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经的蝈蝈声

(2011-09-09 14:27:49)
标签:

蝈蝈

介末文章

杂谈

分类: 东聊西扯

http://s10/bmiddle/46d8c667tac7c51982309&690

 

 七月中旬,在大院门口的路边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卖蝈蝈的人,推着自行车,后座挑起一根木杆,数以百计的竹篾小笼,拳头大小,隆作一堆,草绳相连,层叠压覆。笼中蝈蝈竞相振鸣,时而此起彼伏,时而群起齐唱,蔚为壮听。此情此景,不禁勾起了儿时的记忆,忍不住领养了一只回家。散放在阳台上的薄荷和吊兰之上,它却并不远离,日日夜夜,振羽高唱。
    蝈蝈,隶属螽斯科,诗经中专有螽斯之章,言其诜诜振振,宜子宜孙。七月章中也有“五月螽斯动股,六月沙鸡振羽”的说法。有人把这里的螽斯和沙鸡都认为是指蝈蝈,也有人认为沙鸡和络纬在古代是指纺织娘。但好像自古以来很多人并不把这两种小虫分得很清。朱熹甚至讲得更混乱:“斯螽、莎鸡、蟋蟀,一物随时变化而异其名。”清代早期的书画家、词人郭麟在《琐窗寒》一词中就是这么说蝈蝈的:“络纬啼残,凉秋已到,豆棚瓜架。声声漫诉,似诉夜来寒乍。挂筠笼,晚风一丝,水天儿女同闲话。”这里的络纬明显指的是蝈蝈。
    明确提到与蝈蝈发音相近的专指词语的,可能有记载的应该是明代了。袁宏道在《促织志》里称其“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师人谓之聒聒”,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也说:“有虫,便腹青色,以股跃,以短翼鸣,其声聒聒,夏虫也,络纬是也。昼而曝,斯鸣矣;夕而热,斯鸣矣。稽笼悬之,饵以瓜之瓤,以其声名之,曰蛞蛞儿。”
    刘侗在这里同样也把其称为络纬。但现在称之为蝈蝈并非是因为蝈字是后来出现的,其实蝈字很早就出现了。《周礼》中就有《蝈氏》篇,但《周礼·秋官·蝈氏注》里把“蝈”字注为“今御所食蛙也。”这个注解引起诸多后人异议。中国历史上留诗最多的“大诗人”乾隆皇帝曾有一首写蝈蝈的诗,叫做《榛蝈》:“啾啾榛蝈抱烟鸣,亘野黄云入望平。雅似长安铜雀噪,一般农候报西风。蛙生水族蝈生陆,振羽秋丛解寒促。蝈氏去蛙因错注,至今名像混秋宫。”后半段说的就是这个公案。不过认为蝈指青蛙也并非没有证据,至今布依族还把青蛙叫做蝈蝈呢,如一首说青蛙的儿歌,名字就叫做《蝈蝈》:“一只蝈蝈一个头,两只眼睛圆溜溜。身上穿着绿衣裳,一天到晚蹦蹦跳。两只蝈蝈两个头,四只眼睛圆溜溜,身上穿着绿衣裳,又唱又蹦不知愁。”
    在有关蝈蝈的文献里,似乎刘侗的记载最为细致。
    “以短翼鸣”明确说出了蝈蝈与纺织娘的区别。纺织娘有前翅、后翅之分,前翅振而发声,后翅则覆盖全身,而蝈蝈却只有一双很短的小翅膀。仿佛纺织娘穿着一身小褂长裤,而蝈蝈却只穿了一件小裤头。蝈蝈就靠抖动这件小裤头来发声鸣叫,有些行家里手还会一门点药技术,用朱砂铜渣点在其短翼的不同位置,改变蝈蝈的发音效果。不同的蝈蝈不仅发音效果不一,颜色也不一。产于北京西山一带、通体青黑的铁蝈蝈最受青睐,因其鸣叫声最响。此外,通体碧绿、通体褐黄、通体天蓝、通体灰白的蝈蝈都是价昂少见的极品,有些甚至百年难遇。当然,路边成堆卖都是最常见的草蝈蝈,黄绿白几色混杂,况且蝈蝈随着寿命增长,颜色越来越深。
    “昼而曝,斯鸣矣;夕而热,斯鸣矣”,说明了蝈蝈的喜热特性,我把它放在阳台上,它几乎总在附在朝着阳光的一面。立秋之后,温度一降,它就开始萎靡了。有一天阴雨骤寒,它突然蜷缩于地,僵死不动,我把它放在刚熄火的灶台边上,过了十几分钟,它就缓了过来,放回阳台,高鸣如旧。有行家为了养冬蝈蝈,将之装在小葫芦里,怀于胸口,可于雪野听鸣,甚为惊奇。当然,这是行家们做的事情,葫芦口上镶金嵌玉,象牙精雕,不是谁都玩得起的。
    “饵以瓜之瓤”则说明了其食性,但这一点可能并不科学,其实蝈蝈最爱吃的是肉,小飞虫、火腿肠等都吃得极香,菜类里它最喜的是大葱,当然瓜瓤水果也爱吃,但不能连着太多地喂,否则它会吞肛而死。当然,最专业的喂食是黄豆、羊肝、胡萝卜一起,蒸熟捣糊,涂于菜叶之上喂养。
    但蝈蝈的寿命并不长,一般只有三个月左右。到了八月底,那只蝈蝈虽然仍在我家阳台上昼夜长鸣,但已行动迟缓,遍体黄褐,褪尽绿意,垂垂老矣。又几日,即两股脱落,寿终僵卧。从此,我的夜晚又变成了死沉沉的寂静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