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游在大中国Road |
傣族、白族、佤族、侗族、摩梭族……少数民族?
这些个字眼打我记事起就颇为敏感,问号一堆一堆的。因为我爸年轻时长得身高马大,很多人误以为他是蒙族,大学就读的又是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后改为中央民族大学),家里的书架上、写字台上、床头桌上总能翻到各种有关民族的读物和民族史的著作,在现在的孩子接触动漫、电玩、迪士高和麦当劳、肯德基时,我的兴趣就是在家里翻那些画册和书。
我搞了十几年的杂志出版,而我接触最早的一本杂志竟然是那本很厚的,印制和装订非常精致的民族工艺和风俗影像的介绍。不是自夸,那时我看东西就很仔细,从头到尾,从编辑、设计到印制发行以及哪个出版社出版,好像还关注了一下联系电话,用痴迷形容当时的状态绝不为过,几乎每天都要翻上一遍,一遍比一遍看得兴致浓浓,十一二岁的样子吧,竟然细到玉器的纹理、桃木家具的雕刻质地、水晶的晶莹剔透度和民族饰物的繁复复杂……不一而足,当然,更多的是看新鲜。那些东西满足了我小时候强烈的求知欲,偶尔我想,我对图文影像有感觉,是不是就在那时培养起了感情也说不定。
我爸是一个地道的文化人,却也喜欢自己动手鼓捣作些简单的家具,比方我们家扩充厨房要增加一扇门。门就是他自己连刨带推出来的,当然,我也没闲着,作为家里的长女,第一个小劳动力,把木桩、递工具、吊线……
拉祜族喜爱自弹自唱,从我出现在寨门的那时起,他就在周边蹦来蹦去,最后干脆跳到栅墙上,很有趣
印象深的就是他把我喜欢的画册上的画撕下来贴到门上去做装饰。用现在的话讲,一扇尚显粗糙的素门有了内容,“我说你贴什么不行偏撕我的画册?”因为怕他老人家,我没敢说出口,心里却犯了一阵嘀咕。
几幅最精致的画页成了我们家一道风景,我对民俗、风物的关注也变得直接,每次经过,都会不经意地瞥上一眼,直到改造房屋推倒。
人生各个阶段就像是不同的转场,我对民族风俗的关注也不在局限于一幅画、一块石、一件器皿、 一米布……我很想知道生活在中国这块辽阔土地上的民族都是什么样子?他们的文化、习性、风俗、服饰、艺术等等都有哪些特点和不同?尽管我也同样对西方的时尚的东西感兴趣一样,作为文化知识大结构的一部分我为那些神奇、神秘的东西始终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怎样能在短时间内让我满足这个愿望?对着一直静静地听我滔滔不绝说话的老板周燕我提着疑问,“这好办哪,你可以去昆明的民族村,不远,在滇池那个方向。”
事不宜迟,我赶紧行动。看看表针指向10:30,我赶紧咨询周姐的助理小张“怎么走?”
小张也算是个旅游迷,虽不是昆明人,但对昆明以及周边地形物况的了解也算轻车熟入。“出驼峰客栈门,过横道,坐73路直达民族村,记得准备1元零钞……”
回到房间,我先换上足量电池,又喝了一杯客栈自己的驼峰咖啡,神清气爽地走向站台,等待40分钟后把我送到有13个村寨的民族村。
走进民族村办公区时已是午后1:45,总经理办公室王韬主任安排人接待,在他们的沟通下我在白族村办公区见到了文化展示部的两位负责人。可别小瞧他们的能力,有了他们的一纸令箭,我才可以在整个民族村采访、拍照、游玩畅通无阻。
小于引领着我走街串寨,我一会儿选服装,一会儿找景致,前跑后踮的很是兴奋,当然也不觉得累,他帮我悉心照料东西,串联环节,成了我的助手,整个过程下来,不会轻松的。
我穿的第一件服饰是壮族的。壮族妹妹拿起那件亮黄色的裙装对我说,“我们壮家,年轻人都要穿颜色鲜艳的,中年人要穿素净一些的,而老年人多半以黑色为主……”看来他们是把我归入年轻人一类了吧,我也没有多想,我算得上是春季型人,艳色比较趁我的肤色,那就是它吧。
“我来给你拍吧。”循声望去,一个穿着灰蓝色上装的壮族小伙子向我走来,小于介绍说,他是壮族村第一个买电脑、用手机、玩摄影的年轻人……没想到他使用的相机竟然也和我相同,都是尼康,的确,看他摆弄相机和拍摄时的样子,我就觉得他比较在行,而且挺有想法。
离开壮寨去纳西村寨的路上,我对小于说:哈,如果我们每个寨子都能遇到像卢明卫这样的年轻人就太爽了。
壮族村内吊脚楼、老人亭相连,铜鼓广场和昊天阁相依,频频有人留像,远处是风雨桥、水车,我小心翼翼地登上竹筏,尽力保持平衡,娇俏的壮家女称起竹竿,轻轻一点,我们就离开了岸边。水质清澈,岸边幽静,巡视四周,忍不住心里轻轻地叹:好一派壮乡秀丽的山水田园风光!而这时卢明卫也找好了角度,对着我的影子就是不停地咔嚓、咔嚓……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