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谈诗论文 |
竹林七贤真的在竹林喝过酒吗?这本来不是个问题,因为竹林七贤以喝酒而闻名,并且又因在竹林下聚会而出名,怎么可能没能在竹林下喝过酒呢? 但确实又是个问题,因为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考证:河南焦作属北方而无竹,故其名取自佛典竹林精舍。(韦力《觅诗记》引述)也就是说,既然竹林七贤活动的地方并没有竹林,那么,他们的竹林之游以及竹下饮酒就都是虚构的。那为何又叫竹林贤呢?陈先生的答案便是,“竹林”取自佛教经典中的“竹林精舍”的典故,与真实的竹子无关。
陈寅恪先生的这个观点出自他的(《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一书,在第三篇《清谈误国》中认为,先有“七贤”而后有“竹林”。“七贤”所取为《论语》“作者人”(《宪问》)之数,意义与东汉末年“三君”、“八俊”等同。西晋末年,比附内典、外书的“格义”风气盛行,东晋初,乃取天竺“竹林”之名,加於“七贤”之上,成为“竹林七贤”。“竹林”既非地名,也非真有什么“竹林”。
有一位日本学者,根据南京出土的墓砖七贤画上植物多种独无竹子作判断,也认为竹林七贤的竹林不是指自然界的竹林,也就是说,竹林七贤当年活动的地方是没有竹子的。但也有学者认为砖画上是有几片竹叶的,当然,竹林七贤生活的地方也就有竹林了。历史本就一团乱麻又浩若烟海,搞历史研究既难也易,大约是七分真实三分演义吧?但再好的历史研究,都不可能还原历史的原貌,当时人近时人都说不清的事,千百年后学者再伟大,又岂能说的清?
但北方应该是有竹子的,无论史书还是实考皆有证据,说北方无竹似乎不确,北京就广有竹,而且有人考证,那时七贤活动地山阳确有竹林存在。这应该是常识,然而顶级国学大师何以要有违一般常识?
《晋书·嵇康传》:嵇康居山阳,“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说他们“陈留阮籍、谯国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邪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无论是史书记载还是传统说法,都认为“竹林”位于嵇康在山阳的寓所附近。嵇康与其好友山涛、阮籍以及竹林七贤中的其他四位常在其间畅饮聚会,因而时人称之为“竹林七贤”。 嵇康等七人相与友善,常一起游于竹林之下,肆意欢宴。后遂用“竹林宴、竹林欢、竹林游、竹林会、竹林兴、竹林狂、竹林笑傲”等指放任不羁的饮宴游乐,或借指莫逆的友情;以“七贤”比喻不同流俗的文人。
而后来有人结合史料实地考察发现魏晋时期黄河流域确实种植有“竹林”。因此可以说,竹林贤真的在竹林里喝过酒。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