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时代话语策划畅销书作家文化人 |
“稿费+股票”:时代华语搅动一池春水
老愚
《第一财经周刊》记者从法兰克福书展带回一个消息,2018年数字出版将超过传统实体书出版,书籍消亡进入倒计时。在头脑活络的数字弄潮儿看来,他们施展拳脚的革命时代来临了,一切都将重估,首当其冲的是传统出版业,它将彻底被边缘化;新的传播方式在开拓阅读空间同时,将严厉盘剥传统书业的利润,进而构建一个崭新的出版业。听起来前景相当美妙,但他们忽视了保守主义的力量。内容和介质共同体的解体,不会如同他们想象的那样迅速。当“内容”装扮成“灵魂”的模样天马行空之时,一定要有多样化的载体,才能附着在不同的需要者身上。
在这个时候,民营书业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一则招贤广告格外引人注目。按照该公告的说法,优秀的写作者和策划人,可以入股成为法定股东,一起分享资本市场收益。具体做法是,签约作者和策划人除了享有极富竞争力的稿酬(报酬)之外,还可根据累计贡献率认购原始股权。“千万、亿万身价不再是梦想,而在于您的一念之间。”对仅有百余人策划人和畅销作家的中国而言,这毫无疑问算得上“搅局”之举。
该公司搅局的资本在于,他们拥有十年渠道运营经验,在国营书店和党政系统占有先发优势。其所发行的时政图书和高端读物,成为机关团购的宠儿,他们从主攻官员用书里获得了巨大市场利润。行业数据统计,时代华语的市场占有率和营业规模均已位居民营书业前列。
该公司毫不掩饰自己“搅局”的动力是冲刺资本市场。为了成为“民营书业第一股”,在进入上市辅导期之际,他们高调推出此举。写作写成富翁并不鲜见,但写作写成股东却从未有过,“稿费+股票”的激励方式,确属创新之招。已经有专家称之为“中国出版界的一项制度创新”。
文化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激起业内大佬的美好憧憬。华谊兄弟上市和创业板的开锣,靠创意追求财富与名声的“中国梦”似乎已经不再是空中楼阁。在我看来,这是创意进入资本时代的标记。智力劳动终于可以甩开原有出版方式的盘剥与束缚,成为资本运营时代的主角。有了资本市场这个通路,其身价将获得巨大提升空间。事实上,策划人和作家联手吸金已经大获成功,一批明星组合左右着出版的方向。他们也都在觊觎着资本市场,期盼变现的那一天。
只不过,时代华语走得更远,他揭开了那层面纱,直接以金钱诱惑业内高人。原创能力的欠缺,策划的缺位,使中国出版界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即使在法兰克福书展的中国主场,陈列的庞杂出版物,依旧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从最能体现价值观输出的版权交易上,就可以看到,中国仍旧是文化弱国。在国内你方唱罢我登台的畅销书游戏中,粗糙低俗,价值观打架,畅销书花样翻新,但大都是吸金快餐,鲜见经得住时间考验的精神之作。
现有的出版资源垄断,已经造成几大寡头主宰出版市场的局面,注水书大行其道,把一点东西切开了零售,再将不相干的东西做成拼盘卖。在掌控了内容的出版商面前,读者就是一只待宰的羔羊。
从激活创意与策划上来说,时代华语的举措意义重大。他有打破垄断之功,有提携新人之效。会造成一个自由流动的局面,动员更多有潜力的人进入这个行业。那些经常有点子冒出的人脉丰厚的策划老手,那些经常被瞒报印数、不能按时拿到版税的作家,那些新锐的创意人物,或许会有枯木逢春之感。
此举实施,势必搅动一池涟漪,造成现有策划出版资源的剧烈流动,形成创意人才的价值重估,一批付不起高价钱的出版商将黯然出局,资本及发行能力俱强的企业将人财两得,建立霸主地位。
这意味着粉丝经济的兴盛。打造一个偶像,营销此偶像,借效应吸金,省事又赚钱。弊端是,易造成快餐式的生产与消费,损害自发性创作,财富刺激在造就一批码字英雄之外,不会对文化积淀有太多助益。
也会有人不喜欢。比如有独立性的作家。因为这种方式会造成思想的不自由,写作会下意识地考虑出版商的需求与忌讳,在独立思考与面向大众之间,会有一个痛苦的选择。其次,被包装定制后,身上会有明显的商业烙印,这对有操守的人也是一种伤害。
令人担心的还有,追逐高利润的商业模式,将打破各门类之间的生态平衡,极大挤压少数精神需求品种的空间,比如诗歌。借用陈冰和胡赳赳诗集《少年游》中的句子,“生硬的道路”摆在商业外行走的人面前,他们注定贫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