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探索经营 |
昨晚看了cioceo所描述的二三级城市的消费爆发,编辑们定义为消费2.0。很受触动,地县级城市的经济发展、商业形态、消费习惯等等,能被专业媒体敏锐的捕捉到,并由此展开很深入的调查研究,著述成文,这一点非常难得。专题的布局很清晰,引子,再分别阐述三个城市的消费市场现状,再深入探讨三级城市的市场经营,品牌营销,渠道布局方法。文章无论对于品牌经营者还是创业者来说,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文章简单描述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发展经历,城市化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农村人口涌入、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城市向消费服务转型、中等收入人群占据主流等等这些鲜明特征。而现在看三级城市的发展,莫不是在走北京上海曾经走过的路。回首20年前,北京这样的大都市发展还不是沿着美国等发达城市曾经历的路线。
而对于三四级市场的开拓是很多企业及厂商所关注的,因为毫无疑问,伴随大城市市场的进一步饱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可拓展空间狭窄、同等利润付出的代价也更为高昂,而三四级城市(吸附周边县市)则蕴含的巨大经济发展潜力、其正在显露同时尚待挖掘的消费能力更为可观,强化三四级城市的市场经营,是企业实现周边突破的有效途径,亦可看作农村包围城市的现代版本。
但最起码从目前来看,很多大厂商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去重视、开拓这片市场。
文章列举了很多的数据印证着二三级市场所蕴含的消费潜力。比如西北部的遵义,城市人口高达百万,而覆盖的周百年县市人口也高达600万,人均年消费能力上千元,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进一步市场开拓,这个数据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演变成庞大的消费能量,为品牌的拓展、企业的壮大、新兴商业势力的崛起提供养分。
宏观看整个中国城市的发展,600多个三级城市以及3000多个县乡,已经成为消费金字塔下新势力,由此爆发的潜力及增量不可限量。谁能将现代化的商业形态覆盖到县乡级别,并把品牌战略以及产品战略渗入到迅速城市化的中国农村,那么无异于引爆消费浪潮,获取更加长远的发展能量。
而至于如何在三四级城市实施具体的品牌战略、开设渠道,文章也做了探讨,但并不是很深入,毕竟篇幅和主题限制。文章更加侧重于用事实和数据来告诉读者,中国正面临着这样的商业转变,同时这20年也正是商业增值、消费爆发的年代。
我想对于决策者或者来说,如何去看待新兴三四级城市、农村城市,正影响着他们未来企业发展布局,方向以及前途。将现代的商业与传统的买卖方式良好结合,让消费能力日趋强势,但现代消费习惯和认知有待认真培养的广袤的农村市场,成燎原之势,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由途径。
通过渠道拓展、品牌灌注、产品流通环节的一系列商业运作,三四级城市的消费能力一旦被引发,能量惊人。一方面它可以成为成熟企业发展的新兴市场和利润增长点,这些城市作为又一细分领域,蕴含着的无限商机不言而喻;另一方面,它可以成为支撑企业争夺行业高端位置(技术研发,知识产权,品牌建设等)、海外拓展的基石。
当然,现代商业运作的模式与目前三级城市传统买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文章也举出了例子,最精辟的说法是“1000元的耐克鞋与5元钱的杂牌、20元的肯德基套餐与4元钱的羊肉粉,遵义两极化的消费代表了中国标准三级城市的个性。”如何将这种个性融合到商业运作中,成熟发展成新的商业氛围、消费习惯,是考量经营者智慧和经营能力的重要方面。
作者举出了走在前面的例子,像保洁、联想、李宁、TCL等品牌,他们的经营思路和渠道设置各有千秋,但共同的特点无非是抓住了当地消费市场的消费特征,尽可能多的去占据市场,加大店面覆盖,绝不放过一个空白点,在此基础上展开合理有效的营销。同时这些有着国际化运营经验的优秀企业在管理、业绩考核方面也引入了更为先进的模式,要远比本土企业成熟。
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一是打破了原有的商业平衡,本地化的巨头或者传统形态不得不求变生存,二是有效节省在大城市的高成本争夺在充分满足三四级城市消费者消费需求的基础上,扩大了售额,获得快速利润增长率,三是走在对手之前占据这些新兴市场,长期以及未来的品牌效应显著,四是通过参与、涉足,反过来促进了当地的商业市场成熟发展。
中国的企业逐渐开始注重走出去的效果,去海外谋求市场,通过生产外包、销售外包或者当地设厂的方式来谋求海外市场份额,这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发展趋势。
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这样做要考虑成本,国际化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从经济发展环境、行业发展现状,再到竞争态势等等,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合适走国际化路线。
而宏观的认识中国即将爆发的三四级消费市场,无疑为国内企业的决策和未来发展提供更为正确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