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好文收藏:为张靓颖证明一些事(3)

(2006-08-21 08:55:32)
分类: 凉粉生活
 三、为张靓颖证明一些事 (再次) 

写得越多被误读的机率也越高,即便如此写还是要写的。那些回复我看了,目前关于我谈论的话题无须做任何回复,帖子里都已经就这些问题做了回答,如果还看不到,那我也没有办法。过分主观的人我从来不打算争取他们的理解,已经了解情况的人也不必看我的帖子,这个帖子的目的最初已经写明,是针对一些一知半解的误解而开的。 
   
  不少人总结了我第二个帖子。总结的不错,我鼓掌。但想来这些替我总结的人不会认为我不能用那么简单的话来概括我所要表达的意思吧(具体说你总结的只是一部分意思)?那为什么要写那么多呢?这属于另一个范畴的问题,这里不想把话岔开了。 
   
  还有人要我说归说,不要扯上其他人,这个我很难办到。证明总是要举出点示例出来的,艺人说不要比较只要努力,这是他们的事情。作为评论,旁观,不比较是不可能做评论的。不是还有比较文学吗?如果有人认为我这样比较是贬低那些被比者,可以尽管这样想去。我写我的,看不看由你,你的感受与我无关,至少我没有攻击那些人对吧? 
   
  另外注释一下,有人昨天说张靓颖唱《解脱》的时候没有流泪,另有人说是某某说的应该不错。我今天看了视频,就我那个视频来看确实没有见其流泪。所以昨天那帖子最后一段有点花痴了。那这里就把那眼泪当成5进3比赛的吧。 

今天主要谈谈张靓颖的风格。张靓颖一直被说成没有自己的风格,只会模仿,模仿在第一个帖子里已经谈了,现在来谈她的模仿之后的风格。我觉得这样的说法是一个误解,说她风格不突出,差不多也是一个误解。说她声音识别率不高,这到确实是一个事实。但她的声音究竟如何呢?被认为一贯“打压”张靓颖的柯以敏曾经这样评价:“张靓颖的声音,你一开始听上去会觉得OK,但是会越听越好听。”我很赞同这个评价。 
   
  一个歌手要出来声音识别率高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声音有特色会制造一种风格的假象。而风格与声音特质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多时说,这个人唱歌很有自己的风格,只不过是说他唱歌有特点而已。风格是什么?R&B风格, BLUES风格,HIP POP风格,JAZZ风格……,而风格变来变去就这几种。歌手无数,都可以归成这几类。当然,一些风格的开山者具有特殊性。 
   
  套用这个逻辑,王菲什么风格?王菲翻唱小红莓的歌,就是小红莓的风格(另类摇滚),王菲的风格在哪里?有人说王菲嗓子的金属感与小红莓不一样。但是这不是风格,而是我上面说的,这是你嗓子与别人的区别。世界上本就没有两个嗓子是一样的(何况王菲嗓子有多少在中国可谓标志性的发声是从小红莓主唱Dolores那里学来的,连绕舌头的腔调都一样)。那么风格在哪里?什么体现风格?我们能把王菲定性为另类摇滚风格吗?如果可以,那么TORI AMOS那首《Silence all these years》是被定为哥特式民谣风格到王菲嘴里是否应该是另类摇滚式的呢?答案不是这样的。王菲翻唱TORI歌的时候,又变成哥特式民谣样了。有人会说,这是因为王菲能驾御多种风格。这个问题我想听过周杰伦上课音频的人就会笑了,什么叫驾御多种风格呢?周董把同一段《夜曲》和弦转成民谣,摇滚,嘻哈,然后创作出不同风格的歌曲,这才叫驾御多种风格!王菲如果有一种确定的风格,或能驾御多种风格,那就应该把《Silence all these years》唱成《Dreams》,或者反之才对。王菲什么风格?也许有,但你很难准确归类。一些可以算另类摇滚,但好多又是POP抒情歌曲,或者时不时玩把NEW AGE。王菲真全能是吧? 
   
  当然不是,歌手有自己的风格,这个风格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她诠释歌曲所用的音乐风格上。比如JAZZ女歌手Diana Krall,唱个《铃儿响叮当》的圣诞歌都是JAZZ味的,所以她是JAZZ女歌手。再比如Tori Amos,翻唱Nirvana的名曲 Smell like teenspirits 这首朋克摇滚,就成哥特民谣式的了,这叫有风格(这里推荐TORI AMOS那张《Strange little girl》的翻唱专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地摊上找找,听一下什么叫翻唱,什么叫把各种不同的风格全部唱成自己的风格)。虽然JAZZ不是Diana Krall 发明的,哥特民谣,另类摇滚也不是TORI的专利,但是她们是坚持使用这种风格演绎各类歌曲的歌手,这才能叫有自己风格。那么王菲是什么风格呢?唱原本什么风格的歌就唱出那种风格,即便她唱什么象什么,这能叫风格?如同一个思想家一样,他必然要坚持一套理论,并用这套理论去解释世界,他才有资格称为思想家。一会有神一会无神;一会提倡一元论,一会鼓吹二元论;一会唯物,一会又唯心;一会实用主义,一会又存在主义这不是思想家,这只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俗人,没有个性的人而已。
 
四、为张靓颖证明一些事(中腹) 

如果你是古典音乐乐迷(准确地说是唱片迷),你不应该知道切里比达赫(Celibidache)这个罗马尼亚人。他在他那个时代就哀叹:“全欧洲已经失去了感知音乐的能力,真正的音乐在哪里?也许你可以在一个乡村小酒吧里找到。”说这番话的背景需要介绍一下。那时正逢唱片工业兴起,古典音乐这个行当里越来越多的指挥,演奏家,乐队痴迷于录音。“他们把乐队训练成机器,音乐死亡了。”(切里)切里老头坚持大半辈子不录音,最后还是妥协了。在他妥协前唱片已经成为了大众音乐消费的主流。 
   
  唱片的好处是传播面广,完整度高。早期录音可能更多是现场,现在更多的是专业录音室。古典音乐界里有几个唱片巨头,对现代唱片录音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其中一个是大名鼎鼎的卡拉扬。卡拉扬对唱片的态度可谓和切里比达赫南辕北辙。他认为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录音技术,将音乐更完美的呈现给听众,哪怕只是一丝的提高,为什么不呢? 
   
  两种观点最终后者轻易的取得了胜利。如今,唱片公司就是生产音乐的工厂。在古典乐坛也许还保持着录音与现场音乐会并轨的习惯,在流行乐坛虽不敢说个人演唱会已经成为歌手的次要业务,但发唱片成为歌手的主业已经无庸质疑。 
   
  无须否认,作为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乐迷都是听唱片长大。可以不识谱,不会乐器,五音不全,唱片总是听过两张的。唱片业的兴旺带来的好处这里不多说了,主要谈一下带来的不利影响。 
   
  最大的不利是将唱片音乐作为音乐的最高最终标准。这个听乐误区在流行音乐乐迷那里应该更泛滥一点。古典音乐乐迷有可能收集自己喜欢的同一首曲子的不同版本,而流行乐迷通常是收集同一个歌手或乐队的不同专集。 
   
  用古典音乐先做例子,过去如果你从来没有听过《贝五》(《命运交响乐》),你必须要到现场去听音乐,假设一般人熟悉这部长30分钟左右的曲子大约需要听5个现场,如果在第三或第四个现场就基本了然了音乐的大致脉络,结构,你就会开始注意听不同场次不同指挥对音乐的诠释。因为每个现场都是不同的,即便欧洲乐队训练得象机器,现场仍旧是不同的,不同的指挥则有更不同侧重的诠释方式,由此你了解的《贝五》就是多个演绎的综合。如果你在家里听CD,那么简单了,让CD重复5次就可以了,而此时你获得的对《贝五》的印象只有一种。古典乐迷靠听多重版本的CD来加深,拓宽自己对同一首曲子的了解,这对于没有条件去现场看演出的现代人来说是最好的权宜之计了。但古典乐迷究竟有多少会把一首曲子反复听上1个或2个以上不同的版本呢?有了录音制品,我们听音乐的面可能是广了,从巴洛克可以听到现代(现代音乐很少有大规模公演,内部交流不少,消息不灵通还赶不上场),但对同一首曲子可能存在的不同音乐诠释的可能性却降低了。 
   
  回到流行音乐,这个弊病更加显著。现今流行音乐大约有那么三类歌手。一种只会在录音室唱歌,现场要考虑走不走音问题,例子不举了。第二种现场和录音室差不多,但再好好不过录音室,一般所谓实力派,也就这种。第三种,现场比录音室强,这种歌手都是传说中的,只能看看DVD的,但现在咱这出了一个,就是张靓颖。 
   
  但这首先需要考虑张靓颖的成名史。我不知道她算不算中国第一个首先在现场成名之后再发唱片的流行音乐女歌手。可能不是,但靠现场成名,并获得如此大知名度与激发如此大范围广泛争论的,她应该是第一个。(或者你可以说是第一批)再此之前,无论凉粉,笔迷,什么王菲迷也可以算上。都不曾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听到那么多现场演出。 
   
  如果说超女比赛时的歌曲是一次最初的印象,好比听唱片的第一次,那么之后在所有超女歌手里,大约只有她不在重复自己,制造一种唱片效果。LOVING YOU 这首歌本身唱了将近20遍,在我听到的7个版本里都做了翻新,这本就是一个在中国乐坛公开场合史无前例的事情。张靓颖在对一首歌曲所包含音乐可能性的挖掘上,尝试上,国内哪个歌手能与之比拟?之前有人说其模仿谁,那么听了这7个版本后你觉得她在模仿谁?再如果你要张靓颖录一张翻唱集,收录LOVING YOU 这首歌,你选她7个现有版本中的哪种诠释方法作为收录歌曲呢?凉粉群已经开始争论哪个更好,一点肯定无论收哪个总有人要遗憾。如果来第八个那也必定有人遗憾。这是为什么我不知道是否已经阐明了。
 
我们长久以来对音乐的认识其实可以说是畸形的。开篇时提到的切里比达赫曾经说过这样的话:“音乐与音符并没有任何关系,音符不过是传达音乐实体的媒介而已。”这话听起来是否很玄奥?至少你可以想象,音乐与音符都可能不是因果联系,录音唱片又怎么可能是音乐的标准呢?但现今录音唱片就成了音乐的标准。这个标准对大多数歌手可能适合,但并不适合现在的张靓颖(也许以后就适合她了)。张靓颖自身的音乐环境,以及她被人接受的过程本身就是反唱片反录音的。现今很多成名的歌手过去有唱吧出生的,但是他们成名的方式是先推出唱片,之后他们对自己专集的演绎也多为安全演绎。有些歌手可能有自己想法,但唱片录音有一个不好的地方(可能是现今电脑作曲的必然结果),就是很少采用现场乐队,而是使用伴奏带,然后重复重复,直到磨去所有瑕疵,同时也磨去所有灵机一动的东西。最差的乐队伴奏(走调没有节奏的不算)也比最好的伴奏带强。这点是一个懂音乐的人应该坚持的信条。所以我们拿到手的唱片不过是一件商品,而不是一件富有不可预测性的作品甚至艺术品。 
   
  有一个王菲迷又号称张靓颖迷的人对我说:我爱王菲,因为她每次都唱得和唱片一样;我爱靓颖因为她每次唱得都不一样。颇值得玩味。 
   
  唱片耳朵们离开了唱片就不知道音乐是什么样了。他们从来不知道音乐是可以想象的,可以有不同种类的表达的,因为他们只接受过一种模式化的唱片教育。一旦违背这个模式就无法忍受。为什么把邓丽君的歌唱成那样,把《解脱》唱成这样就受不了了呢?如果没有听到《让世界充满爱》,多少人想过把这个歌唱成这种样子呢?他们既没有这种想象力,也没有空去想,他们只有一双唱片耳朵而已。 
   
  从张靓颖的身上我看到了真正对音乐原始的热爱。在那些成名的歌手那里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也许有,但他们从来没有表现得那么淳朴热切,自然显见。 
   
  她孜孜不卷的探索一首歌曲多重可能性(她不同层面的尝试LOVING YOU已经让很多凉粉受不了了),并且勇敢地展现出来,你可以说她是在炫耀自己的海豚音。 
   
  她可以安全地唱很多难度低的歌,这样甚至可以博得更多人的喜欢,你可以说他这样做是在假装清高。很多时候她完全可以不加入自己的风格,不玩那些让人觉得老套又难以接受的东西,按部就班的演唱。王菲不一直这样做的吗?你可以说她只是在模仿拷贝。 
   
  如果没有对音乐最原始的激情,她不会跑UC去唱歌,一唱就是一两小时。有些凉粉认为这是她对凉粉好,或者你可以认为这是为了拉人气。 
   
  在超女成名前她已经是比赛专业户了,她说她比赛是为了让自己单调的生活有一些色彩,也为了能在唱歌上会见更多高手,开阔眼界增进技艺,你可以认为她是一心想成名,所以参加那么多选秀活动。 
   
  但大约都知道,04年PUB歌手大奖赛拿冠军后华纳当时就提出和她签约了。她拒绝了,你也可以认为她在放长线钓大鱼。而且现在掉到华宜这条大鱼。 
   
  她在音乐房子的时候一高兴就能唱个通宵,你可以说她吃饱了,甚至说她被男人甩了,在发泄。 
   
  她高兴的时候唱歌,难过的时候唱歌,周笔畅说,在超女比赛的时候,她一次去张靓颖房间找她,某颖正好在洗澡,但歌声嘹亮,满屋子都是。你也可以说这证明不了什么。 
  在每次采访里主持人都要求她唱歌,一次她上有个叫戴军主持的节目,因为是为宣传EP和《电影之歌》来的,公司不允许她唱主题以外的歌曲。主持人就逗她说:你敢和我比民歌吗?她就来劲头了,说你先来。主持人来一首,她立刻回一首,两个人就这样PK下去了。3首EP的歌曲也是现场唱的,有多少歌手能做到这样?你认为她好胜心很强,爱出风头是不是? 
   
  这样的例子,我随口还可以举出一把。我对之的结论是,因为唱歌让张靓颖感觉很爽,已经成为了她存在的一种方式,她才会这样。也许我是被她给骗了,她真是心机深不见底,不过我到愿意信一次:她对唱歌那种执著与原始的热情我从来没有在哪个艺人身上见过。切里当日说的那句牢骚话:真正的音乐在哪里?也许你可以在一个乡村小酒吧里找到。张靓颖就曾在那样一个小酒吧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