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内容过于简单。
2.书业分析模糊不清。
3.叙述条理很乱。
4.不够专家水平。
记得当时是笑着与她理论了几句,但纯属于键盘对键盘,好心对好意。这件事情本身是网友之间的闲聊,我没有更多的想法,更不会对她有丝毫的怨语,我喜欢直言不讳的任何人。不过,这却使我联想到另外一件事情,就是我给书业写稿件的前因后果。
多年来,一脚在书业内,一脚在书业外,陆陆续续认识了书业很多人士,其中有不少书业媒体的朋友。平时,他们偶尔约我写一些书业的文章,只要时间不紧张,我一般都会按时按点完成他们交代的任务。然而,他们拿到我的稿件时,一些编辑却把我的文章做了烘干处理,按他们说的行话是:要干货。
我没有能力阻止他们对我进行不留情面的烘烤脱水,虽然都是平时相处得非常融洽的好朋友,但我有权利对他们的酷刑提出内心的异议。我是这样考虑写文章这件事情的。
读者阅读文章,首先就象见到了一个鲜活的生人,据科学家说,活人的主要组成成分是水分,人没了水分,也就没有了生命,那么文章烘干了水分,读者看到时文字还鲜活吗?文章还有没有生命呢?当然,象木乃伊那样干瘪的躯体,虽然少了水分,也同样价值连城,可我不愿意倾心敲打的文章刚刚出生,就被制作成了低价出售的木乃伊。
公开发表的文章是写给读者阅读的,作者写作就象是厨师烹饪佳肴,干货是不能直接装盘上桌的,更是难以下咽的,我理解的干货文章同样如此。曾经与好友们理论过他们对文章的烘干,但也是就事论事,提升相互水准为目的。
无论如何,友情是不能烘干处理的,但文章的烘干也要有一个程度。我不同意他们制作干货文章的手法,但我欣赏他们加工干货文章时的敬业精神。
我喜欢这些干货文章烘炒大师的书媒朋友,也喜欢那位夜猫子女记者黑天半夜PK我的直白,但不喜欢把文章烘干后呈现给读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