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不在,书可以长存,教育后代啊!《孔子》——教书编书

(2021-05-24 15:38:57)
标签:

波扬雪舞

孔子

孔子做官

文化

分类: 孔子

五十一节:教书编书

 

 

151、

 

淡淡的阳光透过窗帘进来,照在孔子久违了的讲堂上,他睁开眼看下面,熟悉的面孔都不见了,全是一张张陌生的脸。他把双眼又重新闭上,再次考虑着该给这些新来的学生讲些什么。

子路留在卫国,做了孔悝的邑宰。子贡、冉求等都得到季康子的重用,可就是没有人愿意重用被世人尊为国老的孔子。好在他的学生个个都非常了得,特别是冉求,一去就为季康子领兵大败齐军。季康子惊赞他的军事才能,问道:“谁人所教?”

“是夫子啊!”冉求回答。

季康子听了,对孔子更是另相相待,再问冉求:“夫子何能?”

“全能!”冉求回答。

季康子便请孔子来问征赋的事,孔子反问他说:“你准备怎么办呢?”

按田亩征赋”季康子回答,孔子听了,沉思良久,在季康子再三追问下才说:“君子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若违背礼制,贪冒无厌,用田赋也还会不足;若遵从礼制,有周公之典在,就用不着问我了!”说完起身告辞。

季康子恼怒地望着孔子的背影,狠狠地骂道:“这么迂腐,难怪没人敢用你!”

孔子从季康子府上回来,知道自己再难做官,便又招了卜商、曾参、言偃、颛孙师、樊迟等人,再来亲自讲学。“有人说, 千里马值得称赞的,不是它的气力,而是它的品德;又有人说,要用恩德来报答怨恨。对于这两种说法,该怎么来理解呢?”孔子问他的学生。

学生们争相发言,特别是卜商、曾参与樊迟。在讲到后一种说法时,孔子感到大家都没能说的很透,便启发式地回答说: “用什么来报答怨恨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一说,我不同意。我认为,所谓‘以德报怨’的做法,应当改成‘以直报怨’,这样好一些。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望着他的学生,自问自答道:“因为我们不应该因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坚持正直。”孔子说到这里,稍停了一会,微微地叹息了一声,颇有感触地说:“只是,将‘以直报怨’用于个人道德修养上虽然极为重要,但如果是用在政治领域,有时并不那么见效。”

孔子将最后一句说得很轻,完了突然提高声音,话锋一转说:“一个人总不能一直处于一帆风顺的环境里,身居逆境时,怎样做呢? 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讲到这里,停住了,让学生们讨论,最后他简单地总结一下,给学生讲了一个他在卫国的故事。

“那一次,我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我听到了,仍然一边继续敲击磬,一边注意他。一会儿又听到他说:‘声音硁硁的,真可鄙呀,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只为自己就是了。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穿着衣服趟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我听了,忍不住对他说:‘你说得真干脆啊,真是象看到我的心一样。’他听了之后,微微一笑走了。” 孔子说到这儿,停了停,抬起头来往窗外看了看,好象是在寻找那位背扛草筐的人。

“有的人啊,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 孔子把目光收回来接着说:“有智慧的人应该做到: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啊。作为一个君子,不凭一个人说的话来举荐他,也不因为一个人不好而不采纳他的好话,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对于别人,不去诋毁谁,也不去赞美谁。如有所赞美的,必须是曾经考验过他的。夏商周三代的人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三代能直道而行。我能够看到史书存疑的地方。有马的人,自己不会调教,先给别人使用,这种精神,今天没有了罢。花言巧语就败坏人的德行,小事情不忍耐,就会败坏大事情。大家都厌恶他,我必须考察一下;大家都喜欢他,我也一定要考察一下。”

孔子一口气说到这里,感到有些累了,便停了下来,他让学生们好好回忆一下他讲过的话,自己也思考着。他突然想到一件事情,又开口说道:

“有个叫 微生亩的人,曾经对我说:‘孔丘,你为什么这样四处奔波游说呢?你不就是要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花言巧语吗?’我说:‘我不是擅于花言巧语,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啊!’”

 

 

152

 

孔子坐在温馨的晚霞里,想着他新收的学生。卜商、曾参,是卫人;有若,又称有子,是鲁人;言偃,是吴人;颛孙师,是陈人;樊迟,是齐人。这些弟子,虽来自各国,却都以文学、言语见长,大多是学问型弟子。“我要传他们诗书六艺之学,让他们来帮助我搜集并整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把这些文献一代代传下去啊!”孔子这么想着,面对满目的晚霞,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我这一生啊,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目的,在文化教育上,还值得自豪的。30岁开始私学活动,如今弟子近乎三千,他们大多都是好样的,其中不少在各国为官。现如今,我该将自己这30多年来教学中搜集整理出《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好好地再系统地整理一番了。人不在,书可以长存,教育后代啊!”孔子在心里喊到,快乐地流出了眼泪。

孔鲤来唤他去吃饭,见到满脸是泪的孔子,不由得非常惊诧,担心地问道:“父亲,你这是……”

“高兴,高兴啊!”孔子说着,大步地走过孔鲤身旁,没出几步,他突然看见一前一后走进他家的冉求和子路。

自从季康子知道冉求的军事才能也是孔子所传授之后,对孔门弟子更加重视起来,不仅立即起用了孔子的许多弟子,还特将子路聘来,与冉求一道,为自己出谋划策。孔子见他俩来,知道定是季府有事,便停住了步子。孔鲤过来,正要开口,孔子打断他的话说:“我不饿,你们先吃罢,我与他们谈过后就来。”说完,问询的目光转向冉求与子路。

“是这样的,季康子就要去讨伐颛臾,我们特来相告。”

“这样啊。”孔子说着低头沉思了一会,然后抬起头来打量着冉求,说:“冉求,这不就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从前是周天子让它主持东蒙祭祀的,而且已经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我们鲁国的臣属啊,为什么还要讨伐它呢?”     

“是季孙大夫想去攻打,我们两个人都不愿意。” 冉求说。

 “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力量去负担你的职务,实在做不好就辞职。’有了危险不去扶助,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用辅助的人干什么呢?而且你还看不到你的错。我问你: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玉器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 孔子盯着冉求问。

  冉求有些慌乱,避开孔子的目光,低声地说:“只是,现在颛臾的城墙己经非常坚固,而且它离费邑又很近。如果不把它夺取过来,将来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患。”

“会成为谁的子孙们的忧患呢?难道颛臾人对鲁国的敬爱不够吗?”

“可是,季……”冉求语塞,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冉求,君子最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什么,却强词夺理地找出一些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作法。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现在,仲由和冉求你们两个人辅助季氏,远方的人不归服,而不去招徕他们;国内民心离散,你们不能保全,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去欺侮那些己经归顺的人。你们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

  冉求与子路把目光停在自己的脚上。

“亲痛仇快!”孔子大声说:“我要告诉你们俩,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他自己的内部呢!”

冉求听了,垂下头来。孔子将目光又转向子路,子路也把头垂下。孔子摇了摇头,叹息一声,从他们身旁走过,往屋里走去。冉求和子路见了,相对一视,也摇摇头,跟着孔子走去。孔子快进屋时,听到身后的脚步声,回过头来,对冉求和子路说:“人能够使道发扬光大,不是道使人的才能扩大。你们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理解!”子路争着说:“老师是说:人必须首先修养自身、扩充自己、提高自己,才可以把道发扬光大,反过来,以道弘人,用来装点门面,哗众取宠,那就不是真正的君子之所为。这两者的关系,是不可以颠倒的。”

“理解得不错嘛!”孔子说:“可是做起来怎么就变样了呢?。不过,有了过错而不改正,这才真叫错啊!”

孔子说完,目光罩住冉求与子路,见他俩都低着头不吭声,孔子又说:“百姓们对于仁的需要,比对于水的需要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面对着仁德,就是老师,也不同他谦让。你们有什么道理,可以说呀,怎么不开口呢?”

子路与冉求听了,都羞得面红耳赤,孔子见了,这才严肃地说:“君子固守正道,而不拘泥于小信啊,这话一定要牢记了。今后事奉君主,要固守正道而把领取俸禄的事放在后面才不会出错。你们知道吗?”

“知道,知道,我们知道了。”冉求与子路连声说。

孔子听了,朝他们挥了挥手,说:“你们去吧,我要用晚餐了。”

 

 

153

 

一早起来,孔子走上讲堂,给学生讲周礼:“只有名正言顺,才可以维护各等级的名分;只有严格地维护各等级的名分,才可能避免以下犯上的迕逆之事发生,天下才可以太平无事,百姓才可以安居乐业。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讨论的时候,曾参提出:“夫子早先说通过教育可以使不同的人都成为君子,现在又说有智慧的人与卑贱而又愚蠢的人是先天所决定不能改变的。到底是哪一种说法对呢?”

曾子姓曾,名参,字子舆,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后来齐国欲聘之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辞而不就。曾子提出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由于曾参的建树,最后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这是后话。

孔子当时听了曾参的发问,良久不作回声,后来轻声对曾参说:“这个话题,我们今后讨论吧。”然后提高声音说:“我们来学《诗》吧。为什么要学习《诗》呢?学《诗》可以激发志气,可以观察天地万物及人间的盛衰与得失,可以使人懂得合群的必要,可以使人懂得怎样去讽谏上级。《诗》的这些好处,近可以用来事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事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譬如说,《诗经·国风》中的第一、二两部分的《周南》和《召南》。

说到这儿,孔子停了一会问他的学生说:“你们都读过了吗?一个人如果不学习《周南》、《召南》,那就像是面对墙壁而站着的人吧?”

孔子讲完这些,就领着他的学生读《周南》,然后再一字一句地进行讲解。下午讲课时,又开始分析人,讲如何做人。

“一个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的人,以小人作比喻,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吧?没有道德修养的伪君子,就是破坏道德的人。有些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我们可以和一个鄙夫一起事奉君主吗?当然不可以。鄙夫在没有得到官位时,总担心得不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它。因为在他心里只有官位,他担心失掉官职,那他就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了。”

在下午授课内容的讨论中,学生们对鄙夫的发言最多。

“这种一心想当官的鄙夫,总是不择手段去做任何事情,以至于不惜危害群体,危害他人。”卜商说。

“可不是。”有若接着说:“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司空见惯的。尽管他们有时也会捞到一些好处,最后总是不会有什么好的结局的。 

孔子认真地聆听学生们的发言,不时点评几句,最后却又说到了别的感受:“我厌恶用紫色取代红色,厌恶用郑国的声乐扰乱雅乐,厌恶用伶牙利齿而颠覆国家这样的事情。古代人有三种毛病,现在恐怕连这三种毛病也不是原来的样子了。古代的狂者不过是愿望太高,而现在的狂妄者却是放荡不羁;古代骄傲的人不过是难以接近,现在那些骄傲的人却是凶恶蛮横;古代愚笨的人不过是直率一些,现在的愚笨者却是欺诈啊!你们说呢!”

“是啊,是这样的。我以为我们应该看到,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总是不一样的。”颛孙师说:“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与上古时代已经有所区别,上古时期人们的‘狂’、‘矜’、‘愚’虽然也是毛病,但并非不能让人接受,而今天人们的这三种毛病都已经变本加厉了啊!”

“正是这样的。”樊迟接着说:“我认为,现如今,古人的这三种毛病不但没有改变,反而有增无已,而且愈益加重,到了令人无法理喻的地步,这需要用道德的力量加以惩治。”

“我完全同意颛孙师与樊迟的看法。”原宪说。

听着弟子们的讨论,孔子的脸上露出满足的笑意,在心里对自己说:“丘啊!你几十个春秋就这么过去了,一辈子的奔波就这么停下步来了,想要亲历亲为地去做官也是难以如愿了。可是,丘难道就这么完蛋了?不!不是这样的,丘还可以教学生,可以编撰书籍。这些,不都是快乐的事情吗?只可惜,可惜啊!我不能跟惠姑好好地聊一聊了。她为什么要先我而去呢?为什么?!这不应该啊!”

孔子突然想起外公,眼睛突然睁大了。记得母亲去世时,外公来啦,曾问他:不知外孙今后是要争取做圣人,还是想争取居高官? 孔子当时一字一句地回答:想做居高官的圣人! 外公听后语重心长地说:以外孙的品德学识,若能居高官,定然可以为天下人谋利。只是如今的天下,还不是有德人就能为官的天下,外孙届时一定要随缘而顺之。想到这里,孔子的眼睛湿润了,在心里大声地喊:

“外公!外公!你的眼力真毒啊!孔子一生的路,你早就看通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