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跋涉迷宫的自我言说

(2009-06-09 18:44:59)
标签:

文化

跋涉迷宫自我言说
——梧桐小语散文印象


 文/闵云霄
 
   遵义,始终是贵州一张很有分量的名片。它丰裕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养分造就了一批又一批舞文弄墨者,自上个世纪中期以来,就冲出了很多相对有名的诗歌分子和相对优秀的诗作(出名者与优秀作品不一定对称),小说圈子似乎“稍逊风骚”,但是也冒出了一些有头有面的人物和有头有面的作品。在我的视线内,散文领域相对有些“残败”,基本上时常“持空挡”。今年春天出差时,一个偶然的机缘让我认识青年女作家梧桐小雨并读到她惠赠的散文集《蝴蝶花开》时,实在让人感觉到非同寻常的惊喜。同时,我也发现,几年前的观点是很偏执的,需要认真梳理和校正。

    梁漱溟说:“在人生的时间线上须臾不可放松的,就是如何对付自己。如果对于自己没有办法,对于一切事情也就没有办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不少文化人随波逐流,渐渐远离精神的高地,许多作家表面上坚守,其实已经脱离了创造的本身而沦为一种商品的标签,面对网络文学的冲击,一些新秀玩弄花哨名词,加入文化泡沫的制造之中。男性作家“高声喧哗”,哗众取宠,女性作家却“有了快感我就喊”,非常刺耳。但是,同时活跃于互联网上的年轻女作家梧桐小雨反其道而行之,坚持自己认同的方向一路行走到今天,实在是非常难得。她的作品拥有了女性写作的细腻、婉转等特质,却没有网络女作家的颓废与狂欢。

   女作家把自己的名字取成梧桐小雨,表面上看上去很小资,实则是对自己平民化的定位,与平民化的话语状态的展示,是一种对生活不枝不蔓不声不响的反映。打开《蝴蝶花开》,作者的照片下并没有常规的简介,而仅仅留下了这么几行字:“暖暖的阳光里,风都睡了/一滴小雨,找到了自己的家园/最后的那只蝴蝶停在枕边/梦的边缘都是花开的声音”,诗意的名字加上这种诗意的表达,不难看出梧桐小雨在散文创作上的一种精追求态和现实中一种精致的生活状态,与其说是女作家整个生命和全部挚情的浓缩,还不如说是她人生轨迹的自我描述和心灵激流的深沉释放。


    有人认为,诗歌是发现的艺术,散文是抒情的艺术。梧桐小雨“走过青葱岁月,阅尽繁华落花”,“因为想跟往事告别,想逃离一段失败的感情”,梧桐小雨留在了遵义,哪怕“风很大,路很远”,她都“穿行在这座城市的陌生与熟悉里,沉默而安静地面对人潮如流,演绎着一个人的孤单”。的确,无论活在现实中,还是行走在文字里,梧桐小雨都是沉没而安静的,因为这种难得的安静,梧桐小雨的作品发出的声音更本真,没有受到任何技术主义影响的她,找到更好的歌唱方式。谢有顺说过:”我喜欢有记忆的作家,正如我喜欢有梦想的作家,有了记忆和梦想,一个作家的写作才能真实地在此时此刻的现实中展开。”梧桐小雨写作过程中没有太多功利色彩,没有太多理论化的“说教”,象她这样“没有把舞文弄墨成为敲门砖的人,唯一的安慰,也是唯一能被人深深羡慕的安慰,就是能把那份爱,那份纯纯的,远离了物欲的爱释放出来,给予自己,献给他人”。和我一样,陈春琼女士与漆春华先生的序言时,我发现两位遵义写作的“过来人”都太局限于读后感似的跟着梧桐小雨的“感觉走”,而没有太多评说与阐释,这是梧桐小雨的非凡之处,在她文字的面前,你无法拒绝强大的感染力和溶解力,让人情不自禁地滑入了女作家惯性的抒情中。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经出现过号称青春美文的四大王子,其抒写风格与当下很火的港台派文风很相识,但是却都昙花一现了。与他们相比,梧桐小雨的作品注入了更多的古典文化元素。比如,《等你,在那棵梧桐树下》,作者就是这样表达的:“ 秦星汉月,昨日今天;巴山夜雨,涨满花窗。横笛的女子,年轻如花的容颜,怎么舍得匆匆就凋谢?萧声四起,驻足聆听,梦中便有一份流浪风尘的爱恋在心扉间荡气回肠,于妩媚时刻,如一滴小雨,落在谁家的屋檐,滋润了一个又一个不甚饱满的春天?”表面上,这是一段抒情性的文字,其实更象一节散文诗,古诗词的化用,不仅仅看出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化功底,凝重的空茫感和优美的旋律感,让作品大雅不俗,而荡气回肠。

   在梧桐小雨的作品中,我发现她的书写侧重于三个层面,第一部分《梧桐有约》里,基本书写自己的与爱人的故事和内心的感悟,这部分是最打动读者的部分,作者写的很认真,很投入。第二部分《寂寞蝴蝶》更多的时自己对时光的慨叹和生活内心的告白。如果前一部分如果有一个抒情主体和倾诉对象的话,就是对爱人曾经和现在的寸断柔肠的爱与恨,(其实爱和恨都仅仅是感情的一部分而没有对与错之分),那么第二部分的文字却是自己写给自己的。在第一部分中,如果说作者经理的一场火焰般的燃烧后,在第二部分里却表现得似乎已经回归到零点状态和冷静阶段。第三部分主要写景物,写家乡,写岁月。但是言不由衷而把自己写了进去。“梦想去古镇一处枕溪的不为人知的老宅院落里,花落梦里,淹没窗头,潜心修为……让这红尘中难得的片刻幸福宁静来说服自己的失意”。作者真的能说服自己么,这好象“世间情为何物”一样的追问,越是想让人释怀的,越是让人心结千千,梧桐小雨在这里是聪明的,智慧的,但是想必她更多是痛苦的。在爱情的沼泽里,她声称自己是“一只断翼的蝴蝶,哪怕能承受得起燃烧与灿烂我固执而任性地挥动着自己的翅膀,希望有人来爱我,那样我就可以在他的掌心停落”,由此看出,在爱与恨的艰难选择中,女作家经历了太多内心的挣扎与责难,我在阅读她的大多篇章时,都有这样一种“没有理由”的坚定认为:梧桐小雨的每一段句子,完全是一种“爱你爱到杀死你的”真实状态,都是对自己和他人的真情告白。而她最后写下这些文字,并且使用这些文字来“抚慰和按抹”自己之余,只有一个小小的企盼:“不求立地成佛,亦可禅心顿悟”。

    雨果在一篇叫《石头下面的一颗心》的短文中所说的话:“如果你是石头,便应当做磁石;如果你是植物,便应当做含羞草;如果你是人,便应当做意中人。整体来说,梧桐小雨有时象石头,有时候象含羞草,同时她还是“意中人”,并且多次实现角色的转换,她的散文,不断从虚实相间真诚记录中走向思辨性的诗性表达,《用祝福为爱送行》中,“你的爱穿过我的脸庞,闪闪烁烁间已透支了我一生的所有情感与爱恋。今夜,被复制在你我相守的渡口。”在《你的世界我来过》,梧桐小雨深切地说,“那一年之前,有多少日子逝水无痕;那一日之后,又有多少日子覆水难收。”女作者在经历了大起大落的生活,拥有大喜大悲的情绪后,获得了大彻大悟的思想。备受争议的美女作家九丹说过,别人把衣服脱掉是为了展示自己的肉感,而我则是为了袒露自己的伤口(大意)。梧桐小雨将自己的面具撕破,将内心的痂结撕开,让内心的隐秘和疼痛真实呈现。

   费希特说过,“只有那具有宗教式的眼睛才深入了解真实的王国。”梧桐小雨“内心的角落里留给自己的回忆早已占满了春夏秋冬”,她的作品透露出一种非常的节奏美、错落美、残缺美。主要着力表现在对岁月流逝的感悟上,对爱情角色的交叉上和对人世的轻吟浅唱上,以及时空的变换互替上。因为她对一座城市熟悉而又陌生、欲逃离又留守,一些人和事在她面前隐若现、若即若离,一段时空对她来说既漫长有短暂、很甜蜜而又很痛苦,某些心情欲说还休、欲罢不能。所以,她最钟情的也是她最想背叛的,他面前最清晰的也是她最迷惑的。整本书中除了几篇直指父亲外,许多人物都很模糊,时间上除了两次说明是几点钟外,很多都仅仅是个大概,她的作品基本都由记忆的碎片组成,这种碎片是被她有意识处理和无意识淡化的,那些远去的人,那些逝去的爱,一如斑驳的阳光,从轻风小雨中流淌而来,在青青的梧桐叶上不停晃动而又久久停留。

    著名青年评论家谢有顺说:传媒时代里的写作真实,只能是针对个人而言的,因为真实的客观性瓦解之后,作家写作的信心不可能再建立在任何外部事物上,他所能挖掘的是个人内部的事物。目前我很高兴地看到,梧桐小雨这样的一个听风听雨听花的的女子,她更是一只寂寞的蝴蝶,在“那些执手相看的故事已更替了背景”时,隐忍内敛地开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