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网上得知,连续十年的春晚“小品王”赵本山先生决定不再上春晚,原因嘛,按他的原话说是春晚快把他掏空了。有人称许急流勇退,识时务,赵本山算得上是俊杰,有人说他的退出是重“整”“小品”待后生。至于没有了赵本山的小品该怎么“整”,随着春晚的式微,我们小市民越来越不关心,这个难题留给未来的春晚导演解答。
有句话叫“笑一笑,十年少”,这是针对我们观众而言,而对小品演员来说,则是“笑一笑,十年老”。他们可以“永远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但大部分时候是“永远在自己的表演里,逗大家的笑”,因了这种卖力,这种竭斯底里,才会博得观众的掌声和笑声,尽管这表演,是哗众取宠,或搔首弄姿挤眉弄眼,或故作深沉长吁短叹,好之者尽好之,恶之者深绝之。尽管观众的笑,没心没肺,没头没脑,它发之于己,操之在彼。
赵本山和其他小品演员一样,提供给我们的并不能更多。我们不必苛求他的小品像黄子华的“栋笃笑”,能体会到洞悉世事后的善意的或冷或热的嘲讽,我们得到的也许只是是恶俗、无聊的笑料。我们不奢求他具有伍迪艾伦那样的知性幽默,插科打诨视文字如游戏,嬉笑怒骂能借物以言志,我们能观照到的可能只是小人物“得意就忘形,失意现原形”那种心理大起大落时的可笑、可悲、可怜的嘴脸。他并无大智慧,常耍小聪明,小聪明本就是对大多数来耍的,而大智慧也只有小部分人能心领神会,并会心一笑。这也正说明了为什么黄子华、伍迪艾伦永远小众,而赵本山却是大众笑星。
小品者,品小而入微也。它把生活中鸡毛蒜皮、鸡零狗碎的小事,透过演者的无限夸饰和放大,释放出其中的可堪玩味但一般人无意或不屑把玩处,点中观者的死穴,或者笑穴。它立意低下,旨趣粗俗,无高山流水的雅,中下里巴人的怀。它不“只可自怡悦”,而是“老少咸宜”,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的人,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当局者,发笑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如果小品让“卑微者”快,“高贵者”痛,有人拍手叫好,有人咬牙切齿,顿悟者无言,渐悟者深思,它也就失去了赖以安身立命的观众的共同“气场”,只有在共同的“气场”中,大家才会哄堂大笑。
但我们仍不得不对赵本山保持足够的敬意。赵本山是小品的一个标杆,一个大家消费的文化符号。无厘头有周星星,贺岁片有葛优,大抵如此。他们在节目还没演出之前,就充分引起了大家的心理期待,观众的痒处因为他们的频频抓挠,早就难以自持,就算表演的内容不痛不痒,只需轻轻一扫,我们就会咯咯咯地笑出声来。这种笑,与其说是生理反应,毋宁说是心理暗示。
赵本山拿“小品王”的这十年里,先是,他和范伟同志联袂充当了小品的最佳“范本”,其后,和宋丹丹女士组成了小品界“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美丽风景。只是世上好物不坚牢,“范本”因隙生分,“山丹丹”也是“黑土有意留白云,白云无心照黑土”,并最终拆散。小品的舞台上,我们再也见不到尽管已产生“审美疲劳”但仍乐见的“鞋拔子脸”,我们再也听不到范厨师那如雷贯耳但还喜闻的“东北腔”,我们再也想象不出永远坏笑的崔永元在“土.云间”是怎样的左右逢怨。对于小品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但愿健忘的观众,摁着遥控器走进新时代时,不会忘了他们那渐行渐远的背影。这背影,会越来越模糊,越来越小,但最终将浓缩成一个点--“小品”发展史上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节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