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小说,应该要有一两句耐人寻味、富有哲思的话。这些词句,直抵心扉,经过若干年后仍能触动我们的思绪,当小说情节渐渐淡去,它们还闪烁着光芒,照亮我们重返小说迷宫的路。就像《追风筝的人》中这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对中国读者来说稍稍拗口、或许带点矫情的话,全书出现不过六七处,作者表现出的节制让人钦佩。换作是国内文艺片导演,这样的桥段肯定会滥用到让人起鸡皮疙瘩的程度。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传递出的情感,超越了血脉关系、宗教纽带、种族身份等等所能维系的所有感情,从而具有朴素、普遍性,使一切爱与被爱的人听后心里涌起暖意,倍感温情。
在一个纯爱缺少、纯真不再的年代,人们对浪漫持有两种极端的态度:要么抵制、拒斥,要么刻意地追求。从而缺乏一种对待浪漫的自然和从容。于是,大家或是过份世俗化,把爱情等同于吃饭上床,或是以戏谑、游戏的态度去表现浪漫,庄严的誓言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神圣的字眼任意被涂写、昭告;于是,当我们看到浪漫的场景----无论是在电影、小说中,还是在现实中----觉得虚假、做作、刻意、矫饰。殊堪可惜的是,我们真心地想浪漫一回时,总是踌躇于对方、旁人的态度,害怕自己的举止被嗤笑、被严苛地挑剔和指责。
回到《追风筝的人》,之所以有人觉得“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矫情、做作,是因为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不合。我们不善于表达对别人的情感,无论是给父母的拥抱,还是一句熨帖人心安慰朋友的话,我们都觉得难为情,而宁愿把关爱、体贴放在心里,用行动去默默表示,这种表示的效果,一方面取决于施者所采取的方式,一方面取决于受者的敏感性。可阿富汗人不一样。哈桑,一个什叶派教徒,一个哈拉扎人,对他的少爷、他的朋友阿米尔----尽管阿米尔当时不这么认为----具有一种亦弟亦友亦仆的强烈感情,这种感情在穆斯林宗教的指引下,更为神圣和牢固。这种感情的外化形式,就是小哈桑无怨无悔为阿米尔所做的一切,就是小哈桑对阿米尔说的这句:为你,千千万万遍。若我们置身斯地斯景,变为斯人,听到这句话,除了内心无以复加、难以言喻的感动和温暖,还能有什么?
本书的结尾,成年后的阿米尔踏上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把哈桑的儿子索拉博,也就是主人公的侄儿从塔利班治下的喀布尔救出,历经艰险一起回到美国。某个下午,阿米尔带着索拉博在公园里放风筝,他为索拉博追风筝之前心中再次回响起了这句话:为你,千千万万遍。同样的话,意味已经大不相同。哈桑说这话时带着“该死的、毫不动摇的忠心”,而阿米尔呢,则融合了血脉亲情、恤孤悯弱之情,是原罪得赎、前缘已了后的一种责任担当和道义使然,也是身在美国这个自由者天堂里的一种超脱和自信。毕竟,救一人即救全世界,阿米尔至少充当了一回孤胆英雄,从战火频仍的祖国救回了一个生命。而阿富汗剩下那些人的命运,唯有待美国这个自命的或受封的“救世主”去拯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