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熊猫时装秀为何激怒了中国人?
老愚
我们总是误解赵半狄式的爱国者。这次,他应邀在巴黎东京宫举办了一场熊猫社会时装秀,国际上好评如潮,回到国内,却是骂声一片。比时差还要大的评价反差,估计他很难接受。
他身上背负着一个原罪:劫持熊猫。从第一次使用熊猫标识起,这个罪名就如影随形跟着这个消瘦而结实的中国艺术家。黑白两色编织的这个熊科动物,仿佛一个阴阳图的变种,冥冥中对应着中国人的某根紧要的神经。可爱而笨拙,依赖人类对它的精心呵护,才能勉强生存下来。对熊猫的热爱,似乎也有对自身所处这个曾经伟大文明遽速衰败的惋惜,自怜自恋,熊猫似乎是一个最合适的载体。纯粹,纯净,天真。故此,不知不觉——其实是刻意营造,熊猫就成为神圣的符号,跟强大的国家意志联系在一起。
熊猫一旦成为负载国家形象的符号,自然就不容戏弄或者准戏弄。在熊猫面前,中国人显得过于脆弱。他们习惯于抽象出一个虚假的熊猫形象,膜拜不已,不愿意正视真实的熊猫中国。可爱,首先因为真实。敏锐的人会发现,把熊猫和中国对应起来的,是赵半狄的熊猫艺术。他运用的是娴熟的国际语言,只要看看法国巴黎现场老幼发自内心的笑容,我们就会明白,什么才是幽默和艺术。在某种程度上,赵半狄可以比肩卓别林的喜剧。他的这场时装秀,不用过多的对白,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具有及其强烈的感染力。看不惯赵半狄的人,也许需要慢慢学会赵半狄式的幽默。在善于享受赵本山小沈阳式的小品之余,不妨试着去包容和欣赏赵半狄别样的熊猫艺术。
赵半狄肩扛一只线绒熊猫玩具走南闯北,给所有事物打上熊猫的印记,化庄严为一笑,那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一笑,却不是人人都能欣赏与体味的。他的一系列行为作品,尽管一出现便引无数人兴奋不已,旋即成为一个热辣的话题,但也屡屡惹起巨大的争议,甚至被四川一些官员视为眼中钉,必欲图之而后快。曾经企图通过立法禁止赵半狄恶搞熊猫的动议,在舆论的压力下不了了之。
他贡献给世界的是一个趣味盎然、真实透彻、层次丰富的熊猫国度。他或许是中国艺术家中最接近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境界的艺术家。他毅然放弃纯油画家的“高贵”艺术生涯,走上荆棘丛生的现实之路。或许因为天性敏锐,在社会的每个敏感节点,他几乎都能发出独特的声音。即使反对他的人,也不得不承认其卓绝的洞察力。他与社会的亲密互动,使其担当得起“弄潮儿”这个角色。有人讥讽说,赵半狄的作品缺乏艺术性。我不明白,他们所谓的艺术性究竟指的是什么?艺术是诱发人心的力量的方式,微妙而生动。在激发中国人心性的维度上,他是独特的,且不可复制。
这一次,赵半狄在法国演出的熊猫时装秀,又一次触摸到某些“爱国人士”的敏感点。他们似乎抓了个赵半狄的“现行”。正当“不高兴”派苦于辩解无力之际,赵半狄自投罗网,给出了一幅淋漓尽致的卖国表演:他以中国人的伤疤讨好中国人民目前最不喜欢的国家。
中法关系不可能老是别扭着。在政要们秘密互动之际,赵半狄也许无意间撬动了僵硬的大门。他设计的“喜欢中国的法国人”,不正恰到好处地传达出法国政治家们难以出口的那点意思,并艺术地传回国内?如果这是献媚,两个伟大国家都需要被媚。
这场时装秀的价值留待时间去证实吧。
至于他把在国内表现过的“二奶”“三陪”“钉子户”“腐败官员”之类符号原封不动搬到法国,固然不如“长江”“黄河”之类的符号崇高,但也并非出于“揭露阴暗面”的不良动机,老外对中国的了解早就深入骨髓了,无需经由艺术家这种折射式的路径。我想,法国人欣赏的恐怕是赵半狄卓绝的洞察力,以及把社会元素和时尚完美糅合成艺术品的创造能力。他把黑白色运用得令人大开眼界,欢喜之极。即使是令我们不悦的符号,依旧散发夺人魂魄的魔力。
那些不高兴派,在中法关系僵硬时才能长袖善舞,他们当然要朝赵半狄泼脏水了。但我们要明白,爱国贼和爱国者的界线,千万不可中了爱国贼的奸计,错把爱国者打成爱国贼啊!

网友痛骂赵半狄卖国贼
赵半狄的博客
金锋:在艺术的背后应该做些什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