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怀特:温暖迷人的文体大师

(2007-05-21 15:27:28)
    一只小狗死了,甚至一只小松鼠受伤了,都会引起我内心的怜悯,但对听到的多如牛毛的灾难---每次都有数人死去,我却并不怎么悲痛。读了怀特的随笔,更为自己缺乏悲天悯人的襟怀而自责不已。

                      

             怀特:温暖迷人的文体大师

                    

    英语里的essays,大约等同于中文的杂文,在中国文学里也属二等体裁。按照正宗的文学观念,诗歌、戏剧、小说才是嫡系部队,但美国作家怀特,靠着自己一支秃笔,硬是把随笔抬进文学神圣的殿堂。他创造了一种文体——怀特体。

    因为读的是译本,我无法确定真正怀特体的面目,但我确信,这个译本呈现了作家的特性,而且,就译文而言,这是我读到的上好的文字,我猜想,原文恐怕也就如此罢。如果相信译者,那我可以给怀特体下个定义:妙趣横生的叙事技巧,简洁准确的语言,悲天悯人的襟怀。或者换用另一组更怀特的词汇:幽默,干净,温暖。

    怀特1899年7月10日来到人世。声称童年一直处于焦虑不安中的作家,很怕在公众面前讲话。但他是一个身心健康的好学生,喜欢骑自行车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土地带给他内心的宁静。他最迷恋的小生灵竟然是仓鼠和蜘蛛。也正是这种对万物生命的探究与好奇,成就了他的儿童文学杰作:《斯图尔特鼠兄弟》《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考入康奈尔大学后,他师从著名语法学家小威廉-斯特伦克。毕业后先后在美联社等新闻机构当记者。同时为报纸杂志写文章和诗歌。1925年,《纽约客》问世后,他找到了自己一生的事业:先后为这份杂志撰写了1800多篇文章,并成为其主要撰稿人,与同事一起奠定了杂志“圆熟、诙谐、高雅”的风格。他也在这儿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在大都会纽约与乡村农场的交错生活,使他的文章呈现极强的张力。梭罗的精神传统在他的文字里优雅地复活,并因怀特式的幽默而强壮富于感染力。“他的文学风格之纯净,在我们的语言中较之任何人都不遑多让。它是独特的、口语化的、清晰的、自然的、完全美国式的,极美的,他的人长生不老,他的文字超越时空。”(肖恩语)他完全配得上这样的赞誉。

    翻开怀特的书籍,伟大作家的特质就在字里行间呈现出来。纯正,典雅,高贵。在任何情境下,都能让人迅速进入一个超凡脱俗的时空里,那些文字仿佛具有魔力,牵引着你的灵魂朝高处走去。

   “她满面微笑,拿几枝紫罗兰,他表情严肃,郑重其事地攥紧一把蒲公英。孩子们把春天严实地留在他们棕色的小拳头里,而成年人对春天将信将疑,他们把它留在心里。”《春天的报告》

    “昨日,我家的鹅身上掉下一根细小的白色翎毛,落在厨房门廊的柴堆上,我踏了冷冷的暮色回家时瞥见了它。乍见之下,我的思绪便飘到五月,知道家燕会来拣个稀罕,叼去装饰燕巢的外缘。立时,十二月的天空似乎就有家燕拍翅,谷仓暖洋洋的。”《回家》

    “健康的猪精气神儿十足,人能从中感觉到自己的健旺,倒入食槽的饲料给他开心地吃干净,预示着自己今后的盛宴也有了着落,一旦这一切突然停滞,饲料放在那儿变了味儿,原封不动地在太阳下馊掉,猪的失调就转换成了人的失调,生活似乎从此变得捉摸不定,紊乱无着,让人难以把握。”《一头猪的死亡》

    在怀特的世界里,两条价值曲线交织着前行。

    一条是对生活的喜爱,他爱一切自然的活的事物,人类和大自然都是他珍视的对象。他善于描述生活里那些动人的细节和情境,抒发微妙而幽深的感怀。是否可以说,他的文字令我们发现日常生活的美和意义?他曾经在信里写道:“描写日常琐事,那些家长里短,生活中细碎又很贴近的事,是我唯一能做又保持了一点纯正和优雅的创造性工作。”

    另一条是,对民主、自由、人性的捍卫。他站在前列,洞察政治生活中的异相,及时勇敢果断尖锐地说出自己的判断,对美国宪法的信仰,成为力量的源泉及动力。在某种意义上,他就是美国社会良知的化身与象征。

    读他的文章,我能感受到一种内心的节奏,自然的节奏,生活的节奏。他在速度时代降临初期,就敏锐地发现了人的处境:变动的大地,人们为了利益和未来,正在制造灾难与污染,一步步丧失生活重心。“从一朵花掠向另一朵花,来去匆匆,顾不上体会当下的滋味。”他的价值在于,他用以称量世界的那杆秤,对今天依旧适用。

                        [《这就是纽约》《重游缅湖》上海译文出版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初夏杂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