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沐_萨塔多澎
杨沐_萨塔多澎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359
  • 关注人气:22,38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富贵传奇(1)/潘石屹和张欣:曾经欢喜冤家,而今联席总裁

(2006-10-18 15:56:40)
分类: 记录Report
不仅仅是房地产界,很多人,北京的,外地的,海外的,都会被中国建筑界一大品牌的崛起而瞩目。那就是soho。2002年夏,我开始关注这个企业的牵头人,并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对女主人张欣进行了面对面的采访。尽管后来他们的soho越做越大,扩张速度一日千里。但我还是记得他们合作创业之处的生动景象。记得当时我是这样开篇的:每逢在建外大街驱车而过的时候,我都会被那一幢幢大红、桔红、朱红、草绿、海蓝、明黄的彩色建筑楼群吸引眼球,同时我的头脑里会倏地蹦出一个在今天颇为时髦的概念:你准备好SOHO了吗?有点另类,有点前卫,有点COOL,确实,一切都不同了。 当时我主要负责关注成长中的优秀女性。所以镜头和笔墨都聚焦在张欣的身上,尽管现在很多时候,人们看到、听到的都是潘石屹的身影和声音,其实,张欣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中国乃至世界,公众知道的张欣是她职业角色的一面——SOHO中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规划者,潘石屹的妻子,潘让潘少的母亲 ,那么这里我想介绍一下我所知道的,那个做足了一个女人最美姿态的,在我,以及很多知识女性的眼中,是职业女性成功典范的张欣。     张欣和潘石屹是有趣的一对。一个是北京香港华尔街,世界名校毕业,在西方国家工作了15年;一个甘肃海南万通,至今说话带着甘肃天水口音,上过一个和没上过也差不太多的大学;一个锋芒毕露,执著精细,一个对谁都笑眯眯,有事好商量。差异是明摆着的,却成为相互吸引的理由,差异也使他们的处世方法、处理问题的角度截然不同。两个极有主见的人在结合的最初几年,几乎是各个方面都有差异带来的艰涩痕迹,躲不掉的矛盾、冲突,争吵、谈判,乃至分道扬飚,可说是每一天、每件事、每个项目都有戏可看!  所有的朋友都不看好他们的婚姻,预言迟早要完蛋,他俩自己也一度觉得婚姻是彻底没救了的境况下,奇迹发生了!他们成为中国房地产界最著名的明星夫妻搭档,生养了两个人见人爱的漂亮宝贝,有了人人羡慕的事业和家庭……一切都起死回生。  极富浪漫和传奇色彩的婚恋故事,也为他们异彩纷呈的人生经历,添加了一个甜酸苦辣、瑰丽无比的注脚……  [color=#990000][b]   成长:不算颠沛流离,也称得上东跑西撞[/b][/color] 张欣家三代都是南洋商人,父母算是第三代缅甸华侨。  她出生在“文革”前一年,印象中父母在一起就讲缅甸话。“文革”一开始,父母两个人政治上就开始了决裂。她父亲当时是著名的缅文翻译,母亲是英文翻译,到1970年时,已基本不能生活,她跟了母亲,弟弟跟了父亲。  5岁时张欣跟母亲去干校。所有童年的记忆都从那时掀开页码。  “干校是什么?就是两个小孩一大堆知识分子,都不会干活。我妈手巧,在缝纫班,帮人修修补补。大大的院子由三面土墙围起,中间是个大水池,水池墙外是一排水龙头。每天早晨大家挤在一起洗脸刷牙,晚上把西瓜刻上自己的名字放在水池子里,一人一把蒲扇乘凉。许是怕小孩闲着到处乱跑,干校分配她和另一个小孩养5头小猪。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在干校这个“幼儿园”接触的5个玩具。”   终于回到北京。  开始张欣和母亲住外文局的办公室。晚上把英文组的辞典一铺,就在办公桌上睡觉;第二天一早,把词典一竖又成了办公室。一周后,发生了杀人事件,有人在办公室把自己的老婆剁了,藏在楼里,才搬了出去。  外文局大楼在她眼里特别高大。那是一栋苏联式建筑,进门前厅有很大的空间,水磨石地。她天天的第一件事就像个孩子王似的,带上七八个小孩在那儿练倒立,墙上总会出现一溜小脚印,外文局的人就嚷嚷开了:哎呀,这帮孩子又来练倒立了。她听了就挺开心。  还有一件事印象深刻,就是在展览馆门口欢迎外宾,起声高喊:“热烈欢迎热烈欢迎”。她和大院孩子们玩摔拐子、弹球、摔烟三角,在大澡堂子里玩淄水。这是她发现,外文局里有很多外国人,时不时放外国电影,所以她从小就对外国人和外国语不陌生。 [color=#990000][b]  童年,就在这阳光灿烂般的感受中一划而过。  因为父母离异,张欣的命运开始曲折[/b][/color]   母亲先把她送到福州、漳州,又送到天津,光小学就转了七八次。到处走的一大好处就是锻炼了她的适应能力,到哪儿都感到熟悉,没有对家庭的敏感,也没有自尊的问题。唯一的自尊挫伤都在母亲监督她练小提琴上了。对她来说,那是一种叫做折磨的行为。每隔10分钟,她就坐不住了,一会儿要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头痛不舒服,母亲气疯了,狠狠地骂她。  骂声在母亲离开北京去香港的火车隆隆声中匿迹。  张欣被托付给外文局越南文组的薛继官。薛叔叔培养她的文学修养,天天给她讲四书五经。13岁那年,她读了数遍《红楼梦》,薛叔叔成为她第一个启蒙老师。  那一年她还不到15岁,刚刚初中毕业,她独自一人跑到香港找母亲。一个星期后她成了打工妹。这之后5年,她都是在工厂中度过的。  7月,天很热。衬衫厂最凉快的是有空调的地方,可以边剪线头遍乘凉,先是乘凉为主,后来就发展为剪线头为主。  工厂是长长的流水线。每人面前一个小桌子,桌子上有10个小盒子,里面是不同的零件。流水线上过来一块板,必须迅速插完,慢了,电子板堆积如山,就会挨后面的人骂……   那是一种强烈的机器式培训。第一年她换了很多个工厂。人与人之间是非常低水平的竞争,眼里就是一点点利益之争,空间非常狭窄。一种强烈的愿望在她的胸腔里日复一日地升腾:到办公室当个文员,不在外面被吵就好。  而初中文化的她当时只能去选择读夜校。香港几年,印象中她每天晚上都在上课,一年后,她的这个小小愿望终于实现了。虽然是在一个大仓库中负责点货、出入库。她已经是很满足了。  “一个人幸运的前提是她有能力改变自己。”她说的时候非常感慨。  那个同在外文局长大的男孩改变了她的命运。  1984年,男孩也来到香港,看到张欣的状况后说:哎呀,你的生活太糟糕了。他住在伊丽莎白大厦,上了大学,还会说英语,“在北京他不是和我一样吗?”她在心里拷问着自己。  波澜不兴的心绪再也无法宁静了。他的到来,把她的整个世界打翻了,颠了个个。  “到美国去吧,香港就两所大学,而外面多的是,任你去选。”男孩是鼓励更是警告。她意识到“必须离开这个鬼地方”。1985年她辗转到了英国牛津。随身带着自己多年打工积攒下来的钱3000英镑,还有一个箱子一口锅。她先到了一所秘书学校学英语。初到异国,问题接踵而至,好比到了另一个星球:语言不通不算。牛津是个大学城,放假时静寂得就像个死城。因为早到几天,大街上人迹寥寥。教室和宿舍也和自己设想的差之千里。  木质结构的房子踩上去吱吱嘎嘎,恐慌一点点地攫住了她的心,吓得她趴在行李上不住地哭泣。苦累了,她才想起该到街上找点吃的。忽然,在街上看到一个华人模样的人迎面骑车过来,她赶紧打招呼,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他把她带到了中国学生的聚会。这一天总算熬过去了。  那个叫莎丽的英国女孩非常羡慕她打字快,她就教她打字,并跟她说自己住的地方太贵,莎丽听后同情地建议她:那就上我家住吧。她在那一住就是一年。星期五六就到镇上一家华人开的薯条鱼店打工。由于店里生意好,在那里她干两个晚上就能挣到50英镑,而在萨丽家连吃带住一周就付20英镑。暑期她还跑到伦敦银行打工,打打字,算算账,做临时秘书,也不用教税。够她一年学费,还能到欧洲到处玩。  学完英语后,她又在英国南部的一个海滨城市读了一年高中。之后进入英国左派大学萨塞斯(Sussex)。毕业后,她最终选择了剑桥。之所以选择剑桥,她的理由很直接:“追求上名校肯定是学生的目标”。的确。  进了剑桥,张欣才算真正确立了自己的经济地位。  她先是被招进巴林银行,在香港分行研究中国民营化问题。后来,她到了华尔街的高盛银行。这里是工资最高的地方,一个研究生毕业,在美国一般公司年薪可能是8万,在华尔街就可能是20万,集中的都是一流人才。但她却发现这里是人生最丑陋的地方。  “我儿时受到的教育是助人为乐是好人。而那里所有的价值观念都颠倒了:人们满嘴粗话,态度恶劣,嫌贫爱富,为了升级不择手段,人和人之间充满了争斗。”   她发现这里也有竞争。跟她在香港工厂流水线有相似之处,那种竞争让人鼠目寸光,让人如狼似虎。女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不是比较衣服的品牌,就是小孩子上什么学校……哪个酒店哪个头等舱好,一道酒店就跟服务人员吵架,自我意识膨胀……地球该围着自己转。  终于陷入新的失望。  决定回国是张欣这一生一个比较聪明的决定,虽然,她抛弃了令很多人艳羡的高薪。然而,转折她一生命运的机会终于来了。她生命中的春天来到了。虽然,那是在冰霜雨雪之后,却灿烂得分外妖娆。(未完) [[b]部分简历如下[/b]: 1992年获得英国剑桥大学发展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2年至1995年,先后在高盛集团(Golden Sachs)和美国华尔街投资银行旅行家集团(Travelers Group)任职,负责中国直接投资项目。  1996年至2002年任北京红石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合伙人。主要负责SOHO现代城、建外SOHO、建筑师走廊、博鳌蓝色海岸等项目的规划、设计、工程建筑等工作。  现任SOHO中国有限公司联席总裁。  张欣风光无限精彩回放:  2001年1月,张欣走进央视《对话》栏目;  3月,入主《华夏》封面人物;  4月,接受英国BBC电视台采访;  布什来华参加上海 APEC 会议,美国PBS电视台采访张欣;  10月,日本NHK电视台采访张欣;  红石公司(SOHO中国有限公司前身)与可口可乐、联想等6家公司一道被《北京青年报/财富周刊》评为“最具另类概念的明星公司”;  12月,被《ILOOK》杂志年终盘点评选为最聪明的女人。  2002年10月,张欣凭借“长城脚下的公社”获得了“建筑艺术推动大奖”,相当于建筑领域的“建筑奥斯卡”奖;  12月,在《北京青年报》评选的“2002京城十大影响力楼盘”中,建外SOHO位居首位。24亿的销售额,创造了京城单个项目年度销售额记录;打造都市疯狂,体验全新时尚生活--建外SOHO的风头一时无人能比。  2003年:因“委托香港建筑师张智强设计手提箱”,张欣获得意大利魏琴察市颁发的“Dedalo Minosse国际建筑委托大奖”。  年末,《经济观察报》报道了身处转型中的近200位中国风云人物在2002年的故事。在对张欣的报道中,称其为中国当今建筑业最杰出的女性,并且在转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力量。  2002年末——2003年初,《建筑时报》首度评选十大年度人物,张欣成为此次评选活动中惟一上榜女性,她入选的理由是推动了建筑艺术的进步。本届评选的定位是:记者编辑眼中有影响的人物。  新浪财经年度最佳夫妻:潘石屹、张欣。新浪网用中西合璧、珠联璧合来形容这对夫妻,并在文中用了这样一句话作为对新浪财经界年度评选的总结:年度最佳“夫妻合唱”,潘石屹、张欣当之无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