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2017-03-04 15:50:08)
标签:

育儿

原创

教育

分类: 教案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首、踪”等12个生字。

2、会写“首,采”等7个字。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情感目标:有朗读古诗的兴趣。体会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

二、教学重点:认字和写字,练习朗读。

三、教学难点:分辨汉字,认识偏旁,了解诗意。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 演示法 练习法 读书指导法 游戏法 问答法

五、教学媒体:教学挂图,生字卡片,课件

六、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谈话

同学们,我们的古代有很多古诗,很美丽的,我想大家一定背诵过今天呀,我们将学习一篇古诗,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课件出示或者图片出示本课的插图

老师板书课题《古诗两首》,请大家把课题读两遍。本课是两首古诗,《池上》的大意是:一个小娃偷采白莲,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踪迹,这首诗写的是“偷采白莲回”的情趣。《小池》的大意是:泉眼珍惜地让泉水悄然流出,倒映在水面的浓密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风光的柔和。嫩绿的荷叶那尖尖的小角刚露出水面,就有蜻蜓飞来落在上头。这首诗写的是 “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两首古诗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夏天的情趣。

三、学习生字

(一)初读课文

1、听老师读。

2、你自己读读看。请学生自己小声的读一遍,注意自己读自己的呦,不要齐读。

3、一边读一边圈出本课的生字。

(二)学习生字

1、哪一位同学可以试着看拼音读一下本课的生字。

shǒu  zōnɡ jì fú pínɡ quán liú ài róu hé lù jiǎo cǎi wú shù jiān

首        萍  泉 流 爱 柔  角  无 树  尖   

2、分析生字:一个一个生字分析:看生字看生字拼音是几拼音节,什么偏旁部首,什么结构,怎样组词。是否多音字,反义词等。例如

学习生字泉:音节:三拼音节,偏旁:水字旁,结构:上下结构,请同学组词,最少说三个词,可以一起说,也可以找学生说。

3、就这样一个一个学完本课生字。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多音字

多音字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两首 <wbr>教学设计     lù 露出

     

      lòu  露脸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两首 <wbr>教学设计      jiǎo 豆角  

     

      jué 角色

 反义词

——有  阴——晴  大——小 早——晚

(三)我书中的组词

请学生圈出本课中的生字组词

如果本课有现成的组词,就直接圈出来,如果本课的生字没有现成的组词,可以写一个,以备以后忘了组词可以随时翻看。

四、朗读生字

(一)带拼音朗读生字

1、学生齐读:说出音节,偏旁部首,结构,每一个字组三个词语。

2、学生领读。(一课一领读)

(二)去掉拼音朗读生字(我会读)

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自读三遍——开火车读

五、我会读(课后朗读)

1、学生一起朗读。

2、开会车朗读。

六、考一考你

汉字魔术

变一笔

——( 无  

写偏旁

——(   ) 踪——(   

——(   ) 浮——(   

加偏旁

——(   )用——(  

——(  ) 亦——(   

反义词

——(  晴  ) 无——(有) 晚——(早)

七、升华学习

游戏:摘果子游戏

老师叫学生闭上眼,老师去太空种苹果,老师把生字卡片挂在一棵树上。种完后全请学生睁开眼,学生认识哪一个,就把哪一个摘下来。并且用这个字组词语,再用所组词语说一句话。

八、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老师总结:我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

4、初读了课文

九、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朗读课文,分析课文,背诵课文

2、请同学们自己在课下把本课生字读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找一找游戏:我在那里?

规则1、老师叫学生闭上眼。2、老师把本课生字图片贴在黑板上。3、老师说汉字,叫学生睁开眼去找。

二、朗读课文,初悟课文

(一)老师示范朗读课文,看图片或者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二)学生自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找出课文有几行几句话。

三、分析课文,深悟课文

第一项:分析《池上》

1、分析题目池上:池子上面

2、了解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

3、学生一起读第一行:小娃撑小艇。

撑:撑着,小艇:小船

一个小娃撑着一艘小船。

4、男生读第二行:偷采白莲回。

回:回来,偷偷地采别人家的白莲回来。

5、女生读:不解藏踪迹,

解:懂得。藏:隐藏。踪迹:行踪。不懂得隐藏自己的行踪。

 6、学生一起读:浮萍一道开。

浮萍:一年生草本植物,浮在水面。道:水道,开:荡开

船行水面,浮萍荡开一条水道。

7、《池上》写了夏天哪些景物?

白莲、浮萍  

8、老师总结:这首诗写的是夏天“偷采白莲回 ”的情趣。写写娃娃偷采别人家白莲,不懂得藏匿行踪,写了小娃的天真无邪,淳朴可爱。

第二项:分析《小池》

1、分析题目小池:一个小水池

2、了解作者:杨万里 (11271206),字挺秀,吉州吉水(今吉水县)人。南宋著名诗人。

3、学生一起读:泉眼无声惜细流。

惜:珍惜。从泉眼中无声地流出一道细流,似乎非常珍惜细细的流。

4、男生读:树阴照水爱轻柔。

晴柔:晴天的柔和:树阴倒映在水面,喜爱这晴天的柔和风光。

 5、女生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荷叶那尖尖的小角刚刚露出水面。

 6、学生一起读:早有蜻蜓立上头。

里:站立

早就有蜻蜓飞来站立在上头了。

7、《小池》写了夏天哪些景物?泉眼,树荫,小荷,蜻蜓

8、老师总结:这首诗写的是夏天 “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作者写了夏天小池美丽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板书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两首 <wbr>教学设计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两首 <wbr>教学设计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两首 <wbr>教学设计                   小娃乘小艇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两首 <wbr>教学设计池上     偷采而归  偷采白莲归   天真无邪,淳朴可爱

            不解藏踪迹

暴露踪迹

                   浮萍一道开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两首 <wbr>教学设计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两首 <wbr>教学设计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两首 <wbr>教学设计                  泉眼——惜

     池旁     树荫——爱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课文12、古诗两首 <wbr>教学设计小池                              生动有趣,生机勃勃

池内    小荷——露

蜻蜓——立

                  

四、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学生齐读——男生读——女生读——分行读

五、灵活朗读

接力朗读:四个人一小组,进行接力朗读。

六、考一考你

按课文内容填空

1、(  )娃撑(  )艇,

偷(  )(  )莲(  )。

 )解藏踪迹,

浮萍(  )(  )(  )。

2、(  )(  )(  )( )惜(  )流,

 )荫(  )(  )爱(  )柔。

 )(  )(  )露(  )(  )(  ),

 )(  )蜻蜓(  )(  )(  )。

七、课文升华

1、池上眼中的夏天是“偷采白莲归”的情趣。

杨万里眼中的夏天是“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

2、说一说:你看到的夏天的美景是什么样的?

例如:管老师眼中的夏天是:溪水音乐会

夏天, 雨过天晴,我踏着弯弯曲曲,充满梦幻般的小路走进山谷,昔日几乎干涸的山谷里又有了清澈的溪水窃窃地流。沿着溪边小路顺势而上,山溪上上下下,左右徘徊,高高低低,组成一场心旷神怡的音乐会。

3、写一写:以“我眼中的夏天”为题,

写一写你看见的夏天的景色,看谁写的好。

八、小结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

2、学生说。

3、学习了朗读和分析了课文,背诵了课文

九、下节课我们做什么?

1、下节课我们将进行写字教学。

2、同学们回家可以把课文背给爸爸妈妈听。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玩捉人游戏:老师把生字卡片帖在黑板上,然后老师叫一个学生说一个生字,这个学生叫一个学生去找,找对了,这个学生给他鼓鼓掌,找不对,这个学生告诉他怎么念。

二、指导写字

(一)指导书写汉字首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首”共9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二)指导书写汉字采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采”共8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三)指导书写汉字无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无”共4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书写练习笔顺: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四)指导书写汉字树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树”共9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五)指导书写汉字爱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爱”共10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六)指导书写汉字尖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尖”共6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七)指导书写汉字角

1、笔顺

1)首先,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用手书写笔画。“角”共7笔。

2)老师边写边示范。

3)学生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笔顺。

2、带拼音书写汉字

1)描红

2)老师在生字格里书写带拼音的汉字:拼音写在四线格里,要对准下边的田字格,汉字写在田字格里。

3)学生在生字本上书写,老师巡视指导。

3、组词

1)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组词。

2)老师写三个组词在黑板上。老师也可以只写一个组词,写三个是为了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3)学生自己选择一个组词写在书上。

4)老师在田字格里书写组词。

5)学生在田字格里练习书写组词。

三、看看谁最棒

老师让学生去黑板上书写,讲评,比一比谁最棒。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正确书写六个汉字。

2、正确书写汉字笔顺,带拼音书写汉字,组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