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2010-01-23 14:46:32)| 分类: 念的书 |
书翻到三分之一时,我就预感又将诞生一本烂尾书,不是不好,而是我念不懂。书甩到一边的时候,我看见了书背面的小字: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的力的影像。负担越沉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然后,我决定再怎么着我也要念完了它。心里一直想着轻与重的关系,合上书的时候居然也有了一些似是而非的领悟。智者与圣人,爱与性,革命与宗教,上帝与大便,偶然性与可能性,高尚与媚俗隐含在故事的各个角落,轻与重在不断地争斗和妥协。故事会有一个结局,但是没有答案,你认为是对的,那么,就是对的。
我们之所以一直痛苦,是因为混淆了生命与生活,大部分人把生命看得太轻,生活看得太重,成为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少数人把生活看得太轻,生命看得太重,成为了愤怒的理想主义。而《革命之路》的四月却恰恰处于这二者之间,她对待家庭和婚外情的态度与《不》中的托马斯如出一辙,而她对待梦想却像弗兰茨一样的义无反顾。所以紊乱的生命轻重与生活轻重将她逼上了不归之路。由此想来,之前我对这个电影的理解确实是肤浅的。
书中读得最轻松最明白的是最后一部分卡列宁的微笑。之前大量的宗教词汇让我迷惑,历史地理知识的匮乏让我费解,但是爱是没有国界和地域之分的,所以也最好懂最动人。卡列宁是托马斯为了平衡妻子特蕾莎的生活而送她的小狗。故事的最后,抛弃家庭寻找情人的弗兰茨还是不甘心地死在了老婆的怀里,托马斯告别了城市给与医生的尊敬,告别了知识分子的正义感,告别了在众多女人身上获取的征服感,与特蕾莎隐居乡下,卡列宁幸福地在田间与动物们追逐耍闹。生活幸福美好起来,可是最后卡列宁死于癌症,而托马斯夫妇也死于一场交通意外。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要切合昆德拉关于生命轮回的观点。
据说,媚俗一词就是从这本书开始盛行的,那么,读这本书也许就是一个媚俗之举。所以我决定有时间看一下这本书改编的《布拉格之恋》,虽然我们在电影之中永远处于被动,但也许会有我们需要的在其中。
如果永恒轮回是最沉重的负担,那么,我们的生活,在这一背景下,却可以在其整个的灿烂轻盈之中得以展现。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