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随感 |
小序:刚才不知道为什么,有些鬼使神差的,将写好的文字给弄丢了,心情着实沮丧了一阵子,但回头一想,莫不是个好机会,让自己把文字写得更妥帖一些,重新来过。想想左传的作者辛辛苦苦十几年写得东西被人偷走,都咬咬牙重新写一部。我这几千字又算得了什么呢?
不知为何缘由的想起过往的话题,大概是整理就文档的缘故,看到了半年前跟一位朋友聊天的记录,谈起了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和记忆,心里突的又沉甸甸起来。奶奶75岁生日过了大概一个多月了吧,我依旧的没能回去向她祝寿,只是象征性的打电话问候,父母亲像往年一样,回到家里陪她待上一两天,串串其他近亲,然后奶奶她又回复了平日里一个人寂寞宁静的生活,独守着那么大的一列老屋,静静的安度晚年。
这么一列老屋,经历了60多年的风雨沧桑,养育了四代人,现在依旧伫立在村落的一角,黄土斑驳,树木老去,不知何年的钉印依旧,只是一晃几十年,早就物是人非。
我呆在老家陪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日子并不算长,一岁之前爸爸在山下的公社当电话接线员,妈妈在家务农,四岁后便随爸妈搬到山下,从此不断搬迁,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在老家度过的那些日子,应该是我人生里最无知却最有趣的。但那时爷爷尚健在,家里的小叔小姑都还年轻,不是在家务农就是学手艺,所以一线老屋总是人生鼎沸,热闹非凡。加上隔壁一线屋是我的二爷爷,子孙满堂,所以夏天如若乘凉,屋前的打谷场便大人小孩满满当当,思来趣味无比。
那时的我又非常的调皮,喜欢跟着比我年纪大十几岁辈分也大一些的毛头小伙屁股后面跑,从这村跑到哪村,从这个山头跑到那个山头,惹了不少的祸,也为山村带来了许多的欢笑。
以至于后来很多年,我回到老家,总是有很多年长的我无法叫出名的人看着我,说,哦这是谁谁家的孩子吧,都长这么大了..我却只能傻笑着回应是啊放假了回来看看...
村里的小孩那时也特别多,我总是会和一大帮小孩重重闹闹,玩各种小游戏,打仗、上山放牛、砍柴、钓鱼、挖别人家瓜果、做弹弓...很多我现在城里的同龄朋友听到我的生活经历,都觉得不可思议,是啊,农村的孩子,那时的生活简单而有趣,没有什么电视节目看,就跑十几里山路去看电影,没有什么好吃的,就到山上挖果子作凉豆腐,没有什么好玩的,就自己做滚轮车在山岗上玩,在山洞里捉迷藏...
这些可能在现代孩子里不可能发生的故事,充满着我13岁前的生活记忆,上中学后,我便逐渐很少能回老家一趟了,更是现在,一年大概也就过年能回去小憩一两天。现在的我更似在外漂泊的游子,尽管满怀对家乡思念,但却终日为名利奔波劳累,离家乡见行见远。
每年的春节必然要回去给爷爷已奶奶拜年,这都已经是我们家几十年的习俗了,从小到大,无论风霜雨雪,雷打不动。拜年,已经成为联系我们这个松散的大家庭唯一的纽带,我的几个叔叔姑姑都远在外地,只有当过年的时候,才会偶尔回来团聚,二者难得机会也因为相聚时间的短暂而让人依依不舍,回味无限。
小时候家里穷,我们一家四口人回家拜年总是由爸爸妈妈骑着自行车,带着我和妹妹翻山越岭,走几十里路才能到老家。每年的大年初几,全家便把准备好的各种糖果果脯、咸鱼腊肉什么的大袋小袋绑在自行车的后架上,艰难的踏上回家路程。记得有一年,大年初二,外面下着绵绵冬雨,风刺骨的寒冷,我和妹妹坐在自行车的前杠上,妈妈坐在后座,爸爸踩着车子在风雨中艰难前行,路上周围的村寨鞭炮声不绝于耳,偶遇路人也是包裹得严严实实,提着小火盆匆匆赶路。那种彻骨的寒冷伴随着不断滴入颈项的雨雪,让我一辈子难忘。
而终于回到老家,看到熟悉的谷场,池塘,老屋,禁不住地要欢呼,奶奶会出来迎接我们,点上炮竹,我赶过去磕头拜年,礼节完毕后,或者去灶膛里烤火取暖,要么去三叔四叔家找玩伴。温馨而热闹的过年时光匆匆过去,一家人又要打点行装下山。这来来回回多少次,在我胡子不断变粗,各自不断变高中几十年如一日。
那时我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家里能有一两三轮摩托车,这样我们家里四口人回家就不用那么辛苦了,只是后来三轮车的梦想没实现,家里添置了二轮摩托车,回家的路变得容易许多,摩托车突突的响上一个多小时,父亲就可以载着全家人的幸福回到阔别一年多的老家。
96年,我在读高一,爷爷病重去世了,我请了两天假,独自走在上山的路上,心中充满了悲凉与痛苦,那时我16岁,一位重要亲人的逝世给我尚还稚嫩的心灵增添了不该有的忧郁与感伤。同时我们这样一个大家庭,因为爷爷的逝世,显得散乱而分离。
惟有过年,因为奶奶还健在,所以儿孙们的心还惦记着这栋老屋,惦记着养育了数代人的小山村。
有了摩托车,回家似乎不再是多么艰难的事情,不过回到家中,少了那么多的欢乐和热闹,心里中有种翻不出来的辛酸与惆怅。高二时,由于修路的缘故,往常汽车和摩托走的公路在雨天变得泥泞不堪,汽车和摩托车根本无法前行,大年初六下得山来,父母亲要去隔壁镇的姥姥家拜年,而我和妹妹要上学,于是在山下的路口分别,我和妹妹以及一个堂弟应是走了6个小时的山路才回到家,那段记忆异常深刻,我还写进了作文本了进行了一番非常细致的描述,不过现在都不知道那文本散落在何方了。
大学四年,每年的暑假和寒假我都要回老家陪陪奶奶,在老屋住上十天半月,妈妈总说到山上有什么好,怕我吃不好,其实吃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静静的陪着奶奶,享受着这难得的安宁。写这些文字时,愈发添加了我对过往的好日子的回忆。
大四过年的时候,二叔一家难得的从西安赶回来,大年初二,我们一起回老家拜年,二叔执意要走回去,我也欣然答应,一行人沿着老路,穿行在田野河流、山梁古道中,有着不尽的感慨。这匆匆数十载,子女们早已变成挺拔的年轻人,而我们的父母却头发鬓白,还有这被我们走过无数次的道路,两旁山水风貌依旧,但今昔风味绝然不同,新的建筑悄然伫立在几十年的老屋前。
几十年转眼一瞬间而已,而陪伴人们的恐怕只剩下记忆了。每当陷入对过往的回忆,难免要唏嘘感概,那依然伫立的老屋,未曾干涸过的池塘,曾留下我们多少欢笑的谷场,都已经成为一段历史,永远不灭的印记在我们的脑海中,足以去品味一生。
怀旧,是一种小布尔什亚情怀,我真的有些陷入到这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