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与印象,分寸在哪里?【2】

标签:
印象派现代艺术塞尚文化 |
分类: 信马由缰 |
【2】
在麦克风发明以前,对于歌剧演员的基本要求是音量要大,保证歌剧院后排听众能听得见。有了麦克风以后,对于音量的要求开始弱化,所以气声,颤音等等新的表现手法层出不穷,目的是追求更强大的表现能力,表现更复杂的感觉。
同理,在发明照相技术以前,绘画的基本要求是具象,画什么像什么。照相机出现以后,对于具象的要求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表现更复杂更细腻的感觉,或者更哲理更深刻的思考。
传统油画,通常是在调色板上调好颜色,然后再用画笔把颜色涂在画布上。对于户外风景,尤其是企图捕捉描绘一瞬间光影的变化,这样的画法显得太耗时,不方便。据说Monet为了画“日出印象”,反反复复去赛纳河写生,体验日出后30分钟的光线和空气。
为了画得快,印象派画家们不再用调色板调好颜色再涂上画布,而是略微调和一下,就涂上画布,甚至先把原色涂上画布,然后在画布上调和。传统画家们认为这样的作品显得太粗糙,因为从细节上看,印象派的作品的确是很粗糙,体现在色块的分离,以及笔触的仓促。
但是色块的分离,和看似潦草的笔触,却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这一点,传统的画家们始料不及。如果说早期的印象派,如莫奈,雷诺阿,德加还只是小心翼翼地试探尝试这样新技法,那么后期印象派们已经肆无忌惮地挥舞手中的新利器了。
在 印象派之后,各种现代流派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林林总总,目不暇接。理解这些流派的兴起和他们追求的目标,一个关键人物是塞尚。美术的传统既然已经被打破, 那么什么样的新的艺术形式才算是真正的艺术实践?很多现代派后生们嘶吼着的,深怕音量低了就不具有革命的震撼力的,那些的艺术实践,塞尚在19世纪末,就 做过尝试。
塞尚强调的最多的是form。在塞尚眼里,形体被有意忽略了,景物视为众多色块的有机堆积,而塞尚的工作,就是研究这些分离的色块是如何纠结在一起的。所以有人说,塞尚实践的,是解构主义,虽然那时候解构主义理论还没有完整出现。
凡高的突出特点在于笔触。他似乎认为色块分离还不够,每一笔都应该分离。颜料的调和变得不再重要,短促的笔触,厚重的颜料。感觉就是把颜料像挤牙膏一样,直接堆积到画布上。
马蒂斯也觉得色块分离不过瘾,他的做法干脆是把形体切割成几个平面,而每个平面几乎用原色涂抹。
毕加索认为简单的分离不够彻底,他把多个视角看到的不同侧面,摆放到同一个二维平面中去,号称立方主义。
立方主义的出现,使观众们广泛接受了形体的变形。而变形是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则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变形的表达能力非常强劲,但是破坏性也同样强劲。因为它最终彻底颠覆了绘画要“画得像”这个古老的传统,而这个传统,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美术的根基。
变 形最初是对现实形体的夸张和扭曲,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能够突出重点,而且可以操纵和引导观众的视线。但是夸张和扭曲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远离了现实形 体。以至于很多现代流派,干脆彻底放弃对现实形体的描摹,转而表现纯粹的意念。表现纯粹意念的动机固然值得同情,但是如何评判美术作品的优劣,却呈现出了 极大的随意性。
当美术之所以成为美术的标准被随意定义,一幅作品,究竟是艺术还是垃圾,就成为严肃的问题。某些艺术家从事作品制作的时候,被大众视为制造垃圾,这是现代艺术的悲哀。但是悲哀没有用,应当思考的是,教育大众,使之认同现代艺术家们的观点,还是艺术家们自己需要反省?
Figure 1. Jas de Bouffan, by Paul Cezanne, 1876
画面被分割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的用色相当单纯,笔触整齐而短促
Courtesy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d/Jas_de_bouffan.jpg
Figure 2. Portrait of Victor Chocquet, by Paul Cezanne, 1876-1877
夸张的前额和头发,拉长的脸,以及视线不在一个水平面的双眼,操纵观众的视线从前额到头发,最终停留在右眼,颧骨和鼻梁
Courtesy http://www.dl.ket.org/webmuseum/wm/paint/auth/cezanne/portraits/chocquet/cezanne.chocquet.jpg
Figure 3. Cypresses, by Vincent van Gogh, 1889
注意凡高的笔触,不同于塞尚的直线,凡高的笔触是虬状弯曲的,笔触与笔触完全没有调和,而是层层叠叠堆积起来。
Courtesy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1/Vincent_Van_Gogh_0016.jpg
Figure 4. Portrait of Daniel Henry Kahnweiler, by Pablo Picasso, 1910
这是毕加索给自己的经纪人作的画像。整个人物形体被切割成若干三角形和四边形,然后摆放到二维画面里去。注意,有些三角形和四边形被故意摆放到“错误”的位置,例如公文包和头发
Courtesy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6/68/Picasso_Portrait_of_Daniel-Henry_Kahnweiler_1910.jpg
Figure 5. Deux Fillettes (Two Girls in a Yellow and Red Interior), by Henri Matisse, 1947
整个画面给切割成有限几个大的区域,每个区域用色朴实天真,形体的塑造仅限于轮廓的简单勾画,如果连这个简单的轮廓线也没有了,形体就荡然无存了
Courtesy http://www.dl.ket.org/webmuseum/wm/paint/auth/matisse/matisse.fillettes-jaune-rouge.jpg
Figure 6. 三人扇舞,by 潘玉良 1955
潘玉良惯于夸大女人的臀部和大腿,配合扭动的腰肢,来描摹女性的性感。描摹女性性感的方式很多,潘玉良的办法是变形,但是不过份。
Courtesy http://www.luxee.com/upload/img/12387505674680.jpg
http://pic1.nipic.com/2008-12-03/200812381742645_2.jpg
Figure 7. Woman V, by Willem De Kooning, 1952-1953
抽象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曾执教耶鲁大学艺术学院,他说,“指望艺术家把秩序引入混乱的世界,我认为这个念头是荒谬的。我们能够企盼的,顶多是给我 们自己立一点规矩。(The attitude that nature is chaotic and that the artist puts order into it is a very absurd point of view, I think. All that we can hope for is to put some order into ourselves.)”
Courtesy http://www.artquotes.net/masters/willem-de-kooning/woman-painting.jpg
在麦克风发明以前,对于歌剧演员的基本要求是音量要大,保证歌剧院后排听众能听得见。有了麦克风以后,对于音量的要求开始弱化,所以气声,颤音等等新的表现手法层出不穷,目的是追求更强大的表现能力,表现更复杂的感觉。
同理,在发明照相技术以前,绘画的基本要求是具象,画什么像什么。照相机出现以后,对于具象的要求弱化,取而代之的,是追求表现更复杂更细腻的感觉,或者更哲理更深刻的思考。
传统油画,通常是在调色板上调好颜色,然后再用画笔把颜色涂在画布上。对于户外风景,尤其是企图捕捉描绘一瞬间光影的变化,这样的画法显得太耗时,不方便。据说Monet为了画“日出印象”,反反复复去赛纳河写生,体验日出后30分钟的光线和空气。
为了画得快,印象派画家们不再用调色板调好颜色再涂上画布,而是略微调和一下,就涂上画布,甚至先把原色涂上画布,然后在画布上调和。传统画家们认为这样的作品显得太粗糙,因为从细节上看,印象派的作品的确是很粗糙,体现在色块的分离,以及笔触的仓促。
但是色块的分离,和看似潦草的笔触,却具有强大的表现力,这一点,传统的画家们始料不及。如果说早期的印象派,如莫奈,雷诺阿,德加还只是小心翼翼地试探尝试这样新技法,那么后期印象派们已经肆无忌惮地挥舞手中的新利器了。
在 印象派之后,各种现代流派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林林总总,目不暇接。理解这些流派的兴起和他们追求的目标,一个关键人物是塞尚。美术的传统既然已经被打破, 那么什么样的新的艺术形式才算是真正的艺术实践?很多现代派后生们嘶吼着的,深怕音量低了就不具有革命的震撼力的,那些的艺术实践,塞尚在19世纪末,就 做过尝试。
塞尚强调的最多的是form。在塞尚眼里,形体被有意忽略了,景物视为众多色块的有机堆积,而塞尚的工作,就是研究这些分离的色块是如何纠结在一起的。所以有人说,塞尚实践的,是解构主义,虽然那时候解构主义理论还没有完整出现。
凡高的突出特点在于笔触。他似乎认为色块分离还不够,每一笔都应该分离。颜料的调和变得不再重要,短促的笔触,厚重的颜料。感觉就是把颜料像挤牙膏一样,直接堆积到画布上。
马蒂斯也觉得色块分离不过瘾,他的做法干脆是把形体切割成几个平面,而每个平面几乎用原色涂抹。
毕加索认为简单的分离不够彻底,他把多个视角看到的不同侧面,摆放到同一个二维平面中去,号称立方主义。
立方主义的出现,使观众们广泛接受了形体的变形。而变形是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则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变形的表达能力非常强劲,但是破坏性也同样强劲。因为它最终彻底颠覆了绘画要“画得像”这个古老的传统,而这个传统,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美术的根基。
变 形最初是对现实形体的夸张和扭曲,这样做的好处,不仅在于能够突出重点,而且可以操纵和引导观众的视线。但是夸张和扭曲到一定程度以后,就远离了现实形 体。以至于很多现代流派,干脆彻底放弃对现实形体的描摹,转而表现纯粹的意念。表现纯粹意念的动机固然值得同情,但是如何评判美术作品的优劣,却呈现出了 极大的随意性。
当美术之所以成为美术的标准被随意定义,一幅作品,究竟是艺术还是垃圾,就成为严肃的问题。某些艺术家从事作品制作的时候,被大众视为制造垃圾,这是现代艺术的悲哀。但是悲哀没有用,应当思考的是,教育大众,使之认同现代艺术家们的观点,还是艺术家们自己需要反省?
Figure 1. Jas de Bouffan, by Paul Cezanne, 1876
画面被分割为若干区域,每个区域的用色相当单纯,笔触整齐而短促
Courtesy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7/7d/Jas_de_bouffan.jpg
Figure 2. Portrait of Victor Chocquet, by Paul Cezanne, 1876-1877
夸张的前额和头发,拉长的脸,以及视线不在一个水平面的双眼,操纵观众的视线从前额到头发,最终停留在右眼,颧骨和鼻梁
Courtesy http://www.dl.ket.org/webmuseum/wm/paint/auth/cezanne/portraits/chocquet/cezanne.chocquet.jpg
Figure 3. Cypresses, by Vincent van Gogh, 1889
注意凡高的笔触,不同于塞尚的直线,凡高的笔触是虬状弯曲的,笔触与笔触完全没有调和,而是层层叠叠堆积起来。
Courtesy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1/Vincent_Van_Gogh_0016.jpg
Figure 4. Portrait of Daniel Henry Kahnweiler, by Pablo Picasso, 1910
这是毕加索给自己的经纪人作的画像。整个人物形体被切割成若干三角形和四边形,然后摆放到二维画面里去。注意,有些三角形和四边形被故意摆放到“错误”的位置,例如公文包和头发
Courtesy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6/68/Picasso_Portrait_of_Daniel-Henry_Kahnweiler_1910.jpg
Figure 5. Deux Fillettes (Two Girls in a Yellow and Red Interior), by Henri Matisse, 1947
整个画面给切割成有限几个大的区域,每个区域用色朴实天真,形体的塑造仅限于轮廓的简单勾画,如果连这个简单的轮廓线也没有了,形体就荡然无存了
Courtesy http://www.dl.ket.org/webmuseum/wm/paint/auth/matisse/matisse.fillettes-jaune-rouge.jpg
Figure 6. 三人扇舞,by 潘玉良 1955
潘玉良惯于夸大女人的臀部和大腿,配合扭动的腰肢,来描摹女性的性感。描摹女性性感的方式很多,潘玉良的办法是变形,但是不过份。
Courtesy http://www.luxee.com/upload/img/12387505674680.jpg
http://pic1.nipic.com/2008-12-03/200812381742645_2.jpg
Figure 7. Woman V, by Willem De Kooning, 1952-1953
抽象象征主义的代表作之一。作者曾执教耶鲁大学艺术学院,他说,“指望艺术家把秩序引入混乱的世界,我认为这个念头是荒谬的。我们能够企盼的,顶多是给我 们自己立一点规矩。(The attitude that nature is chaotic and that the artist puts order into it is a very absurd point of view, I think. All that we can hope for is to put some order into ourselves.)”
Courtesy http://www.artquotes.net/masters/willem-de-kooning/woman-painting.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