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文教师培训发言稿

(2012-08-23 22:48:03)
标签:

教育

 

青年教师培训

 

    年青的同行们,你们好!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阅读。“阅读”说起来是两个字,可内涵太丰富了,讲什么呢?阅读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要阅读什么书?怎么样阅读?这些问题我想我不说大家心里也有数,所以我决定不讲。那么讲什么呢?学生的阅读还是老师的阅读?如果是老师的阅读,那么,是老师的专业阅读?还是老师的丰富语文素养的阅读?要么,讲一讲师生的共同阅读?也就是说阅读教学?考虑老师们开学后就要面对一个班级的学生,我们现在急需要的就是如何教学生,那么,我就从学生的阅读和阅读教学两个方面跟大家聊一聊吧。

一、学生的阅读。

学生的阅读我准备从两个方面来聊聊。第一个方面:

经典阅读。

     我们祖国的经典文化,我一直认为是我们民族精神之根本,是我们中华文化之根本。我们只有从这些经典文化里汲取营养,才能拥有不灭的智慧之火,才能拥有不屈的民族气节。然而,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现在,我们对中国经典文化的重视度就越来越弱了。所以,在1995年,赵朴初、冰心等九位老人,在政协开会的时候提出一个提案,这个提案叫016提案,在这个提案里,他们呼吁,要建立幼年古典学校。几千年来,我们的“经典”一直没有中断,但是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中断的危险。“经典”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它是我们民族生存发展的依据。它也是几千年来,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

    想想确实是这样。

     四大文明古国,除中国外,其他三个文明古国的文化都已在地球上消失了,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一脉传承,得以独存。这千年不断的文化,用那九位老人的话来说:是我们民族屡遭灾难而始终不解体的坚强纽带。这就是文化的凝聚力!中国统一的封建制的国家里,元朝和清朝是两个少数民族统制中原的例子。这两个少数民数,一个从灭南宋到被明朝灭掉,中间只独存了八十多年,一个从清军入关到宣统退位,中间经历了二百多年。为什么时间上会差别这么大?原因就在文化上!元朝不重视对中原文化的学习,结果被由传统文化凝聚起来的汉族人给赶跑了。面几个朝,从未入关时就很重视对中原文化的借鉴,入关以后,满族人,特别是皇室子弟,就更注重对中原文化的学习了。结果,慢慢他们就被我们中原文化同化了,融入到了我们中原文化之中了。于是他们就和广大中原地区的人们一起,被传统的优秀的中原文化给紧紧凝聚在一起了。这就是传统的经典文化的魅力!

然而我们现在,对传统的经典文化的重视程度实在不够。想想我们读过的古典诗词,经常会遇到“用典”的情况,宋朝时,用典最多的大概就是辛弃疾了。特别是他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最能体现他善于用典的特点。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孙权)舞榭(xiè)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这句说的是南北朝时南朝的宋武帝刘裕,他曾两次率兵北伐,均大获全胜。)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话说的是刘裕的儿子刘义隆,想像他父亲那样建立军功呢,结果大败而归。其中,封狼居胥是另一个典。说的是汉朝大将霍去病远征匈奴,一直把匈奴追到遥远的北方,跑得没影了。于是他就在狼居胥山举行祭天仪式,向上天报告自己的军功。)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这是写他自己)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佛狸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小名儿,他率兵南征,曾在长江北岸的瓜步山建行宫,后来,这个行宫就成了百姓祭拜的庙宇,即佛狸祠。)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是借廉颇来自喻呢)

     你看一首词共134个字,用了多少典啊: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 五处用典啊!而我们当今的学生,作文里能引用几句经典的名句的话,分数马上就上去了——没有几人能记住几句经典名句,即使勉强记住了,也很难恰当去运用,所以有一位能用得很恰当的,阅卷老师看了以后真是要多激动有多激动,能不给高分吗?眼下的这种现象跟古人的大量用典相比,我们不觉得难为情吗?(当然,并不是说大量用典好,只是说用得恰当才好!就像辛弃疾。)

    我们现在,不说别人,就说我自己吧:脑海里存储着的是大量的白话文,我们耳熟能详的四书五经,先秦时诸子百家的作品、两汉的大赋,汉末的建安文学,然后是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被大浪淘洗出来的真金,这些文化瑰宝,我又知道多少呢?我现在脑子里还能残存几篇古文?唐诗宋词又能张口吟出几首来呢?诸子百家的作品我又看过多少?其他不说,就是我们老师行业的祖师爷孔老夫子的《论语》,我又能背诵几则呢?出现这种局面不能怨哪一个人,是这个时代没有这样一种传承祖国传统文化的氛围。现在好多了,全国上上下下都在提倡诵读经典呢。我们学校也顺应时代的洪流,建设了我们自己的学校课程《经典天天诵》。一套六册,一个年级一册。希望老师们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把这些经典文化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慢慢融入到他们的生命里去,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基!其实,经典现代只有有机统一了,我们的创造力才能无穷尽。(举例:师从法国建筑博士生导生的中国与希腊的两位学生,哲学  后来的建筑设计)

聊聊普通阅读

    如果说经典阅读要求的是质量,是要背诵的。那么普通阅读则更多要求的是数量。所以我们当今有一外非常形象的说法,叫——海量阅读。也有叫“素读”的。总之,主要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量,读书方法以略读与浏览为主。

    我们学校为了尽量提高学生的阅读量,采取了建立班级图书角的方式。(你有一本书,我有一本书,合在一起我们就有了两本书,全班学生合在一起呢?)如何成立图书角,如何让学生踊 跃借书呢?

 

      建立图书角的第一步就是

筛书!选书!学生们把各自喜欢的图书拿来,老师先过目一遍,合适就留下,不合适建议学生再换一本来。

第二步:编号。

  把学生拿来的书统一编上号。然后再制作一档案,档案号与书号一致,档案上除了书号还要写明与这个号码相对应的书名,以及这本书的所有者是谁。

第三步:制作借书证:每人一张比档案稍宽一点的方形硬纸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第四步:挑选图书管理员。

      挑选 班里有能力又对图 书管理有热情的学生来管理图书。

第五步:借阅。

   每天午饭后或是大课间时,谁想借还图书,可找管理员。想借哪本书,借书者把书借走,把借书证留下,管理员把写有该生名字的借书证卡到那本书的档案号上面。

第六步:交流。

  以上步骤完成后,学生的读书热情高不高还得看老师怎么组织。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老师要定期组织一些读书活动。我一般情况下每周要组织一次读书交流会。或者叫好书推荐会。引导学生从书名、封面设计、作者、内容、读后收获等几个方面来谈。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第七步:评出读书之星。

咱们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读书,每学期末要组织一次评选读书之星的活动。发个奖状。这样一来,学生的读书热情就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高。

以上介绍的方法是咱们学校正在实施的,青年人的创意是无限的,希望你们能想出更好的点子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重点说说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

课标是实施阅读教学的依据。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要求来实施。

阶段目标:

首先我们要了解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对不同学段具体的要求分别是什么。

课标对低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标是: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 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认识可以是片面的,只要是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就达到目的了。)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注意红色字体,从喜欢与乐于想开去,明白低段阅读教学的最大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

共七条。

中段学生要达到的阅读教学目标是: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段是学习,要求低,)

2、初步学会默读,(低段是学习默读,开始学,不要求达到都会)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中段开始学习略读,什么是略读?)略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略读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略读技巧:

  (  1. )不要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也不追求对所有细节都理解,只要能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文章大意即可。   

    2. ) 特别注意首句和尾句的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呼应关系,快速掌握主题大意; 

  (  3、)一般叙事性作品,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便快速掌握事件或者故事梗概;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三年级上册第二课选了这么一篇课文,题目为《学会查无字词典 》这篇文章就是一篇教给学生如何理解生词意思的很好的例子。)所以叶圣陶说:课文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叶圣陶)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提高了)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我们就成了书虫,我们的脑袋就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其实,知识的作用就是给我们提供思考的支点,思考和质疑是社会进步的最大推动力。如果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深入透彻的思考,就不会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质疑,就不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温家保曾说,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这创新精神的核心我认为恰恰就是这种质疑的能力。所以,新版课标才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纳入了其中。之所以加入这一新的要求,可能缘于钱学森先生的临终之部: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自己的杰出人才呢?)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表达的要求提高了)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我们成立图书角的目的与课标的要求不谋而合。)课外总量不少于40万字。(5万——40万)

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要求,低段学生的要求是“学习”中段学生的要求是“用”,高段学生的要求是“能用”想想这几用词之间的差别。感情朗读的作用是什么:所谓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学习默读。学会默读。速度)(高段开始学习浏览,什么是浏览?浏览就是粗略地看,与略读意思相近。但目的有所不同。略读是为了快速了解大意,而浏览的主要任务是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为准确地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和概括作准备。)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  理解  推想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感兴趣的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揣摩 体会  篇章训练。}

5、阅读叙事情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段。

8、 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40  100  

 

  各学段为什么对积累和阅读的数量做出了这么明确的要求?

 

      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大目标定下了,如何教学?新课程标准说:阅读是一种多重对话的过程,是老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过程。在这多重对话之中,最根本的是老师与文本以及与编者的对话,老师要首先弄明白文本写的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写,怎么样写的,编者为什么把这样一篇文章放在这个位置?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例子,那么,它想让我用这篇文章教给学生什么呢?老师把这么多问题变成句号的过程也就是老师的备课过程。

怎么样备好课

     我认为:备课要经过三个层次:

     第一层:读懂教材写的是什么。(内容)

     第二层:读懂教材为什么这样写。(思想)

     第三层:读懂教材是怎样写的。(表达)

      这三层意思不是靠参考书得来的,而是自己用心研读后得来的。也就是说:

    备课的第一步要自己读,自己悟。

    第二步:看课后练习题,一般情况下,课后习题跟这一课的训练重点是相一致的。看看习题,想想自己定的目标,是否能把课后习题的内容都包括在内。不是一定要全部包融在目标里面的,有些习题出题目的我们看不明白,找人商量也不明白,网上查了还是不明白,那就先别管它了。都不明白的情况下,就有可能是设计这道题的人有忽悠人的嫌疑了。比如《蜗牛的奖杯》里就有一道习题设计得有点忽悠人:它成天把奖杯背在身上,唯恐别人不知道它是飞行冠军。到了晚上,蜗牛就睡在奖杯里,生怕被别人偷了去。

 

      读读,想想,唯恐生怕能调换位置吗?

 

    我备课时的感觉是:唯恐与生怕都是害怕的意思。连着的两句话里一个用“唯恐”,一个用“生怕”只是出于避免重复的考虑,中国的词语很是丰富,用哪个词都能把意思表达表楚,为什么要在一棵树上吊死呢?但课后既然有这个练习,看来应该是不能调换位置的,为什么不能调?我很不解。后来去南京听课,见到了教材的编者高林生老师,我把我的疑惑说给了他听,他笑了说:“哪有那么多道理!怎么不能换?中国的词汇量那么丰富,同一样意思可以由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里只是告诉学生写文章要尽量避免词语重复的。闹了半天,这道题不是让我们弄清“生怕和唯恐”的区别的,而是告诉学生们中国词汇量很丰富的。

 

     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课后习题对我们深入备课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我们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参考课后习题。

 

     第三步,看参考书。参考书也是仅供参考。如果你对课文把握得很到位的话,你会发现,有个别课文的参考资料是点小问题的。人教版《新型玻璃》这一课的教学参考资料就有一点小小的瘕疵。但瘕不掩瑜,参考书无论怎么说都是我们备课的得力帮手。我说它可能会有小瘕疵,只是告诉大家一种理念:第一:开卷有益,第二: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第三: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

     第四步,请教别人。

  孔老先生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的身边可是藏龙卧虎的。所以向同事录求帮助是一条提高自己的好办法。当然,如果同事提不出可供借鉴的方法,我们还可以到网络上去搜,搜别人成功的课例,这是一条捷径,但这条捷径不能随便走,只有在我们经历了前两步的基础上才可以走这条路。否则,我们教学水平的提高就会受到影响。

 

      经过这样四步下来,我们对教材的把握应该说就差不多了。 接下来,我以自己教过的课例谈谈怎么备课。(大屏)

课例

这是人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大家先看看内容。也就是说,读读课文写得是什么?

                              一件运动衫

    康威老先生叫我去他那儿一趟。  

      来到他家,老先生叫我把他的一双旧鞋送到城里吉特勒先生的鞋店修一下。我们两家是邻居。康威老先生年事已高,帮他做点儿事是应该的。 

    就在我等着他把鞋脱下来的时候,一辆小轿车开过来,一位先生带着个小男孩走下车,想要点儿水喝。这时,小男孩身上的红色运动衫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件运动衫,前面印着一只蓝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  

        小男孩看上去跟我差不多大,14岁左右。他喝着水,康威老先生养的两只小狗咬起他的鞋带。小男孩转过身来和小狗一块儿玩起来。我大着胆子上前,问小男孩运动衫是在哪儿买的,多少钱一件。小男孩告诉我在城里的商店,货架上全是这种运动衫。

     他们走了以后,康威老先生用报纸将旧鞋包好,从衣兜里掏出1美元45美分,对我说:“对不起,孩子,我只有这一点儿钱了。”  

        我夹着老先生的鞋要走时,他叫住我:“快点儿把鞋修好。告诉吉特勒先生,我就坐在这里等你回来。”  

        我一边走,一边想着那件红色运动衫。回到家,我对妈妈讲了那个小男孩穿的红色运动衫以及上面印的蓝色大角麋鹿有多棒。没一会儿,妈妈给了我3美元。 

      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3美元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在吉特勒先生的鞋店里,我将鞋子放在柜台上。他检查了一下鞋子,然后转过身瞧着我,摇了摇头,说:“没法再修了,鞋底全坏了。”  我夹着那双旧鞋走出了鞋店。  

        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像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我又一次站在商店的门口,把运动衫脱下来走进了商店。 

     我向售货员说明为什么要买一双鞋。  

       “噢,我认识那位老先生,他来过几次。”售货员和颜悦色地说,“他常想要双软点儿的鞋子。我这儿还有几双。” 

      她转身拿出一个鞋盒,盒子上的标价:4美元50美分。 

     “我用这件运动衫再加上1美元45美分买下这双鞋,可以吗?” 

        售货员没说什么,她拿起一双长腰袜子,放进鞋盒里。

我把那件印着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的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我走回那间熟悉的小屋,一本正经地对康威老先生说:“吉特勒先生说:你的鞋不能再修了,鞋底全坏了。”         

        老先生的眼神里没有流露出失望。“噢,那就算了,把鞋放在这儿,我自己还能修一修,再穿一段时间。”        

         我打开鞋盒,那双崭新的软皮鞋呈现在他面前,他那双大手拿着鞋,不停地抚摸着,泪水从面颊流了下来。     

        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麇鹿的红色运动衫。 

       “我早上看到你眼睛一直盯着这件红色运动衫。当那父子俩人打猎回来时,我用一只小狗跟那个小男孩换了他的运动衫……”

 

 

  写的什么呢?  内容比较好读懂,浏览一下我们会发现,这篇文章写得是小男孩“我”因喜欢一件运动衫而买下了它,后来发现孤苦的康威老生先的鞋实在不能再修了,于是我把心爱的运动衫退掉给康威老先生买了一双新鞋。然而等我回到康威老先生那里才知道,老先生用他心爱的小狗把男孩身上的那件让我心动的运动衫给换下来了。简单地说,就是一件运动衫得而复失,又失而复得的过程。

 

   为什么写呢?应该是表现了邻里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人间真情。

怎么写的呢?这得需要仔细分析一下。《一件运动衫》写的是发生在邻里之间的一老一少两个人身上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一件运动衫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的故事。文中的“我”帮老人,而且是经常去帮,无论帮老人做了什么,“我”从没有施恩于人的想法,“我”一直认为这是应该的,所以也从没想到过回报。这是“我”忍痛割爱、退掉无比喜爱的运动衫,为老人换取一双新的软皮鞋的道德基础。“我”纯洁的灵魂、真挚的爱心深深地感动了售货员,使得以赢利为目的的售货员不仅低价把那双老人早就想买而没舍得买的软皮鞋卖给了“我”,而且赠送了一双长腰袜子,以此表达他对老人的关爱之情。文中没有用煸情的词语,但朴实的话语更能从心灵深处去震憾读者,让人情不自禁地为孩子的高尚品质抚掌称赞。

爱一定是互相的。在“我”关爱老人的同时,老人也在默默地关爱着“我”。“我”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都牵动着老人的神经,都会引起老人的关注。所以“我”对那件运动衫的注意,对前来要水喝的小男孩的询问,无一不进入老人的视线里。那个前来要水喝的男孩与小狗玩耍的情景也深深地印在了老人的心里。老人知道“我”喜爱那件运动衫,前来喝水的那个小男孩喜爱他的小狗。也许就是在那一刻,老人就已经决定要用他的小狗为“我”换来那件运动衫了。没有谁在老人膝下承欢,家里唯一能给老人带来快乐的,可能就是那两只小狗了。然而,因为“我”的缘故,老人忍痛割爱,用小狗为“我”换回了运动衫。

简言之:我为老人忍痛割爱,老人为我忍痛割爱。其中,我为老人忍痛割爱是明线,着墨较多。所以,我们就从这条明线入手。 爱的深,割爱之时痛得才很。文章对读者心灵的力才强。所以,文章着力表现的一定是他的爱之深。那么,作者是怎么样写“我”对那件红色运动衫的爱之深的呢?我们把“我”喜爱运动衫的句子全都抽出来,集中看一下。

小男孩身上的红色运动衫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件运动衫,前面印着一只蓝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

大着胆子上前,问小男孩运动衫是在哪儿买的,多少钱一件。告诉我在城里的商店,货架上全是这种运动衫。

一边走,一边想着那件红色运动衫。回到家,我对妈妈讲了那个小男孩穿的红色运动衫以及上面印的蓝色大角麋鹿有多棒

到了城里,我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3美元买了一件,出商店我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一共四句话,请关注这几句话里的这几个词语。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中有这么一条: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些词语给了我们怎么样的感受?作者正是用这样的语言,来不动声色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跟他一起慢慢喜爱上这件运动衫,直至爱不释手!这种爱与后面的义无反顾地退换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鲜明对比才感动了每一位读这篇文章的人。

反复品读这几句话,反复体会“我”对红色运动衫的喜爱之情以后,我们接下来看文章的“割爱”部分。作者又是怎样写割爱的呢?(大屏)

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像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我又一次站在商店的门口,把运动衫脱下来走进了商店。

我向售货员说明为什么要买一双鞋。

“噢,我认识那位老先生,他来过几次。”售货员和颜悦色地说,“他常想要双软点儿的鞋子。我这儿还有几双。”

她转身拿出一个鞋盒,盒子上的标价:4美元50美分。

“我用这件运动衫再加上1美元45分买下这双鞋,可以吗?”

售货员没说什么,她起一双长腰袜子,进鞋盒里。

注意这些红色的词语:这几个词语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就是这样的简单里,却蕴含着我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注意“站了一会”这几个字,他为什么站了一会,他站这一会的时间里会想些什么?这是需要我们根据这些词句细细品味的。

接着往下看,注意“为什么要买”这几个字。为什么要买作者没有写,但我们可以根据前后文的内容推想出来:“老人只有这一双鞋,可惜这双鞋已经不能再修了。要是不买新鞋子,老人就没有鞋子穿了。但老人是没钱没新鞋的。因为来修鞋时,老人从兜里掏出1美元45美分,对我说‘对不起,我只有这一点钱了。’为了老人有鞋穿,所以我决定,把我刚买的这件红色运动衫退掉,给老人买双新鞋。”面对如此可爱的孩子,想想那生活贫困的老人,谁的内心能不被触动呢!然而孩子的这番话作者是绝对不能写出来的,他一定要让读者自己推想出来,只有读者自己推起出来,对读者的感染和震憾才会更强烈。这就是表达的技巧!

正是因为读者能够推想出这样一番感人至深却又朴素至极的话,所以对售货员的态度和做法才能感同身受。他为什么会“和颜悦色”,他为什么会把一双“4美元50美分”的鞋子以“4美元45美分”的价格卖掉,而且还赠送了一双长腰袜子。文中“我”的爱心感动的是所有知道这件事的人!

  弄明白“割爱”这一部分是怎么写的了,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文章的第三部分:再次得到运动衫。作者是怎么写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的红色运动衫。

“我早上看到你眼睛一直盯着这件红色运动衫。当那父子俩打猎回来时,我用一只小狗跟那个小男孩了他的运动衫……”

关注老人未说完的这句,注意红色的词语,推想一下这句话里的意思,我们备课时,应该读出关键词句身上的三层意思:

第一层:字面意。比如这句话的字面意就是:老人看到小男孩一直盯着那件红色运动衫。

第二层:字中意。还是这句话,字中意:老人看出来这位小男孩很喜欢这件运动衫。

第三层:字外意。仍然是这句话:字外意是:老人太在意这个小男孩了!太关爱这个小男孩了!“我”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都牵动着老人的神经,都会引起老人的关注。“我”对那件运动衫的注意,对前来要水喝的小男孩的询问,无一不进入老人的视线里。那个前来要水喝的男孩与小狗玩耍的情景也深深地印在了老人的心里。老人知道“我”喜爱那件运动衫,而那个小男孩喜欢他的小狗,所以用小狗为小男孩换来了运动衫。要知道,这个小狗对这个小男孩来说意味着什么!老人无以为伴,能在老人膝前承欢的,就是这两只小狗了!读出这字外之意后,还有谁能不被老人的“忍痛割爱”深深感动呢!

老人的话没有说完。我们可以设想各种结局,如果课文最后让老人把话说完了,结尾不用省略号,而用句号,读起来后,想一想,跟省略号相比,哪个好?

——当然省略号好。 因为有了这样的结尾,才让人读后有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感觉,才能给人以无限遐想。

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也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下,因为新课标对高段学生有这么一条要求|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其实, 文中还有许多地方用了伏笔,比如:“小男孩身上的红色运动衫引起了我的注意。”是“早上看到你眼睛一直盯着这件红色运动衫”这句话的伏笔.

他喝着水,康威老先生养的两只小狗咬起他的鞋带。小男孩转过身来和小狗一块儿玩起来。”是“我用一只小狗跟那个小男孩了他的运动衫……”这句话的伏笔。这种表达手法按课标要求,也应该让高年段的学生领悟一下。

 

好了,到现在为止,我们终于把教材分析完了:弄明白写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写了,也清楚怎么写的了。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制定教学目标了:

第一个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个目标:抓住形成强烈对比的句段,感受男孩与康威老人之间的人间真情。

第三个目标:让学生明白,人间自有真情在。懂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为了检验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及目标的制定是不是精准科学,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看课后习题、看参考书、请教别人了。完成余下的三步后,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对自己的解读或是制定的目标作适当调整。

课备好了,接下来教什么、怎么样教就好办了。正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的那样:教无定法,吃透了教材就有办法。

虽说教无定法,但理念都是一样的,下面的三句话是大家在以后的课堂操作是必须要遵守的。

教学建议

    1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2、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

 

发言稿其实不全面,我是根据我做的“ppt"来讲的,所以想把“ppt”发上来,可惜捣鼓了大半夜也没发成,还是整理了一下发言稿发出来了。即使经过整理,发言稿也未能把我所要讲的内容全部包括在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