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经历有限,就文学作品而言,阅读范围主要集中在20世纪的汉语文学作品。外国作家看不懂原著,只能看翻译的“二手货”,此文暂略,另文再述。
鲁迅
鲁迅及其作品尽管备受争议,但作品中对中国人的人性即“国民性”挖掘深度是前无古人、后无(至少目前是)来者的。鲁迅的文笔也是强一流的,在汉文写作史上树立了又一个颠峰级的高度。缺乏“大部头”传世之作的鲁迅,其文学成就在不少人看来,也许难以与曹雪芹、莎士比亚、歌德等大文豪比肩而立于人类文学史“超一流作家”之列,但无庸置疑,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好的作家。
曹禺
20世纪中国最具天才的剧作家。出手非凡、天才立现,其处女作《雷雨》亦是其代表作。让人想起古希腊一句名言:成熟的人类往往难以超越其童年时的智慧。
汪曾祺
20世纪后50年最好的中文出自谁之手(笔)?
我坚信是汪曾祺。
什么叫大器晚成、厚积薄发?看看汪曾祺就知道了。什么叫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看汪曾祺的作品就知道了。
汪曾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诗、文、书、画及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和杰出的传承者。他天才的把这些遗传千年的文化基因融化在了自己的血脉里,并跃然于自己的作品中。什么叫文如其人?看看汪曾祺及其作品就知道了。
汪曾祺曾说:“写小说就是写语言。”至理斯言!也只有他这样的文体大家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王蒙
20世纪80年代中国最具才华的作家。其作品睿智、幽默、有一种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高度和大气,其语言汪洋恣肆、自成一家,对汉语写作做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王蒙不仅独善其身,而且兼济文坛,利用其影响和地位提携后生、鼓励创新,在文坛呼吁“开放与宽容”,可谓当时文坛的领袖性人物。
进入90年以后,王蒙的写作开始停滞不前,到现在更是走下坡路。个中原因,是“体制的束缚”?是“聪明误”?是江郎才尽?还是兼而有之?这将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
徐星
我现在还能记得当初读到《无主题变奏》时的惊喜和震撼。反复阅读这篇著名小说的我几乎能整篇背诵它。80年代,这篇小说改变了很多中国青少年的心理轨迹。是什么打动了他们?是小说中主人公诗意的迷惘、我行我素的反抗?是小说扑克牌式的看似松散却又暗中关联的结构?还是小说中在当时看来是玩世不恭、肆无忌惮的语言和情节?
尽管徐星认为《无》并不是他最好的作品,但由于其“随意、懒散”并自觉远离文坛中心,“低产作家”徐星其后的几部作品影响力都不及《无》。
现在,成为“自由职业者”的徐星并未放弃写作。写作的范围包括博客和小说。不过他的博客更多是率性而为,并未充分体现出他的写作水平。他的小说还会带给我们惊喜和震撼吗?
王朔
王朔被他的一个“粉丝”称为“中国100年来最牛B的用白话文小说家”,这话虽然过誉,但也道出王朔在20世纪中国小说史的影响和地位。王朔作品最大的贡献,从思想上讲,巧妙的揭开了当代中国人虚伪的面纱,尽管这面纱并未完全掀开或戳破;从语言上讲,让100年以后的世人知道,现在的北京年轻人平时是怎么讲话的,尽管这些语言不够简洁和精准,具有典型的“王朔风格”。
在禅宗看来,人生修行顿悟分为三个阶段:先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其后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最后也是最高的阶段是“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相对同时代的绝大部分作家,王朔率先进入了第二阶段。经过10年沉寂和修炼,到现在高调复出的王朔,似乎并没有走出第二阶段,或者乐观说处于第二与第三阶段的混沌期,因此,看什么不是什么,口无遮拦但又“及时收回说错的话”、无所畏惧但“从未骂过政府”、不屑于所谓炒作却又深谙其道……看来,王朔确如他自况所说“心中有无限的光明和黑暗”。他习惯于蜷缩在无限的黑暗中舔舐伤口,但更愿意通过写作疗救自己,走向无限的光明——于是,他复出了?
王小波
王小波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最好的杂文作家和小说家。和王蒙一样,我喜欢王小波的杂文胜过他的小说,充满了智慧和有趣。和鲁迅、王蒙、王朔一样,王小波也是杰出的文体家,其文章笔意厚积薄发、深入浅出、晓白流畅,人称“王小波体”,令人流连赞叹。
王小波是一个天才,也是中国文坛的异数。天才和异数的结合往往都是不长命的,正如李贺、正如海子……这也是历史的谶语。
余华
看《活着》,我哭了。看《许三观卖血记》,我哭了。看《兄弟》,我哭了。明明知道这是余华在煽情,明明知道这是超现实,但我的眼泪还是止不住。感动并不指向深刻,泪水也许会模糊真实,但无可否认,感动,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余华成功的唤醒了深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感动。这种作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尤其可贵和需要。
余华说: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现实就是超现实。同这为当代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指明了另一条道路。这和王小波其实是一路的了。我喜欢这一指引。
张承志
你可以不认同或不完全认同他的宗教情怀和精英意识,还有他的敏感和不无偏激的表达,但你很难拒绝他的文字的吸引和诱惑,如同他关注的大西北,那是一种异域、苍凉、难以名状的美。这种美或许就源自他的宗教情怀、精英意识、敏感和偏激。
这就是好文字的魅力。
一位评论家在肯定张承志时所说:“我们需要另一种声音,一种直截了当凸现了我们存在困境的声音,而在一种精神的堕落和麻木中,有时候这种声音需要逼尖了才能冲出重围。”
这句话也为我们重新认识张承志时提供了一个更加清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