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中国“避暑之都”和“凉都”的定位与推广
贵阳:森林之城好避暑?
继去年成功举办“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并获得“中国避暑之都”称号之后,“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又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按照《贵州日报》的观点:贵阳市委、市政府直接主办这次活动,表现出贵阳市发掘生态和气候资源优势,力推“森林之城”、“避暑之都”两大城市名片的决心。
2006年,贵阳入选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联合国北北合作组织亚太委员会直属机构)、中国城市研究院(香港)口碑中心、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委员会等机构组织的“2006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
似乎很少注意颁发这个称号的组织。我们不打算去评价他的所谓权威性或者公信力。但是此事看上去很“美”,大家应该有目共睹。给市委市政府很大的信心后,去年春天,一系列分别名叫“贵阳十八彩、贵阳八大名小吃和十大名菜、贵阳八大景、贵阳十大乡土特产、贵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贵阳十大和谐社区、贵阳十大文明生态村、贵阳十大珍稀植物、贵阳最具魅力民族文化传承”地方文化旅游特殊推广活动,应接不暇。也是为贵阳的旅游打基础,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明显是“云南十八怪”的翻版和复制。近几年来举办的“围棋节”、两次赴香港招商、大规模改造南明河等等,有人说,“过去,我们的宣传、包装方式似乎杂、散了一些,缺乏一个主题、没有一条主线”,让客人们一时不好“消化”。举办这些活动的有数十个相关部门和成千上万的本地人乃至外地人。包括邀请全国十运会总导演、央视春晚音乐总监等在内的一批知名创作人员联袂打造晚会;力邀余秋雨、王小丫、任鲁豫等文化名人参加,通过他们向外界宣传贵阳。
史载:2000多年前的汉代,夜郎古国在贵阳一带就已存在。汉武帝时,已在夜郎古域赐王设藩。从晋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都在贵阳设置县治、府治。宋代称“贵州”,元代开始建城,明代改称贵阳。从建城的元朝算起,贵阳城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贵州省省会。市中心平均海拔为1000米。"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筑而闻名,故简称"筑"。
由于受大山阻隔,长期以来,贵阳的城市形象显得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外省人将贵阳误认为是四川省的一部分。为改变贵阳的对外形象,贵阳市委、市政府下大力对贵阳城市形象进行全新打造和包装。早期的时候,贵阳就被人称为“第二春城”,但是这种称呼除了给昆明免费打广告之外,实在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后来,又被称为“山城”,但是这同样步了重庆的后尘。“森林之城”的定位,好象是在贵州“公园省”的定位后提出的,我觉得比较有个性,但是贵阳的森林面积到底多少?尤其城市的树木是否比较特色?贵阳市行政区域内现有林地面积27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1.7%。此外,市区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苍翠,宽1至7公里,长逾70公里的环城林带,为贵阳市提供了绿色生态屏障。目前,投资1.1亿元人民币的新环城林带正在建设中,2010年前,人均环城林带面积将达到207平方米。第二环城林带,创造了一个在喀斯特典型环境中营建“森林之城”的奇迹,形成了中国省会城市中独有的森林景观。
关于“森林之城”一说,有人曾经就觉得名不符实。贵州政协报在此定位出来后,发表过《贵阳,你离森林之城有多远》的头版文章,予以质疑。目前,不少人认为“森林之城”和“避暑之都”已经成为贵阳最炫目、最耀眼的城市“名片”。 这张“名片”带给了贵阳人无限的自豪,带给四海宾朋一个全新的贵阳形象。资料上介绍:贵阳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夏无酷暑(很少有30℃以上),冬无严寒(很少出现零下的温度),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为4.6℃。宜人的气候是贵阳的骄傲,因此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的说法。
根据十年来贵阳气候资料统计:贵阳夏季(6月至8月)平均温度为摄氏23.2度,最高温度在摄氏25-28度之间,最低温度在摄氏17-20度之间,高于摄氏30度的最高温度日数很少。夏天相对湿度平均值在65%至76%之间。由于滇黔静止锋与孟加拉湾来的暖湿气流影响,使得夏季的贵阳犹如一个天然大空调,空气清新凉爽。
不管避暑还是避寒,贵阳都是一个好去处,但是高原的气候不太稳定,无论什么时候出门,最好随身携带雨具。另外,贵阳早晚温度偏低,一场雨下来凉气逼人,景区的温度相对而言也要低一些,防风的外套随处都有可能用到。有网友发出如此的善良而苦心的劝告。
由于宣传的力度加大,根据官方的数字:去年贵阳市旅游接待人数增长迅猛。贵阳市去年一年全市共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170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0亿余元,比上一年净增20亿余元。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占全省总接待人数的25%,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1%。
六盘水:大“树”底下好乘“凉”?
而在两年前,六盘水市在“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中推出“凉都”城市品牌后,随即组织气象部门科技人员成立课题组,对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的气候进行研究论证。课题组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细致的科研工作。进行了紫外线辐射理论值比较分析、实测值对比分析及准晴空状态下的实地探空资料分析;本地的夏季人体舒适度分析、与特意遴选的17个站点对比分析、与国内725个站点的对比分析;适合旅游的气候条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六盘水市中心区夏季,紫外线指数为三级,紫外辐射适中;夏季凉爽舒适级以上的时间白天占全季的95.6%以上;夜间凉爽舒适级的时间占夏季的94.6%。气象专家说,这是夏季人们感觉滋润、凉爽、舒适的主要原因。素有“凉都”之称的六盘水,境内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六盘水的整体气温变化幅度非常小,常年平均气温12.3℃-15.2℃。在全省气温最高的7、8月,其日平均气温才19.8℃,山里的温度更低。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在六盘水,过了春天就是秋天。
按照官方的准确说法,六盘水是一座美丽而富饶的新兴工业城市,它以煤炭工业为主,因此被誉为“江南煤都”、“高原明珠”;同时它也是一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历史悠久。
2005年11月 ,《六盘水市旅游发展规划》通过了由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和六盘水市有关部门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国家旅游局专家张吉林说,六盘水市定位为“中国凉都、夜郎古地、运动城市”,打破了以往煤炭城市的固有形象,形成了准确的城市定位和新颖的城市品牌。
据介绍,专家们在审阅有关资料后认为,六盘水联系自身社会、经济、文化及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来规划旅游产业,突出“凉都”城市品牌,提出“中国凉都、夜郎古地、运动城市”的城市定位,体现了六盘水的核心资源与产品。专家们认为,新《规划》基本符合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的要求,这个做法对全国“弱势”区域的旅游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而六盘水市在“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艺术节”的表现,更为突出。根据统计,首届活动就得到了100多家海内外媒体的报道。同时,六盘水还专门跑到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显现了六盘水市的“高起点,大气魄”。发布的新闻,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凉都、煤雕和彝族文化艺术节,他们将通过所在媒体把六盘水推介出去。
六盘水 “经营气候”打造“凉都”城市品牌,并称赞“六盘水•中国凉都”是一张具有感官刺激而又光彩夺目的城市名片。 《贵州日报》称,进入夏季,凉爽宜人的六盘水市活力四射,生机盎然。该市着力打造的“凉都”城市品牌已被民众接受,被专家认可,被炒得火热。
近两年六盘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谈“凉都”,做“凉都”。宾馆饭店、商家店铺不少贯名“凉都”,地方产品也纷纷做“凉都”品牌,就连街上跑的汽车也有很多背上了“凉都”字样。动静之间彰显着“凉都”气派。 而且作为六盘水市委机关报《六盘水日报》下的《六盘水晚报》,也彻底更名为《凉都晚报》,其决心和力度,远远不在贵阳之下。
市委市政府打造“凉都”城市品牌,并不是要“凉都”替代“煤都”,而是要利用打造“凉都”品牌来找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发展路子,实现“绿色GDP”的增长。这种“大树”(大力树立)之下,我们真的好“乘凉”?
迷惑:去六盘水乘“凉”,还是到贵阳“避暑”?
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在加大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力度的同时,纷纷策划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吸引外界的“眼球”。云南大理的宣传口号是“大理——一生不可不到的地方”。杭州、成都提出建设“休闲之都”,大连建设“浪漫之都”那样,贵阳和六盘水鲜明的提出“避暑之都”,或者是“凉都”这样一个新口号,这无可厚非。每一项活动的开展,纳税人的钱大把大把花去,能不能真正起到城市推广的作用?
这仅仅是其一。更让笔者困惑的是,贵州一个地理和经济文化都处于第三世界的边缘省份,两个城市的定位和推广是不是重合了?我不否定两个城市的推广个案上有太多的失败,但是两个相似或相同的城市提法,从同一个省拿出去,实在有点愚弄来客的嫌疑。幸亏我是一个贵州土生土长者,如果我生活在广州、武汉等“火球”城市,到了夏天,准备来贵州躲一下高温天气,那么我是去六盘水“乘凉”好呢,还是到贵阳“避暑”?从字面上看,凉都肯定是凉爽的,凉爽的地方肯定是合适避暑的。而“避暑之都”既然可以用来避暑,那么他不“凉爽”又怎么算是“避暑之都”呢?这样一来,难道我两个地方都对照一下,以后再来其中一个城市?或者两地都不去?也许有人会狡辩:先去“避暑”,再到“凉都”,或者反之也行。那么这样的定位何不把这个城市合并呢?
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提出黑龙江的旅游形象为“黑龙江——中国的‘酷’(COOL)省后,哈尔滨市也提出了“哈尔滨——中国的‘酷’(COOL)市”。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的省会城市,是世界冰雪文化发祥地之一,哈尔滨冬季的“冰雪世界”早已饮誉中外。但是“ 哈尔滨的夏季旅游资源开发的却很不够,缺乏准确定位,缺少名牌产品,必须迎头赶上。考虑到冬夏季旅游失衡,需要新的突破口”。2005年6月14日,哈尔滨市专顾委委员 省社科院东北亚所所长研究员宋魁就建议哈尔滨的城市宣传口号“避暑之都”。也是一个新的夏季旅游定位——“哈尔滨避暑甲天下”。
最近《贵阳日报》发表文章说:以往贵州给人“天无三日晴”的印象。“避暑之都”之首桂冠的获取,也因此经历了一个从“被误会”到“被发现”再到“被热捧”的曲折历程。“天无三日晴”这句话一直是笼罩在贵阳人身上的一种“自卑情结”,这种暗淡的“写真”持续了近50年,在经历了50年的历史变迁后,在城市各方面综合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贵阳人开始以科学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曾被人不屑一顾的气候“劣势”,并加以综合利用,这是贵阳人在打造自身形象上最成功的一笔。贵阳气象学专家这样诠注我们的气候资源,日照弱避免了夏季的烈日,温润的气候带了夏夜潮湿凉爽,厚云层避免了过强的紫外线。这一优势,不仅被气象学专家认可,同时,在联合国亚太组织机构评选中国避暑之都的称谓时,成为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气象科学的角度对过去“天无三日晴”的贬语做出了全新的解释。数十年来不懈的改善环境、营建生态的努力,让我们的城市赢得了“避暑之都”的称号。
如果我们把文章中的“贵阳”两个字换成“六盘水”,同时修改一下组织名称和年代,我觉得根本没人会觉察。既然如此,那么两个城市的争“凉爽”这张牌子的行为是不是可以休止?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贵阳:森林之城好避暑?
继去年成功举办“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6城市形象推广大赛”并获得“中国避暑之都”称号之后,“森林之城魅力贵阳——2007首届中国(贵阳)避暑节”又在紧锣密鼓筹备之中。按照《贵州日报》的观点:贵阳市委、市政府直接主办这次活动,表现出贵阳市发掘生态和气候资源优势,力推“森林之城”、“避暑之都”两大城市名片的决心。
2006年,贵阳入选由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联合国北北合作组织亚太委员会直属机构)、中国城市研究院(香港)口碑中心、亚太环境保护协会中国委员会等机构组织的“2006中国十佳避暑旅游城市”。
似乎很少注意颁发这个称号的组织。我们不打算去评价他的所谓权威性或者公信力。但是此事看上去很“美”,大家应该有目共睹。给市委市政府很大的信心后,去年春天,一系列分别名叫“贵阳十八彩、贵阳八大名小吃和十大名菜、贵阳八大景、贵阳十大乡土特产、贵阳十大历史文化名人、贵阳十大和谐社区、贵阳十大文明生态村、贵阳十大珍稀植物、贵阳最具魅力民族文化传承”地方文化旅游特殊推广活动,应接不暇。也是为贵阳的旅游打基础,但是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明显是“云南十八怪”的翻版和复制。近几年来举办的“围棋节”、两次赴香港招商、大规模改造南明河等等,有人说,“过去,我们的宣传、包装方式似乎杂、散了一些,缺乏一个主题、没有一条主线”,让客人们一时不好“消化”。举办这些活动的有数十个相关部门和成千上万的本地人乃至外地人。包括邀请全国十运会总导演、央视春晚音乐总监等在内的一批知名创作人员联袂打造晚会;力邀余秋雨、王小丫、任鲁豫等文化名人参加,通过他们向外界宣传贵阳。
史载:2000多年前的汉代,夜郎古国在贵阳一带就已存在。汉武帝时,已在夜郎古域赐王设藩。从晋代开始,历代封建王朝都在贵阳设置县治、府治。宋代称“贵州”,元代开始建城,明代改称贵阳。从建城的元朝算起,贵阳城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位于中国西南云贵高原东部,是贵州省省会。市中心平均海拔为1000米。"贵阳"因位于境内贵山之南而得名,延用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古代贵阳盛产竹子,以制作乐器筑而闻名,故简称"筑"。
由于受大山阻隔,长期以来,贵阳的城市形象显得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外省人将贵阳误认为是四川省的一部分。为改变贵阳的对外形象,贵阳市委、市政府下大力对贵阳城市形象进行全新打造和包装。早期的时候,贵阳就被人称为“第二春城”,但是这种称呼除了给昆明免费打广告之外,实在没有多少意义和价值。后来,又被称为“山城”,但是这同样步了重庆的后尘。“森林之城”的定位,好象是在贵州“公园省”的定位后提出的,我觉得比较有个性,但是贵阳的森林面积到底多少?尤其城市的树木是否比较特色?贵阳市行政区域内现有林地面积27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1.7%。此外,市区四周群山环抱、林木苍翠,宽1至7公里,长逾70公里的环城林带,为贵阳市提供了绿色生态屏障。目前,投资1.1亿元人民币的新环城林带正在建设中,2010年前,人均环城林带面积将达到207平方米。第二环城林带,创造了一个在喀斯特典型环境中营建“森林之城”的奇迹,形成了中国省会城市中独有的森林景观。
关于“森林之城”一说,有人曾经就觉得名不符实。贵州政协报在此定位出来后,发表过《贵阳,你离森林之城有多远》的头版文章,予以质疑。目前,不少人认为“森林之城”和“避暑之都”已经成为贵阳最炫目、最耀眼的城市“名片”。 这张“名片”带给了贵阳人无限的自豪,带给四海宾朋一个全新的贵阳形象。资料上介绍:贵阳属亚热带湿润温和型气候,夏无酷暑(很少有30℃以上),冬无严寒(很少出现零下的温度),空气不干燥,四季无风沙。其中,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24℃,最冷的一月上旬,平均气温为4.6℃。宜人的气候是贵阳的骄傲,因此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气候宜人数贵阳”的说法。
根据十年来贵阳气候资料统计:贵阳夏季(6月至8月)平均温度为摄氏23.2度,最高温度在摄氏25-28度之间,最低温度在摄氏17-20度之间,高于摄氏30度的最高温度日数很少。夏天相对湿度平均值在65%至76%之间。由于滇黔静止锋与孟加拉湾来的暖湿气流影响,使得夏季的贵阳犹如一个天然大空调,空气清新凉爽。
不管避暑还是避寒,贵阳都是一个好去处,但是高原的气候不太稳定,无论什么时候出门,最好随身携带雨具。另外,贵阳早晚温度偏低,一场雨下来凉气逼人,景区的温度相对而言也要低一些,防风的外套随处都有可能用到。有网友发出如此的善良而苦心的劝告。
由于宣传的力度加大,根据官方的数字:去年贵阳市旅游接待人数增长迅猛。贵阳市去年一年全市共接待来自国内外的游客1700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0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80亿余元,比上一年净增20亿余元。全市旅游接待人数占全省总接待人数的25%,旅游收入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21%。
六盘水:大“树”底下好乘“凉”?
而在两年前,六盘水市在“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中推出“凉都”城市品牌后,随即组织气象部门科技人员成立课题组,对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的气候进行研究论证。课题组在近3个月的时间里,做了大量细致的科研工作。进行了紫外线辐射理论值比较分析、实测值对比分析及准晴空状态下的实地探空资料分析;本地的夏季人体舒适度分析、与特意遴选的17个站点对比分析、与国内725个站点的对比分析;适合旅游的气候条件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六盘水市中心区夏季,紫外线指数为三级,紫外辐射适中;夏季凉爽舒适级以上的时间白天占全季的95.6%以上;夜间凉爽舒适级的时间占夏季的94.6%。气象专家说,这是夏季人们感觉滋润、凉爽、舒适的主要原因。素有“凉都”之称的六盘水,境内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六盘水的整体气温变化幅度非常小,常年平均气温12.3℃-15.2℃。在全省气温最高的7、8月,其日平均气温才19.8℃,山里的温度更低。因此也可以这样说,在六盘水,过了春天就是秋天。
按照官方的准确说法,六盘水是一座美丽而富饶的新兴工业城市,它以煤炭工业为主,因此被誉为“江南煤都”、“高原明珠”;同时它也是一片古老而文明的土地,历史悠久。
2005年11月 ,《六盘水市旅游发展规划》通过了由国家旅游局、省旅游局、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和六盘水市有关部门组成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国家旅游局专家张吉林说,六盘水市定位为“中国凉都、夜郎古地、运动城市”,打破了以往煤炭城市的固有形象,形成了准确的城市定位和新颖的城市品牌。
据介绍,专家们在审阅有关资料后认为,六盘水联系自身社会、经济、文化及时代发展的大背景来规划旅游产业,突出“凉都”城市品牌,提出“中国凉都、夜郎古地、运动城市”的城市定位,体现了六盘水的核心资源与产品。专家们认为,新《规划》基本符合国家旅游局《旅游规划通则》的要求,这个做法对全国“弱势”区域的旅游规划具有借鉴意义。
而六盘水市在“凉都•六盘水消夏文化艺术节”的表现,更为突出。根据统计,首届活动就得到了100多家海内外媒体的报道。同时,六盘水还专门跑到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显现了六盘水市的“高起点,大气魄”。发布的新闻,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凉都、煤雕和彝族文化艺术节,他们将通过所在媒体把六盘水推介出去。
六盘水 “经营气候”打造“凉都”城市品牌,并称赞“六盘水•中国凉都”是一张具有感官刺激而又光彩夺目的城市名片。 《贵州日报》称,进入夏季,凉爽宜人的六盘水市活力四射,生机盎然。该市着力打造的“凉都”城市品牌已被民众接受,被专家认可,被炒得火热。
近两年六盘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谈“凉都”,做“凉都”。宾馆饭店、商家店铺不少贯名“凉都”,地方产品也纷纷做“凉都”品牌,就连街上跑的汽车也有很多背上了“凉都”字样。动静之间彰显着“凉都”气派。 而且作为六盘水市委机关报《六盘水日报》下的《六盘水晚报》,也彻底更名为《凉都晚报》,其决心和力度,远远不在贵阳之下。
市委市政府打造“凉都”城市品牌,并不是要“凉都”替代“煤都”,而是要利用打造“凉都”品牌来找到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的最佳结合点,优化产业结构,拓宽发展路子,实现“绿色GDP”的增长。这种“大树”(大力树立)之下,我们真的好“乘凉”?
迷惑:去六盘水乘“凉”,还是到贵阳“避暑”?
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地方政府为了发展本地经济,在加大城市建设和环境改造力度的同时,纷纷策划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吸引外界的“眼球”。云南大理的宣传口号是“大理——一生不可不到的地方”。杭州、成都提出建设“休闲之都”,大连建设“浪漫之都”那样,贵阳和六盘水鲜明的提出“避暑之都”,或者是“凉都”这样一个新口号,这无可厚非。每一项活动的开展,纳税人的钱大把大把花去,能不能真正起到城市推广的作用?
这仅仅是其一。更让笔者困惑的是,贵州一个地理和经济文化都处于第三世界的边缘省份,两个城市的定位和推广是不是重合了?我不否定两个城市的推广个案上有太多的失败,但是两个相似或相同的城市提法,从同一个省拿出去,实在有点愚弄来客的嫌疑。幸亏我是一个贵州土生土长者,如果我生活在广州、武汉等“火球”城市,到了夏天,准备来贵州躲一下高温天气,那么我是去六盘水“乘凉”好呢,还是到贵阳“避暑”?从字面上看,凉都肯定是凉爽的,凉爽的地方肯定是合适避暑的。而“避暑之都”既然可以用来避暑,那么他不“凉爽”又怎么算是“避暑之都”呢?这样一来,难道我两个地方都对照一下,以后再来其中一个城市?或者两地都不去?也许有人会狡辩:先去“避暑”,再到“凉都”,或者反之也行。那么这样的定位何不把这个城市合并呢?
世界旅游组织专家提出黑龙江的旅游形象为“黑龙江——中国的‘酷’(COOL)省后,哈尔滨市也提出了“哈尔滨——中国的‘酷’(COOL)市”。哈尔滨作为黑龙江的省会城市,是世界冰雪文化发祥地之一,哈尔滨冬季的“冰雪世界”早已饮誉中外。但是“ 哈尔滨的夏季旅游资源开发的却很不够,缺乏准确定位,缺少名牌产品,必须迎头赶上。考虑到冬夏季旅游失衡,需要新的突破口”。2005年6月14日,哈尔滨市专顾委委员 省社科院东北亚所所长研究员宋魁就建议哈尔滨的城市宣传口号“避暑之都”。也是一个新的夏季旅游定位——“哈尔滨避暑甲天下”。
最近《贵阳日报》发表文章说:以往贵州给人“天无三日晴”的印象。“避暑之都”之首桂冠的获取,也因此经历了一个从“被误会”到“被发现”再到“被热捧”的曲折历程。“天无三日晴”这句话一直是笼罩在贵阳人身上的一种“自卑情结”,这种暗淡的“写真”持续了近50年,在经历了50年的历史变迁后,在城市各方面综合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贵阳人开始以科学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曾被人不屑一顾的气候“劣势”,并加以综合利用,这是贵阳人在打造自身形象上最成功的一笔。贵阳气象学专家这样诠注我们的气候资源,日照弱避免了夏季的烈日,温润的气候带了夏夜潮湿凉爽,厚云层避免了过强的紫外线。这一优势,不仅被气象学专家认可,同时,在联合国亚太组织机构评选中国避暑之都的称谓时,成为强有力的科学依据。
气象科学的角度对过去“天无三日晴”的贬语做出了全新的解释。数十年来不懈的改善环境、营建生态的努力,让我们的城市赢得了“避暑之都”的称号。
如果我们把文章中的“贵阳”两个字换成“六盘水”,同时修改一下组织名称和年代,我觉得根本没人会觉察。既然如此,那么两个城市的争“凉爽”这张牌子的行为是不是可以休止?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前一篇:生日礼物
后一篇:80后:必然的沉陷与飞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