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人刘时中的小令《醉中天》如此写西湖之美:“花木相思树,禽鸟折枝图。水底双双比目鱼,岸上鸳鸯户。”初读时,先是惊诧于“比目鱼”三字。西湖中何以来的比目鱼?在我的印象中,比目鱼是海鱼啊?于是上网查比目鱼的资料,果然此鱼生活在“热、温带地区”,“它们侧卧在海底深处,有眼的一侧朝上,靠身体和尾巴的上下摆动和鱼鳍的波动来游泳”再看注释,为《尔雅》中记载的传说中的“唯生一目,不比不行”的鳒鲽。显而易见,西湖中并无“比目鱼”,所谓的比目鱼只是作者所见的水中结伴而行的鱼儿,而让作者疑似“比目鱼”了。
由此再看其他三句,竟然句句“疑似”:“相思树”即传说中的连理枝,“折枝图”是禽鸟站在折下来的枝条上,“鸳鸯户”说西湖岸边的房舍成双成对建造。显而易见,作者所写之景,没一句是真,全是作者眼中的疑似之景了:西湖边花木互相依偎簇拥,交柯接叶,远望疑似树叶相接的连理树,各色禽鸟立于枝头鸣唱不已,吸引人们的目光集中在枝头,而不去注意整体的树丛,疑似中国画中的“折枝”。清流澈的湖水里鱼儿结伴而游,相嬉相戏,疑似比目鱼。岸边房舍鳞次栉比,疑似对对鸳鸯相拥。
唯其疑似,才有其笔下的西湖之美。因为疑似是绝美的西湖令人不由不产生的联想,让人不由不产生的错觉。作者以神来之笔,写下观赏西湖时瞬间产生的种种疑似的印象和感受,尽显了西湖变幻莫测之美,给读者以无限联想和想像,正是美在西湖,西湖也美在“曲”中。
这四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全用名词,极类马致远的小令《秋思》“枯藤老树昏鸦”等句,两种物象之间省却了连接词,更给人预留了丰富的创造性的想象空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