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语言的狂欢

(2009-07-17 16:14:26)
标签:

语言

情感

文化

分类: 谈文说艺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人人都可以开口说话、动手写字,并有或多或少的听众和看客;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语言的狂欢非但没有产生精神的自由、对价值的尊崇、思想的深刻、优雅的文本,反倒像条流水生产线,批量地生产了一批又一批言词的贫乏、情感的贬值、思维的浅薄、价值的虚无。这几方面互为因果,协同作用,把人越来越训练成不会思考、拒绝思考的生物。

    语言的狂欢,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走上了巅峰。互联网带给人们诸多的便利,因此也催生了许多的懒人:足不出户、四肢闲置,尤为甚者,让许多人放弃或减少了思考。各种存储工具的使用、浩如烟海的信息任人撷取,使我们无须过多的记忆。这种思考惰性一旦形成,我们便渐渐依赖上它,进而加重了其程度。于是,处于这种惰性的人们,遇到问题、观点、信息时,总是条件反射般地求助于它。无疑,认真地、较耗费时间的思考,不但让我们难以忍受、感到不快,而且它必将引起一连串更多的思维活动,将调动起更多的神经细胞。这种由表及里、渐渐深入的思考,会让人沮丧和无趣(当然,真正好思考的人恰恰相反),人们会自我解嘲地说:有必要为如此简单的问题浪费精力吗?或者是:由此问题引出的一连发疑问,我既无力应对,那就交给那些爱刨根问底的人好了。于是,经过思维简化训练的人,在面对稍显复杂、稍需思考的问题时,则要么避重就轻要么弃之不顾,思维的惰性让我们习惯于只能接触到问题的表岑,而其核心的难以企及又使我们加重了对惰性的依恋。这也正是当今世界充斥着知道分子,而知识分子渐少、智识分子稀少的原因,这也正如梁文道所言,在一个常识缺乏的时代,懂点常识就能身价倍增,被尊为大家、大师。

    在互联网上,表达渠道的畅通(相对而言),诉说欲望的强烈,占据发言权制高点的道德心理优势等等,一并刺激着每个人的脑神经和咽喉,使得每个人在面对任何问题时都作出如下的应激反应:脑神经思考时间过短,而咽喉吐出的话语又过快,有时甚者脑神经电波还没传导到咽喉,话语就已经喷薄而出。于是,人人像个冲锋陷阵的战士,争着挤占发言权这片高地,插上大旗擂鼓呐喊,而通往这片高地的那条必经之路,却人迹罕至、杂草丛生,因为它太耗费路人的时间、精力和成本。

    于是,人们常常在事情还没搞清楚之前,就急于发表自己的高见或“浅见”。我们都像那只聒噪的乌鸦,一有风吹草动就哇哇哇哇叫个不停,非如此不足以显示这只乌鸦敏感的心灵、高亢的嗓音,可正如谚语所云,乌鸦嘴就是乌鸦嘴,它那没完没了的叫声还比不上黄鹂鸟清脆的初试啼声,尽管在充满生机的森林里,既要有乌鸦的聒噪和黄鹂的婉转,但噪声太多太大,会让外来者认为这片森林聚集的都是“乌”合之众。

    看看以下几个例子吧:从地震中逃生而被人民唾骂声几乎淹死的范跑跑,因几首跟自己毫不相干的诗备受讽刺和挖苦的赵丽华,仅仅几张难以说明真相的图片便被指摘为卖国贼的王千源......在语言的集体狂欢中,人们在预设的立场下,用以支撑观点的是道德判断、同义反复、语言暴力。而放弃了对信息真伪的辨别,对细节求证的耐心,和对真相推理过程的忽视或本末倒置。同时,这些信息、细节、推理过程中的材料、背景等,就像一座座孤零零的小岛,被包围和淹没在语言的汪洋大海中。

    因为思维的浅薄,人们时髦地执迷于一些缩略词、流行语、万用句式,比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不差钱”、“将xx进行到底”、“和为贵”、“人生若只如初见”等等。这些词语在形式上似乎一语中的简捷明了,在意义上则有失精准。就像“轻”、“和”那样,一些词语在泛滥的运用中越来越模糊或失去了它的本来含义,而被附加上一些似是而非的内涵,久而久之鸠占鹊巢谬种流传。同时,对这些词语的沉迷和依赖,使人们更少求助一种词语优雅、精致的文本。于是,语言的趣味和品质越来越庸俗和低下,以至发展到了下面这种地步:想要表达愤怒时,人们脱口而出:傻逼,白痴,X你妈;想要表达赞美,只能找到有限的几个词汇:牛逼,真牛。更多时候,人们不知道说什么好,便以“无语”相对。情感的丰富、思维的复杂,本该诉诸更多的词语、该繁复时繁复该简捷时简捷的句式、慎密的逻辑严谨的论证、恰如其分的情感倾注。人们难以胜任,只好退而求其次。

    语言的贫乏造成思维的浅薄,思维的浅薄则造成了情感阀值的降低。我们的心灵,在变得越来越麻木的同时,也变得越来越脆弱,脆弱到看到别人偶尔的情感流露就能流泪,麻木到对生命背后的大悲凉、处于时代车轮倾轧下的个体悲剧却是无动于衷。于是,充斥于各种杂志、报纸、博客上的小品文、千字文,让人们追捧、沉溺,并为之流下廉价的泪水,产生低层次的感动。读到一个充满自恋自伤的句子就泪流满面,看到充满了矫情、伪饰、虚假的文章也能感动得涕泪俱下。这些心灵鸡汤写写鸡毛蒜皮、小情小爱、感冒和放屁、洒洒狗血便让人“顿悟”,悟出一些经济实用的大道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离婚了就别来找我、放屁没必要脱裤子、如何嫁个金龟婿......人人都把自己变成了刘墉,靠兜售一些小聪明、小感悟、小感动来取悦大众,而对梁漱溟那样的真正思考者敬谢不敏。这种语言上的狂欢,制造了大量的文字垃圾,连带把我们的心灵也变成了垃圾场,崇高的感情、刻骨铭心的感动、对生命的渐悟和审视则成了流浪者,居无定所。

    我们说了很多,又常常是什么也没说。因为从我们的话语和文本中,看不到一以贯之的价值体系,而遁入了价值虚无的无底洞。我们都是价值的骑墙派,今天也许在为普适价值发出呐喊,明天就跑到了反普适价值的大本营中。我们反对什么不能说明真的就是反对,我们反对什么也不能推出我们就会赞成什么,我们深感价值虚无带来的无力感,却又没办法消解这种无力感,我们通过解构、反讽去尝试,并不是要去推翻和打倒被解构被反讽对象,仅仅只是因为这种方式很“酷”。我们像个价值场上的游荡者,既无所事事又四处出击。我们能得到的只是宣泄的快感,但是这种快感没有价值的支撑,又难以为继。我们迫切地感到需要说些什么,但又总是觉得自己说的“毫无意义”。这种毫无意义又助长了信口开河、胡说八道、指鹿为马、非黑非白。

    

    语言的狂欢就像一场群交运动,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兴奋点和用力点,但在目睹了别人的丑态和乱相后,又恨不得早点结束这场闹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男人三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