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培训发言稿
(2012-08-23 22:48:03)
标签:
教育 |
青年教师培训
一、学生的阅读。
学生的阅读我准备从两个方面来聊聊。第一个方面:
经典阅读。
然而我们现在,对传统的经典文化的重视程度实在不够。想想我们读过的古典诗词,经常会遇到“用典”的情况,宋朝时,用典最多的大概就是辛弃疾了。特别是他的《永遇乐
聊聊普通阅读
筛书!选书!学生们把各自喜欢的图书拿来,老师先过目一遍,合适就留下,不合适建议学生再换一本来。
第二步:编号。
第三步:制作借书证:每人一张比档案稍宽一点的方形硬纸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
第四步:挑选图书管理员。
第五步:借阅。
第六步:交流。
第七步:评出读书之星。
咱们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读书,每学期末要组织一次评选读书之星的活动。发个奖状。这样一来,学生的读书热情就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高。
以上介绍的方法是咱们学校正在实施的,青年人的创意是无限的,希望你们能想出更好的点子来,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重点说说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
课标是实施阅读教学的依据。所以我们的阅读教学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学生的具体要求来实施。
阶段目标:
首先我们要了解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方面对不同学段具体的要求分别是什么。
课标对低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标是: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认识可以是片面的,只要是敢于表达,乐于表达就达到目的了。)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注意红色字体,从喜欢与乐于想开去,明白低段阅读教学的最大目的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喜欢语文!)
共七条。
中段学生要达到的阅读教学目标是: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低段是学习,要求低,)
2、初步学会默读,(低段是学习默读,开始学,不要求达到都会)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中段开始学习略读,什么是略读?)略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快速阅读技能。略读要求读者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
略读技巧: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三年级上册第二课选了这么一篇课文,题目为《学会查无字词典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提高了)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信书,我们就成了书虫,我们的脑袋就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其实,知识的作用就是给我们提供思考的支点,思考和质疑是社会进步的最大推动力。如果没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深入透彻的思考,就不会有对牛顿经典力学的质疑,就不会有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诞生。温家保曾说,一个国家要想发展,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这创新精神的核心我认为恰恰就是这种质疑的能力。所以,新版课标才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纳入了其中。之所以加入这一新的要求,可能缘于钱学森先生的临终之部: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自己的杰出人才呢?)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表达的要求提高了)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我们成立图书角的目的与课标的要求不谋而合。)课外总量不少于40万字。(5万——40万)
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条要求,低段学生的要求是“学习”中段学生的要求是“用”,高段学生的要求是“能用”想想这几用词之间的差别。感情朗读的作用是什么:所谓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学习默读。学会默读。速度)(高段开始学习浏览,什么是浏览?浏览就是粗略地看,与略读意思相近。但目的有所不同。略读是为了快速了解大意,而浏览的主要任务是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为准确地对这些信息进行提炼和概括作准备。)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了解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对感兴趣的内容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5、阅读叙事情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
8、
怎么样备好课,
课例
这是人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大家先看看内容。也就是说,读读课文写得是什么?
我把那件印着骄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的运动衫放在柜台上,抱着鞋盒走出商店。
怎么写的呢?这得需要仔细分析一下。《一件运动衫》写的是发生在邻里之间的一老一少两个人身上的故事,该故事通过一件运动衫的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演绎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爱的故事。文中的“我”帮老人,而且是经常去帮,无论帮老人做了什么,“我”从没有施恩于人的想法,“我”一直认为这是应该的,所以也从没想到过回报。这是“我”忍痛割爱、退掉无比喜爱的运动衫,为老人换取一双新的软皮鞋的道德基础。“我”纯洁的灵魂、真挚的爱心深深地感动了售货员,使得以赢利为目的的售货员不仅低价把那双老人早就想买而没舍得买的软皮鞋卖给了“我”,而且赠送了一双长腰袜子,以此表达他对老人的关爱之情。文中没有用煸情的词语,但朴实的话语更能从心灵深处去震憾读者,让人情不自禁地为孩子的高尚品质抚掌称赞。
爱一定是互相的。在“我”关爱老人的同时,老人也在默默地关爱着“我”。“我”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都牵动着老人的神经,都会引起老人的关注。所以“我”对那件运动衫的注意,对前来要水喝的小男孩的询问,无一不进入老人的视线里。那个前来要水喝的男孩与小狗玩耍的情景也深深地印在了老人的心里。老人知道“我”喜爱那件运动衫,前来喝水的那个小男孩喜爱他的小狗。也许就是在那一刻,老人就已经决定要用他的小狗为“我”换来那件运动衫了。没有谁在老人膝下承欢,家里唯一能给老人带来快乐的,可能就是那两只小狗了。然而,因为“我”的缘故,老人忍痛割爱,用小狗为“我”换回了运动衫。
简言之:我为老人忍痛割爱,老人为我忍痛割爱。其中,我为老人忍痛割爱是明线,着墨较多。所以,我们就从这条明线入手。
小男孩身上的红色运动衫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我见到的最漂亮的一件运动衫,前面印着一只蓝色的仰着头的大角麋鹿。
我大着胆子上前,问小男孩运动衫是在哪儿买的,多少钱一件。告诉我在城里的商店,货架上全是这种运动衫。
我一边走,一边想着那件红色运动衫。回到家,我对妈妈讲了那个小男孩穿的红色运动衫以及上面印的蓝色大角麋鹿有多棒。
到了城里,我先到小男孩告诉我的那家大商店,找到挂着那种运动衫的柜台,毫不犹豫地用3美元买了一件,一出商店我就穿上了,心里充满了自豪。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阅读教学的要求中有这么一条: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这些词语给了我们怎么样的感受?作者正是用这样的语言,来不动声色地感染着我们,让我们跟他一起慢慢喜爱上这件运动衫,直至爱不释手!这种爱与后面的义无反顾地退换形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这种鲜明对比才感动了每一位读这篇文章的人。
反复品读这几句话,反复体会“我”对红色运动衫的喜爱之情以后,我们接下来看文章的“割爱”部分。作者又是怎样写割爱的呢?(大屏)
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好像看到老人在小屋里赤脚等着我。我瞥了一眼这双老人穿得不能再穿的破鞋子,心想这双鞋子可能是他最亲近的东西了。
我向售货员说明为什么要买一双鞋。
“噢,我认识那位老先生,他来过几次。”售货员和颜悦色地说,“他常想要双软点儿的鞋子。我这儿还有几双。”
她转身拿出一个鞋盒,盒子上的标价:4美元50美分。
“我用这件运动衫再加上1美元45美分买下这双鞋,可以吗?”
售货员没说什么,她拿起一双长腰袜子,放进鞋盒里。
注意这些红色的词语:这几个词语看起来很简单,然而,就是这样的简单里,却蕴含着我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我在街角抱着鞋站了一会儿”,注意“站了一会”这几个字,他为什么站了一会,他站这一会的时间里会想些什么?这是需要我们根据这些词句细细品味的。
接着往下看,注意“为什么要买”这几个字。为什么要买作者没有写,但我们可以根据前后文的内容推想出来:“老人只有这一双鞋,可惜这双鞋已经不能再修了。要是不买新鞋子,老人就没有鞋子穿了。但老人是没钱没新鞋的。因为来修鞋时,老人从兜里掏出1美元45美分,对我说‘对不起,我只有这一点钱了。’为了老人有鞋穿,所以我决定,把我刚买的这件红色运动衫退掉,给老人买双新鞋。”面对如此可爱的孩子,想想那生活贫困的老人,谁的内心能不被触动呢!然而孩子的这番话作者是绝对不能写出来的,他一定要让读者自己推想出来,只有读者自己推起出来,对读者的感染和震憾才会更强烈。这就是表达的技巧!
正是因为读者能够推想出这样一番感人至深却又朴素至极的话,所以对售货员的态度和做法才能感同身受。他为什么会“和颜悦色”,他为什么会把一双“4美元50美分”的鞋子以“4美元45美分”的价格卖掉,而且还赠送了一双长腰袜子。文中“我”的爱心感动的是所有知道这件事的人!
弄明白“割爱”这一部分是怎么写的了,接下来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文章的第三部分:再次得到运动衫。作者是怎么写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他站起身,从枕头下面拿出一件印着仰着头的大角麋鹿的红色运动衫。
“我早上看到你眼睛一直盯着这件红色运动衫。当那父子俩打猎回来时,我用一只小狗跟那个小男孩换了他的运动衫……”
关注老人未说完的这句,注意红色的词语,推想一下这句话里的意思,我们备课时,应该读出关键词句身上的三层意思:
第一层:字面意。比如这句话的字面意就是:老人看到小男孩一直盯着那件红色运动衫。
第二层:字中意。还是这句话,字中意:老人看出来这位小男孩很喜欢这件运动衫。
第三层:字外意。仍然是这句话:字外意是:老人太在意这个小男孩了!太关爱这个小男孩了!“我”的一个不经意的眼神,一个小小的动作都牵动着老人的神经,都会引起老人的关注。“我”对那件运动衫的注意,对前来要水喝的小男孩的询问,无一不进入老人的视线里。那个前来要水喝的男孩与小狗玩耍的情景也深深地印在了老人的心里。老人知道“我”喜爱那件运动衫,而那个小男孩喜欢他的小狗,所以用小狗为小男孩换来了运动衫。要知道,这个小狗对这个小男孩来说意味着什么!老人无以为伴,能在老人膝前承欢的,就是这两只小狗了!读出这字外之意后,还有谁能不被老人的“忍痛割爱”深深感动呢!
老人的话没有说完。我们可以设想各种结局,如果课文最后让老人把话说完了,结尾不用省略号,而用句号,读起来后,想一想,跟省略号相比,哪个好?
——当然省略号好。
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也应该让学生了解一下,因为新课标对高段学生有这么一条要求|:
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其实,
“他喝着水,康威老先生养的两只小狗咬起他的鞋带。小男孩转过身来和小狗一块儿玩起来。”是“我用一只小狗跟那个小男孩换了他的运动衫……”这句话的伏笔。这种表达手法按课标要求,也应该让高年段的学生领悟一下。
好了,到现在为止,我们终于把教材分析完了:弄明白写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写了,也清楚怎么写的了。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制定教学目标了:
第一个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个目标:抓住形成强烈对比的句段,感受男孩与康威老人之间的人间真情。
第三个目标:让学生明白,人间自有真情在。懂得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为了检验自己对教材的解读及目标的制定是不是精准科学,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看课后习题、看参考书、请教别人了。完成余下的三步后,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对自己的解读或是制定的目标作适当调整。
课备好了,接下来教什么、怎么样教就好办了。正像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的那样:教无定法,吃透了教材就有办法。
虽说教无定法,但理念都是一样的,下面的三句话是大家在以后的课堂操作是必须要遵守的。
教学建议
发言稿其实不全面,我是根据我做的“ppt"来讲的,所以想把“ppt”发上来,可惜捣鼓了大半夜也没发成,还是整理了一下发言稿发出来了。即使经过整理,发言稿也未能把我所要讲的内容全部包括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