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孔子》人物小传
(2014-11-30 09:34:58)
标签:
教育 |
孔子名丘、字仲尼,于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先祖是宋国贵族,衰落后迁到鲁国;几经起落,其父叔梁纥再一次争到陬邑大夫的名位,却在孔子三岁时便离开人世。
孔子家境虽然贫寒,但由于出生书香门第的母亲颜征在的刻意栽培,年少时的他终也能以学为志;他非常广泛地学习了包括先代礼乐典章制度在内的许多知识,刚成人时便以知书达礼闻名于鲁地,到三十岁时,学问已经在诸诸国中小有名气。
看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孔子年青时便发誓要让自已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梦想着自已能通过参于国事,从一个诸候国的治理开始,来恢复周礼、使天下太平、让百姓安居乐业。
他知道成大事者先要做好小事,很乐意地从小小官员做起,希望在做出成绩后遂渐受到重视。殊不料他的牛刀小试,就接而连三地以失败告终:一次做管理牛羊的小官,因为坚持去宋国引进优良种牛损害了季氏利益而被撤职;二次做委史的差事,又因向鲁王报告季氏偷税而丢了差事;三次到费地帮季氏成功地增加了人口己经挣到了升迁的好机会时,却又因婉拒季氏的越礼祭祀再丢了差事。
小官终是无法做下去,孔子只能转而办学。他提倡“有教无类”,招收的学生来自各行各业,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怎样作一个有德的“君子”,教学采用的是启发式,鼓励学生畅谈自己的观点。孔子教出一拨又一拨杰出的学生,即《史记》载孔子弟子三千、比较有成就的有七十二人,使他成为中国教育历史上第一位私人教师,被后世尊奉为“至圣先师”。
孔子的教育业绩和他广慱的学问在他五十岁左右时已经闻名天下,受到各诸候国君王的重视,他担任的第一个要职是鲁国的中都宰,因为政绩显著很快升为司空,再升为大司寇,直到以大司寇行摄相事。其间,为人称道的大事有:逼齐还鲁地,堕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城邑,诛乱政大夫少正卯。孔子正想大干一番,却因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和齐国的挑拨,使鲁君堕落于女色,他只能愤然出走,开始了长达十余载的飘泊生涯。
孔子相信,此时无论帮那一个诸侯国恢复礼制,都是在帮助周天子。他周游列国,希望能找到一个重用他让他实现政治理想的地方,结果历尽千难万险终不能如愿。大多数的诸侯国并不欢迎他,少数欢迎他的也只是拿他当门面供着为自已争一个礼贤下士的美名。
年近古稀之年的孔子终只能失望地返鲁,可他恢复周礼的梦想却一直地坚定;他一边教学一边主持搜集、整理《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他要使“六经”一代代传下去,让他的后人,把他的王道仁政梦想变成现实。
他在忙碌中渡过了自已人生的最后几年,带着遗憾、也充满着希望离开了人世。孔子穷其一生的追求,终不能如愿以偿,可他为恢复其理想中的社会秩序而奋斗的种种努力,却给中华文明带来巨大的影响,也给他带来巨大的声誉。
孔子之所以能一生坚持“梦想”,在于他对“礼坏乐崩”时代给百姓带来的痛苦感受深切,坚信先朝的礼乐典章制度能给百姓太平生活。他在学习“礼”的过程中,找到了其内在的情感依据——“仁”,即“爱人”。具体就是做人要先从父子、兄弟间的亲情出发,然后由此推己及人,从而达到人与人之间的普遍友爱和谐。在孔子看来,实现了仁,也就实现了完满的自我人生。这是孔子对后世儒学关键性的影响,也是孔子被尊为儒学鼻祖的一个主要原因。
孔子以仁为主要内容不但教出了许多一流的学生、行成了一个集学术、思想、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综合一体的儒家思想,还产生了一部中华两千年来古典中最具智慧的《论语》。这是一部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深得中国人喜欢、深受世界文化人欢迎的经典。正因为这样,孔子死了之后,他去日逾久、名气越大、弥久日甚。
孔子刚去世,鲁哀公亲诔孔子为“尼父”(男子的美称);到汉时,平帝刘衎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 敬称);到北魏,孝文帝元宏称孔子为“文圣尼父”(尊称);隋时,文帝杨坚称孔子为“先师尼父”(既敬且尊);到了唐代,李世民尊孔子为“先圣”;宋时,真宗赵恒则加称孔子为“玄圣文宣王”……
孔子不仅享誉中国,更是名声在外,被列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一大批哲学家包括莱布尼茨、沃尔夫、伏尔泰,以及一些政治家和文人,都用孔子的名字和思想来推行他们的主张,而在此进程中他们本人亦受到了教育和影响。法国启蒙运动的旗手伏尔泰,把孔子的画像挂在自己的礼拜堂里,朝夕膜拜,他甚至大声疾呼:“在道德上,欧洲人应当成为中国人的徒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