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庐新作:新诗谈屑(之四)

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杂碎-东拼西凑 |
新诗谈屑(之四)
唐毅
301.再论诗歌之有用无用:对广大的诗歌爱好者有用,对广大的非诗歌爱好者无用。
302.读曾经的文字,好似在往事中打捞以往的自己。
303.写诗的过程,有一点类似择偶(和文字谈恋爱)的过程,最终的选择,一定要是自己最属意的。
304.见异思迁,为诗未尝不可。
305.新诗之无格律(一度有人有过尝试,不成熟,废弃之),全凭“自律”。
306.散文与诗歌有界限,特别是新诗,关系却很亲密。
307.那么多写诗的人,肯定不是只有“你”才行。
308.守善向好,诗歌应循之路径。
309.有黑暗必有光明,有丑恶必有善良。以渲染、夸大,或者潜心于铺排、编织黑暗与丑恶者,在现实生活中恐怕也离不开光明,而且内心何尝不希望被善待。
310.没有什么艺术是一蹴而就的,除非真有什么天才。况且有的东西还得讲功底,比如诗歌,比如书法,如果很是浅薄,也是很容易就被看穿的。
311.关注新诗已属不易,能够关注到《新诗说》,显见更属不易,大可以归究于文字的缘分。
312.诗说,就是以散文的形式谈论诗歌。
313.增强暗示效果,争取更大空间。
314.诗歌是妙不可言之言。
315.诗歌不能只讲省却铺陈,句读之间可以有跨越(也有人称之为跳跃),而不讲其内在之高度关联。
316.明喻之:好诗人、好作品就像山一样的存在。暗喻之:好诗人、好作品就是山一样的存在。
317.同样是说话,有的话说出来是诗,有的说出来只能是话。
318.有了好词语,才会有好句子;有了好句子,才会有好诗歌。所以,好诗歌一定有好词语、好句子、好标点、好结构,而且有一个好标题。
319.诗人爱自己的祖国,没毛病。
320.西方学界通常把文学分为两大类,小说、戏剧、诗歌归为虚构,其余为非虚构。如此说来,散文是非虚构。那么诗歌呢,有时还真说不清楚是虚构还是非虚构。
321.名句未名时,应该就是作者的得意之句。
322.旧体诗词的韵,在新诗中成了味,即无韵之韵味。
323.好诗人都怀揣一把利斧。
324.学诗勿受评论干扰。评论家如果写得好诗,就不会去搞评论了。
325.中国新诗应多听批评,少看评论。
326. 某观音山(国内名此山者不唯一处),有人出联:观音山上观山水。要求与观音山相对应的,必须是观音山之景点名,并从一字万金(元)增至十万金(元)征集下联,计70万元。然翻看此山景点名,无一与对。这就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自然难对。也没什么。谁都知道,出对易,续对难。在古代传说中,就有书生偶出一对,把自个儿难住,苦思未果郁郁而终,却阴魂不散,求诸过往文士,直到得其所对,方才黯然离去。不过,此对若非拘于一隅,并不难对。余某日游一古镇,访问雨阁,得其下联:问雨阁前问阁楼。
327.诗歌之被遗忘,有的是政治因素,有的是文化因素,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
328.作书斋联:有闲情时,壁上文章逸趣;无挂碍处,人间草木添香。
329.浅见:写不好散文的诗歌作者不是好的诗歌作者,写不好诗歌的散文作家不是好的散文作家。
330.比写一首好诗更难的,就是在诗坛找到或营建一块净土,风清气正而不党同伐异……这也有点像是诗歌之“乌托邦”,亦真诗人之寄望也。
331.诗歌就是把一种短暂的感受通过文字呈现,并于天地间停留。
332.重读杜诗:“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于一个写作的人,不想到很多是不可能的。
333.写诗即说话,说一些别人从未说过的话。
334.说到另辟蹊径,莫若新诗之于旧体诗词。
335.诗歌之蒙太奇,较影视尤甚。
336.谏作诗八法:东一句,西一句;问一句,答一句;天一句,地一句;有一句,无一句。
337.某些“当代诗歌”,更像是“游戏文字”。
338.写出好诗就一定能流传吗?答案是不一定。一方面,好诗确实不多。另一方面,加起来的不多的好诗还是比较多的。是故,好诗流传这件事,看起来希望渺茫,但又并非绝无可能。
339.时无俗务常看竹,室有香茶好读书。
340.诗写得清新脱俗亦可能被攻击,今日之诗坛,也真是够乱的了!
341.深度怀疑“春风化雨”,貌似不太可能。可能会风雨交加,或风助雨势,但风是风,雨是雨,雨应该是云化过来的。
342.诗人不是“赞美派”,也不是“批评家”。该赞美的赞美,该批评的批评。换言之,有的赞美可能是错的,有的批评也可能是错的。再换言之,有的赞美是该被批评的,有的批评也该是被批评的。诗人不是裁判,但有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倘若无此能力,可以离文字远一点。
343.诗歌亦会意的艺术。
344.常识之于诗歌,如文字之于诗歌同等重要,不可犯一些“低级”错误,那样会让人笑话的。
345.近来著文极少。大疫当前,鲜有闲情逸致,读《昆虫记》打发时间。早春已至,尚在禁足中,作《疫中诗简》一组。中国的此次疫情应对,是一场全民动员的伟大斗争。可是有人偷换概念,质疑诗歌能否抗疫?所谓抗疫诗歌,并不是说诗歌可以抗疫。诗歌是一种表达方式,面对如此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诗歌写作者当然可以以其固有的方式表达意见,可以是为疫区加油鼓劲,可以是对疫情发生的一些反思,至少可以提请人们抵抗病毒的侵袭。诚如中华民族曾经艰苦卓绝的抗战,诗歌亦从未缺席。
346.有的真话,诗人未必能说,但假话应该可以不说。
347.“中国新诗迎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话再说一千年,兴许都不会过时。
348.都说《小重山》词牌调悲,前人多以此作宫怨之词。我想把它写得不那么忧伤,不知道是不是能够办到。民族英雄岳飞曾制一阕,虽然也有怨,但是是有别于宫怨的。先生白首为功名,是向上的,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349.设若一个人新诗写得不错,再回过头去研究旧体诗词,设若旧体诗词也写得不错(这里的两个“不错”很关键),可能会觉得:如果以传统论,中国诗歌“走”到现在,是“逆淘汰”,即不好的诗“淘汰”了好的诗。当然,新诗也有好的,但还没有好的旧体诗词那么多。
350.今天还写旧体诗词的人,比前人好写,以固有的音韵格律,可以更贴近现实,不需要像古人那么“绕”,更能够让今天的人们看懂。
351.宋词少黄钟大吕如苏轼之《念奴娇•赤壁怀古》、岳飞之《满江红•写怀》、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而多为时人之“心灵鸡汤”。
352.理所当然之承续句,是写作任何文体之必须,即便出人意料,也要是“理所当然”的出人意料。
353.写作是排除法,只能选择一条路径走下去。
354.改旧词,中有“竹摇清影散茶香”句,甚得意,谓之“三日得”,实“三日未得之最后得”。
355.一个人的格局和文学气质决定他所作的词的格调、境界,词格是“死”的,填进去的字词却可以“活”起来,但又不是人人都可以填“活”的。
356.朴素、干净的文字,融景、情、理于其间,便是今日之新诗。
357.做事做文,都要恰到好处。
358.八风者,名利苦乐毁誉衰荣。简言之:宠与辱。均可忘之,故佛家有“八风吹不动”之谓。此境界,诗家也应该有。
359.作诗用字最好不重复,但可以故意重复。
360.青年时代买过一册《唐宋词格律》,早已不知去向。今又在某旧书网淘到一本,捧读之,如逢故人。
361.一位诗人同时也是一位观察家,明耻,明德,明理,秒懂是非曲直的背后应是满腹经纶。平常的生活中充满奇幻,充满变数,充满哲学,故一位诗人同时也可能是一位哲人。
362.明喻尚好,因为喻在明处。暗喻又谓之隐喻,弄得不好便成病句。
363.有的人“的、地、得”不分,乱用加滥用,还“理直气壮”视之为“小节”,是“懒得”去弄清楚,还是压根儿就弄不清楚呢?笔误尚可理解,长此以往,对自己不负责任不说,如果还发表出来,那就是对读者不负责任了。
364.诗文是刻意要做的,但诗文中不可留丝毫刻意。斜阳草树,云淡风轻,是为至境。
365.读一首诗,看得见的是蕴藉典雅,看不见的是苦心孤诣。
366.一位写新诗的人,如果也写旧体诗词,或许他会更在意别人在后者的认可。把旧体诗词写好,把新诗也写好,才是一位中国诗人应该做的。
367.好诗歌与诗歌作者是否“著名”无关。
368.一首诗,总是要揭示一点什么。大到世相,小到内心。
369.诗歌之所以为诗歌,是由“象”而至“理”,这就较之单纯的哲学更具美学意义,故而诞生了那么多伟大的诗和诗人。
370.有人对“说话成了诗”表示很不理解,提倡难度写作,这是对的。关键是有效甄别,什么话不是诗,什么话是诗。诗歌看似随便的说话,肯定不是随便的说话。
371.不要扯什么“陌生化”,多为晦涩之藉口也。但是,每一首诗都应该是不同的,有那么一点新意就成。
372.网文以诸如奇联、趣联为噱头引人围观者,观其所对,十之有九不合联律。故多数撰此类文字者,实不懂联,如《夜航船》序中所谓夸夸其谈之浅薄书生耳。
373.都说诗人狂妄,其实不然。诗人是人,尚在人间;歌星是星,已往天上。
374.原以为“大师”这个称谓就是一种讽喻,不料还真是有的。比如什么非遗大师、制瓷大师、厨艺大师、美术大师、风水大师、戏曲大师等等,本事有高有低,“门槛”也有高有低。独于文学大师、诗歌大师,无论加持还是自封,读其“大作”,似乎并不见“大”,方知这是一个“大师横行”的时代。
375.李敖也是写过一些诗的,只是不那么专业而已。但他很狂。这狂呢,有的人有所表现,有的人潜于内心。基于此,是人都有那么一点傲气的。所以这个世界,也是非常有限的容得下那么三两个“狂”人。
376.写诗走过“弯路”的是多数,所谓“捷径”难得,故一位诗人的前期作品和后期作品多半迥然。
377.前日见某发言人所作藏头诗,古风说不上,好的打油(打油诗也有好的)也说不上,说是顺口溜又不那么顺口。真替他着急!从那以后,对于那位发言人,便不怎么关注了。诗歌是一种修为,古诗、新诗莫不如是。涵养不够啊!旧体诗词呢,要么不去碰,要碰就得像模像样。想当然去弄,说浅一点,是看轻了旧体诗词;往深一点说,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又要“出手”,自然会被人看轻。
378.诗歌一直在进化,进化。无论是谁,写出一首好诗,那都是进化的结果。
379.喜欢读某一位诗人的诗,即心甘情愿被“带节奏”。
380.诗之初至,多半是属于“我”的表达;成篇之后呢,就不但要有个我意识,还应该有普遍意识。这样,读者才可能觉得这首诗属于大家,而非自言自语,或者是为某一个人写的。
381.写诗如种稻,成熟为要。故曰:成熟之诗,粒粒饱满。
382.为诗当无上,要勉力做到顶好。
383.中国绝少职业诗人,多为士大夫(知识分子)工作、生活之余,有感而发。久之,有了一定质量和数量,便被称作诗人,自个儿也乐意接受。
384.读时人诗,感觉好像一直“端着”“拿着”什么。如果能够“放下”,譬如日常,云卷云舒;譬如山泉,自然流淌。
385.好诗如天使在人间。
386.自谦的诗歌作者少之又少,自嗨的诗歌作者多了去了!
357.无感不成诗。
388.诗歌潜藏于生活之中,一直在等待被发现。
389.诗人情怀,唯博物、笃学、谦卑可以养成。
390.令人惊艳的诗歌,其实多为天然之素颜也。
391.在一旧体诗词读本读到原某新诗大刊主编的两首“类绝句”,以为他兼习旧体诗词,心下甚安。再细读,声韵、格律都有问题,知道他根本不懂。现在一些新诗刊的主编,似未有擅此者,其实是莫大的遗憾。
392.好诗歌初读即勃焉,读罢亦不至忽焉。
393.不说破,乃见诗。
394.书法须留白,做诗可效之。
395.真诗人见伪诗之谀评多了,会否怀疑自己已成“前浪”?
396.一位诗人不写几首好诗,不能算真正的诗人;一位诗歌批评家不写几篇批评写歪诗的诗人,也不能算真正的诗歌批评家。
397.中国诗歌之流变,犹如中国服饰之流变。从音韵格律、辞藻华丽到意兴所至、自由言说,亦如从峨冠博带到小帽短衣。
398.读诗之愉,勿言消费。
399.再说一次:诗歌神圣,诗坛丑陋。
400.诗歌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精神的存在。一般人求温饱,精神享受约略停留于男欢女爱或略高。诗人当然也爱人间烟火,但是更关心万物,关心与之有关的一切。比如自然、神明和生老病死,是世俗中的警醒者。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