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10-01-23 14:46:32)
分类: 念的书

    可能是巧合,刚刚在《革命之路》疑惑完之后,就翻了这本书。于我来说,书读得相当费力气,抽象成大白话就是由同一个情妇联系起来的两个有家的男人在特定的宗教政治下的故事。翻译的还比较舒服,应该是删去了原文中的很多情爱描写,保留了大量心理描写和自我质疑。《革命之路》在表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时,这本书好像从另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

 

书翻到三分之一时,我就预感又将诞生一本烂尾书,不是不好,而是我念不懂。书甩到一边的时候,我看见了书背面的小字: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的力的影像。负担越沉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然后,我决定再怎么着我也要念完了它。心里一直想着轻与重的关系,合上书的时候居然也有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领悟。智者与圣人,爱与性,革命与宗教,上帝与大便,偶然性与可能性,高尚与媚俗隐含在故事的各个角落,轻与重在不断地争斗和妥协。故事会有一个结局,但是没有答案,你认为是对的,那么,就是对的。

 

我们之所以一直痛苦,是因为混淆了生命与生活,大部分人把生命看得太轻,生活看得太重,成为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少数人把生活看得太轻,生命看得太重,成为了愤怒的理想主义。而《革命之路》的四月却恰恰处于这二者之间,她对待家庭和婚外情的态度与《不》中的托马斯如出一辙,而她对待梦想却像弗兰茨一样的义无反顾。所以紊乱的生命轻重与生活轻重将她逼上了不归之路。由此想来,之前我对这个电影的理解确实是肤浅的。

 

书中读得最轻松最明白的是最后一部分卡列宁的微笑。之前大量的宗教词汇让我迷惑,历史地理知识的匮乏让我费解,但是爱是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的,所以也最好懂最动人。卡列宁是托马斯为了平衡妻子特蕾莎的生活而送她的小狗。故事的最后,抛弃家庭寻找情人的弗兰茨还是不甘心地死在了老婆的怀里,托马斯告别了城市给与医生的尊敬,告别了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告别了在众多女人身上获取的征服感,与特蕾莎隐居乡下,卡列宁幸福地在田间与动物们追逐耍闹。生活幸福美好起来,可是最后卡列宁死于癌症,而托马斯夫妇也死于一场交通意外。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要切合昆德拉关于生命轮回的观点。

 

据说,媚俗一词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盛行的,那么,读这本书也许就是一个媚俗之举。所以我决定有时间看一下这本书改编的《布拉格之恋》,虽然我们在电影之中永远处于被动,但也许会有我们需要的在其中。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以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