾祺。——顾城

 

他把《诗经》以祥的古诗意绪,明清小品的清雅品质,同民俗风物、市井趣味相融合,弄出一个既有丰沛的书卷之气,又有氤氲的平民情怀的书写文体。这种文体,既属于书斋,又属于民间,因而他的文章被广泛接受。这一点,比知堂老人入世,又比废名练达。——凸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