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城之恋
(2009-04-22 16:04:54)分类: 念的书 |
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的电视剧都要有教育意义,虽然大部分上的情节是按照小说来推进的,但是很多东西不再那么冰冷,比如白流苏,不再是一个自私而有心计的女人,范柳原也不再是花言巧语喜新厌旧的男人。张爱玲的东西总是让人又爱又恨,她用一个特殊的视角描述着大上海的女人们,总是市侩和功利占据着上风,她们都太明白爱情是个不靠谱的东西,唯一能靠得住的是用婚姻改变的命运。那些个感情至上的女人们反倒没有太好的下场,例如曼桢、例如洪莲。
范柳原一句“你为什么对情感有那么多的要求”,点破了白流苏的性格特点。从某种意义上,我更觉得这是一部教剩女怎么嫁得好的电视剧。白流苏在那个年代嫁给家底丰厚的唐家,后因忍受不了夫君花天酒地和抽大烟毅然决然地离了婚。然后忍受着家人的奚落也不去为着生计守活寡。范柳原以为白流苏在经历了那样的生活和过往之后可以更随意一些,起码在男女关系上不会保持着那么高度的警惕性。但是他没想到白流苏要的更是一个结果,不肯做之前那场感情的替身。但偏偏范柳原并不确定白流苏是值得他托付终身的人,因为他成为富豪之前体会过太多的人间冷暖,所以他厌恶由此而来的尊敬和阿谀,他更为怀念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对他一往情深的洪莲。可是,也偏偏是流苏对他的抢白、对他的不热情让他忘不掉这个大上海的奇女子。于是这场情愫更像是两个成人世界的博弈,亦步亦趋,你进我退,周旋在那不可自拔的感情和根生在骨子中的理智中。
第一次看见小说的时候,我惊异于那个时代竟可以写出《倾城之恋》这般美妙的名字,以为是王子与公主的故事,看完才知道,原来男女主人公因为都有了太多的过往而无法面对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所谓倾城之恋并不是感天动地的情事,而是在那座繁华的城市倾覆时才能获得的感情。故事完美么?不是我内心定义中的那种完美。美丽么?美丽。因为最后范柳原和流苏终于一无所有,他们在废墟中的相遇终于化解了两个人内心中坚冰似的过往。终于可以,生死契阔,与子偕老。
我似是有些明白张爱玲的苦心,她大概想说,成人的世界总是有着太多的羁绊和曲折,所有所有一切的美好等到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才能彰显。有人不喜欢张爱玲,觉得她太刻薄、太尖酸、太现实,我倒是觉得,张爱玲活得太过辛苦,因为她大悟却不大彻。大彻大悟的女人早就不屑于写这种纠结在内心与现实的文字。我之所以觉得《倾城之恋》的改编是非常成功的,是因为改编后的白流苏更像张爱玲本人,为内心最深处的美好坚持着,却又时而精明地计算着,深深自卑又高高在上,因为吃醋而清高地冷落着,又因为抑制不住的思念炙热着。所以,她时常装作漠不在意地掩埋着,也所以,她掩埋不住。
我是不久前才知道陈数这个名字,我没有看过她演的陈白露,但是我看过她《暗算》中的黄依依,一个聪明绝世却为爱癫狂的女子。陈数的美一点侵略性都没有,你很快便可以忘记她长的什么样子,但你永远都忘不掉她一抬头和一低头的柔情。我承认男人是感官的动物,但是精致的面容和性感的身材能激起的只是他们的本能反映,能击中男人们内心那根神经的,却是那些许迷离的眼神和一抬手一回首的神韵。所以范柳原说,你身上有沧桑,却不愿让人看到,你的这种游离让我着迷。
一个在旧时候离异的大龄流苏,虽然美丽,虽然风情万种,却在狼狈的相亲中被平庸的男人们挑挑拣拣,最后戏剧般地出现了一个家财万贯的范柳原深深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我想,故事大概是想说,年华逝去,梦想也业已化成灰烬,可总还是会有人心疼你的慌乱和过往,一个女人,终是要守住内心最深处的坚持才有可能幸福吧。
我喜欢片尾曲的《美丽》,不谈唱功和制作,只是歌,满是百折千回后的欢喜。什么都没有的时候,那颗心总是真的、勇敢的。什么都有的时候,人却怯懦而不敢前进,爱情反倒成了真正的奢侈品。所以一无所有的时候,好好相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