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病态的用人观
贵州的人才消费,历来都有点象贵州的病态的日常消费一样。而主要特征表现以下特点:
1、唯文凭论。这一点,无论从政府公务员招考简章,和职务要求以及普通的市场招聘,都如此。拿今年的公务员招考条件来说,其实很多职位,基本就是一个中专学生都可以搞定(当然国家公务员法上明确规定,公务员考试必须是大专的以上)。但是动不动就要研究生、普通高校甚至211的,也太不合理了。我今天刚刚看了广州省的公务员招考条件,人家大专毕业的职位要求就比贵州多的多。而广东的人才是全国最密集的。
就是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等等招聘民工记者时,一天就高喊要研究生,重点大学毕业生,应该说,新闻单位的思路是最活跃的,但是他们却不这样。而据我所知,在昆明、成都、西安等地,新闻单位不乏大量的高中、中专毕业生。他们仅仅看看你这个人的工作能力,而基本不看重文凭。在中国最牛的南方都市报,评论版的主编,听说就是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但是这人的评论水平比一般的博士还高。如果用文凭来衡量,肯定他连当工人的资格都成问题。
2、唯关系论。在贵州,你要找个好点的工作,没有社会关系是不行的,就算你很出色,也还是进不去。拿贵州师范大学来说,每年毕业的几千人,但是大多都会老家,到了最基层的乡镇去工作。
其中,一个很怪异的现象让我觉得惊讶,就是贵州基本所有的中小学,都没人事权,而全部由教育局长把关,这也就是————在很多县,教育局长比一般局长还难竞争的上的原因。有人就出上百万的现金作为县教育局长的竞选活动费。而且这些局长,根本不看你水平如何,而仅仅看你有没关系。你有关系,就想办法把你弄在条件好的地方,如果没关系,就到边远的地方去,管他这个地方的教育发展不发展。如果要调动,少了3、2万别拿去罗嗦。而在我所熟悉的广西,浙江,广东一带,用人权利基本都下放到学校,然后看你这个学校是要招优秀人才去搞好教育,还是把教育搞差,就由校长定夺。校长赶不好,就叫你下课。每年春节左右,大量的学校都要去师范院校去招人,当和学生签定合同后,还请学生吃饭,沟通关系,等学生毕业了,不少学校亲自开车到高校去接签约的学生到中小学上班,而在贵州,根本很少有学校到师范院校招聘人,就是去了几家也是做样子。更别说请学生吃饭或者开车来接了,至少,从2000年到现在,我从来没见过。
而你要亲自到中小学校应聘的话,要么,他们收下你的资料,从来不管,要么,直接喊你拿个2-3万元。如果参加考试,基本没消息就定了其他的人。具我所知,去年西南大学(西南师大)一个班来了30多个到贵阳参与学校考试,基本一个都没录取,而后来,这些学生中的一大部分,都去了比贵阳一般中学好的地方。
而其他的行业,大体也如此。
3、唯吹牛论。不少用人单位大喊要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等等,但是,最后招进去的很多都没有达到开始定下的要求。比如,贵州都市报、贵州电视台就经常做这样的活路。再如贵州不少高校,动不动就号称引进多少多少博士,给多少多少安家费、科研费,但是等你怀揣美好梦想去这些单位上班的时候,领导一般的做法是:叫你等到,给再上级的领导反应落实,没想到几年下来,基本不兑现。所以把牛吹大后,吹成了气泡。我知道的很多博士硕士来了不安心干工作,吞声怨气,最后不少人干脆用脚投票:一走了之!
整体来说,贵州没多少大型企业,第三产业不发达,而事业机关用人非常有限,所以贵阳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比不少中等城市就业压力还大,根据我的调查,在贵阳1000元以上的工资算高的了。最少的工资,我知道的才220元,是一个私立学校的教师。所谓的什么酒楼经理、销售经理、市场经理等等,最少的才拿600块工资的(而且没任何其他收入)。可贵阳夜总会,娱乐城的繁华程度比不少大城市高档和多。这实在是有点不正常。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贵州的人才消费,历来都有点象贵州的病态的日常消费一样。而主要特征表现以下特点:
1、唯文凭论。这一点,无论从政府公务员招考简章,和职务要求以及普通的市场招聘,都如此。拿今年的公务员招考条件来说,其实很多职位,基本就是一个中专学生都可以搞定(当然国家公务员法上明确规定,公务员考试必须是大专的以上)。但是动不动就要研究生、普通高校甚至211的,也太不合理了。我今天刚刚看了广州省的公务员招考条件,人家大专毕业的职位要求就比贵州多的多。而广东的人才是全国最密集的。
就是贵州都市报、贵阳晚报等等招聘民工记者时,一天就高喊要研究生,重点大学毕业生,应该说,新闻单位的思路是最活跃的,但是他们却不这样。而据我所知,在昆明、成都、西安等地,新闻单位不乏大量的高中、中专毕业生。他们仅仅看看你这个人的工作能力,而基本不看重文凭。在中国最牛的南方都市报,评论版的主编,听说就是一个小学都没毕业的,但是这人的评论水平比一般的博士还高。如果用文凭来衡量,肯定他连当工人的资格都成问题。
2、唯关系论。在贵州,你要找个好点的工作,没有社会关系是不行的,就算你很出色,也还是进不去。拿贵州师范大学来说,每年毕业的几千人,但是大多都会老家,到了最基层的乡镇去工作。
其中,一个很怪异的现象让我觉得惊讶,就是贵州基本所有的中小学,都没人事权,而全部由教育局长把关,这也就是————在很多县,教育局长比一般局长还难竞争的上的原因。有人就出上百万的现金作为县教育局长的竞选活动费。而且这些局长,根本不看你水平如何,而仅仅看你有没关系。你有关系,就想办法把你弄在条件好的地方,如果没关系,就到边远的地方去,管他这个地方的教育发展不发展。如果要调动,少了3、2万别拿去罗嗦。而在我所熟悉的广西,浙江,广东一带,用人权利基本都下放到学校,然后看你这个学校是要招优秀人才去搞好教育,还是把教育搞差,就由校长定夺。校长赶不好,就叫你下课。每年春节左右,大量的学校都要去师范院校去招人,当和学生签定合同后,还请学生吃饭,沟通关系,等学生毕业了,不少学校亲自开车到高校去接签约的学生到中小学上班,而在贵州,根本很少有学校到师范院校招聘人,就是去了几家也是做样子。更别说请学生吃饭或者开车来接了,至少,从2000年到现在,我从来没见过。
而你要亲自到中小学校应聘的话,要么,他们收下你的资料,从来不管,要么,直接喊你拿个2-3万元。如果参加考试,基本没消息就定了其他的人。具我所知,去年西南大学(西南师大)一个班来了30多个到贵阳参与学校考试,基本一个都没录取,而后来,这些学生中的一大部分,都去了比贵阳一般中学好的地方。
而其他的行业,大体也如此。
3、唯吹牛论。不少用人单位大喊要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等等,但是,最后招进去的很多都没有达到开始定下的要求。比如,贵州都市报、贵州电视台就经常做这样的活路。再如贵州不少高校,动不动就号称引进多少多少博士,给多少多少安家费、科研费,但是等你怀揣美好梦想去这些单位上班的时候,领导一般的做法是:叫你等到,给再上级的领导反应落实,没想到几年下来,基本不兑现。所以把牛吹大后,吹成了气泡。我知道的很多博士硕士来了不安心干工作,吞声怨气,最后不少人干脆用脚投票:一走了之!
整体来说,贵州没多少大型企业,第三产业不发达,而事业机关用人非常有限,所以贵阳的就业压力非常大。比不少中等城市就业压力还大,根据我的调查,在贵阳1000元以上的工资算高的了。最少的工资,我知道的才220元,是一个私立学校的教师。所谓的什么酒楼经理、销售经理、市场经理等等,最少的才拿600块工资的(而且没任何其他收入)。可贵阳夜总会,娱乐城的繁华程度比不少大城市高档和多。这实在是有点不正常。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前一篇:80后:必然的沉陷与飞腾
后一篇:我曾写过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