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引用一句滥俗的话:拥有时不知道珍惜,失去时才懂得它的可贵。对我来说,大学四年虽然没有虚度,但若换成现在的我,肯定会过得更加充实、精彩,兼重实用技能的锻炼和高蹈理想的追寻,惟其如此,当离开大学的净土,进入社会这个冒险的乐园时,才能无须颠簸躁进无所不用其极方可安身,才能气定神闲淡看浮世俗物秉持内心操守听从自然律令而得以立命。一言以蔽之,肉身的生存和精神的发展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如今对大学生诟病颇多,认为他们要么眼高手低毕业后难以胜任各项工作,要么则是器物实用主义至上不注重通识和精神的培养,成为“功能性文盲”。当然,关于大学教育的弊病,教育部门的短视急功,大学院校的功利倾向,扩招后的生源素质急剧下降,社会整体的道德失守、行为失范等都有责任。但是,无论整体的大学生群体从天之骄子退化成怎样的经济动物、犬儒门徒,作为个体的一份子,完全是可以陷污泥而拔足,处浊流而扬清的。那种把自己的妥协和随世浮沉归咎于群体的强大吸附性的想法是懦弱、自甘堕落。
我重读大学的话,将从以下几方面侧重自我的完善和提升:
1、学好专业课程。这一点,我相信所有的大学生都会如此。无须赘述。
2、积极参加学校的社团组织,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从中熟悉组织的运作程序、管理技能、活动开展的经验、调配资源和人手的技巧等等。各种事务,无论是学校的还是社会的,无论是营利性的还是公益性的,确定目标,围绕目标正确、有效地执行下去乃是一以贯之的理念。
3、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加强通识的学习和提高。文理工的分科,并不代表各学科之间就没有融会贯通、兼容并蓄的关系。同时,不带有目的性、实用性地多看看文史哲方面的经典,他们即便不能给你带来立杆见影的功用,但肯定会让你受益终生。再从实用角度来说,这也能为你增加许多谈资,不至于在各种讨论和谈话中茫然无措、呆若木鸡。
4、多参加些社会实践活动。参加这些活动不单单是为了让你的履历变得好看,更多的是处于一种责任担当和公民意识。学生虽然是一介书生,无权无势,但仍然可以通过践行自己的理念、参与公众活动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早地介入社会、接触人群,既可以去验证自己的所感所想,也能纠正自己的自以为是和想当然。
上面只是简单罗列,许多未尽之项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作为一名大学生,当在教师和导师的指引下,以课本和社会为学生和实践的工具,因应时事,磨练意志修炼身心。这样,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至于能否出类拔萃、出人头地,当是有心为之但不刻意求之淡然处之。成为一名全方面均衡、身心健康的普通大学生,远比术业有所长但食古不化远离俗世烟火的学生,或者为求显达不择手段的大学生,对社会的作用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