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衣观音

标签:
文学/原创 |
分类: 杂碎-东拼西凑 |
http://s2/mw690/46cf7b9agdbaccce53901&690
——听一位王子讲他的奇遇和三位公主的故事
楔子:回廊梦遇
夏来纳凉,也无特别去处,信步至城西广德寺——离京城最远的皇家禅林。寺南有一座善济塔,塔里睡着一位王子,法号克幽,被赞为高尚隐者。
时正当午,用了斋饭,摇着纸扇在寺中闲走,忽有倦意来袭,便在一回廊沉沉睡去。
梦中,只见塔门洞开,出来一位慈祥的紫衣长老,合十唱了一声佛号:“先生驾临,有失远迎!我拜读过《偷梦女孩》,知道先生颇善记梦。今有一事,我也托梦相告——
“都说遂宁是观音故里,却不解个中渊源。如若愿闻其详,可随我至方丈茶叙。是否记下,则由先生决定。”
第一篇:王子落难
我就是那位王子,在乱世与治世的唐朝,作为皇室成员,我自然姓李,俗名文通。正是诗酒年华,还有一位漂亮的未婚妻。生活可谓养尊处优,但也充满残酷的斗争。
我的父亲是中宗李显次子,被封为郁王,因劝谏玄宗勿纳子媳被处死,并下诏缉拿全家。逃离,却打开了——我生命的另一重机关。
没有密码,没有捷径。混迹于西行的人群,风餐露宿,步步惊心,总算安抵成都,在净居寺遇上无相大师——禅宗第八代高僧,一位俗姓金的朝鲜族人。从此,与我佛结缘。
第二篇:另有清欢的人生
菩提树下已没有王子,只有出家人无住。我被派到白鹿山结庐而居。
山野风清,时间过得很慢。没有了性命之虞,寂寞又如同我的影子,便常常会想到过去。
从奢靡浮华到孑然独处,从沉溺往事到潜心佛学,由烦躁、苦闷和彷徨,到浸淫于另有清欢的人生,十年面壁,养性修真,我总算是学有所成了。
第三篇:月下的四月
青灯黄卷,我正自用功。忽然响起一阵叩门声,一位长发女子立在月下,没想到竟然会是四月!
四月是我曾经的最爱——我未婚的妻子,一位监察御史的掌上明珠。
她的眼睛里波光闪闪。此去京城,关山万里,她是如何找到这里?让我感动,也让我愧疚。
可是,既已遁入空门,就应该了断一切尘缘。我知道这很残忍。就在推开她的刹那,我感到自己的身体在迅速下沉。她幽怨地转身离去,却定格成我心中永远的四月。
第四篇:沉冤昭雪
至德二年,肃宗李亨,因感念皇叔郁王无辜遭害,决定为其昭雪冤案,乃诏令搜寻家人下落。
我被接入大明宫中,没想到,肃宗竟以兄弟礼迎。在他的眼睛里,我看到了久违的亲情。
他劝我还俗继承王位,被婉言谢绝。又不住地叹惋,并誉我为高尚隐者。
第五篇:开山阐教
或因朝廷尊崇佛教,时任东川节度使杜济,专程参访白鹿山,恭称法师,对我甚是尊重。
后经无相大师同意,我又被派到遂州石佛寺——就是今天的遂宁广德寺。
那时的遂州相对闭塞,官府可能还负有开化之责。应杜济的邀请,我在这里开山阐教。
第六篇:引来清泉解旱
其实,我所领悟到的,不过是顺应民意。比如百姓为什么喜欢清官?那是要求为吏要廉,可有的官员贪欲未除,于是便有了菩萨,以身作则,以天下苍生为念。
以前在王府或宫廷出入,焉能感受民间疾苦。此番恰逢遂州干旱,我便竹杖芒鞋,踏遍青山,终于探得清泉,并率僧众苦战七天七夜,凿渠引来江流,解了全城缺水之危。
第七篇:访贫与祈福
以后,我常常周济邻里,和他们一起春种秋收。看到他们能够平安过冬,我就特别高兴。也在心里为李唐王朝祈福,愿天下太平、江山永固。
特别是我常去的人家,知道我拒袭王位而甘愿苦行,无不投以敬佩的目光。我却故作未见,时日愈久,感情愈深,我们相处得很是融洽。
第八篇:登座讲法
我是净众禅派第三代传人,身受祖师袈裟,此时法名已盛,天下僧俗趋集而来,听我法音或受寺内戒,石佛寺由此法门大开。
后来石佛寺更名保唐寺,记载这一史实的书籍,把我称作佛教保唐派创始人,应该也没有错,但这其实是杜济的建议。
因为常常登座讲法,凡到寺院参访的僧人或居士,都表示有所收获。
第九篇:保唐派变革
我主张把禅法融入行住坐卧,及生活的各个方面,讲究无念、心性、一切时中总是禅。
起初,也有持不同意见者,但人数还不是很多。可是没过多久,便有僧人在我登座讲法时,当面向我发难。不但焚烧保唐派旌幡,还要求我离开寺庙,并恢复石佛寺名。
这次部分僧人的行为,被后来的史家归为暴动。但有更多的僧众,还很理智,捍卫着正知。所以即便是暴动,也是一次不成功的暴动。
但是,寺庙发生这样的事,应该是不多见的。我的情绪也受到一定影响,而且发现一些信众,也不像以往那样对我礼敬有加。
第十篇:抵御瘟疫
就在这时 遂州遭遇瘟疫,由于读过医书略通医术,旁习的知识派上了用场。像上次一样,我又竹杖芒鞋,遍寻百草,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卿本善良,民本淳朴。于我来说都是举手之劳,况寺中日常用度,也多是善男信女平时的施舍。
第十一篇:又见四月
这不是深山闻鹧鸪的四月。在我布施汤药的凉棚外,一个熟悉的身影,在病人中忙来忙去。虽然只是那么短短一瞬,但我知道那是四月。
又是十年过去了,难道她从来就没有离开?我只是听说,当年正是有她的父亲谏言,才有了沉冤得雪。
那一次,在皇宫之外,四月终于把我等到,她要求我立即还俗,我的身体可能稳如泰山,心底却是波澜起伏。
临别时,我告诉她,我会在佛前祈求,希望她找到自己的幸福。
此刻她就跪在佛前,默念南无,功课做得十分标准。我木然地敲响法器,磬声在空旷的大殿回荡。
我想问她住在哪里?问她是否孤独?问她为什么如此执著?可是,她会回答吗?
仍是在她转身离去的时候,虽然多了几许淡定,但我还是发现,鱼尾纹悄悄爬上了她的眼角。
第十二篇:活菩萨或圣观音
说来也奇,每解一次危难,遂州的天空就会出现祥云。有时甚至出现极似观音的光相,人们奔走相告,认为是菩萨显灵。
就在我悉心问诊之际,身后突然传来一声:“快看观音菩萨,是观音菩萨!”
我的心思都在病人身上,只见所有的人纷纷跪下。可四周并无异相,而所有的目光,又都聚集在了我的身上。
消息一会儿就传开了,都说无住法师本是王子,本可以要什么有什么,还有漂亮的未婚妻,在京城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却甘愿在这里受苦,因为他是观音应化而来,是专门来救遂州百姓的。
山上,跪下的人越来越多;山下,更多的信众闻风而动。
见此情景,我只能选择离开。可身后是一大片膜拜,并且虔诚地口诵观音圣号。
我急步回到寺中,深觉今天事有蹊跷。朗朗乾坤,如何让众生颠倒,把我错认为菩萨?苦思冥想,仍不得其解。
第二天,听说是倾城而动。人们敲锣打鼓,送来了“圣观音现世”的金匾,另一道上书“活菩萨”。
我只想告诉他们:“我是无住,不是观音!”可是现在出去,只会让那些信众更加兴奋,却不知如何收场。
第十三篇:三位公主
我把自己封闭起来,开始梳理近来所发生的一切。信众怎么会将我错认?又何以如此崇拜观音?
我知道,在古老的遂州,早就有一个观音的传说了,而且传说非常美丽。
的确是很久很久以前,从西域迁来一个北厥国,国王妙庄,王后宝印。据说是宝印梦中吞月而孕,膝下便有了三位公主。
北厥国的迁徙之旅,正好与佛教到了西域,再传入东土,是同一路线。
沿途都有佛教遗迹,一切似乎早有定数。三位公主自幼便与佛结缘,并在西山北厥寺修行。
第十四篇:城邦国度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但三位美丽的公主聪慧善良,她们一边清苦修行,一边帮助人民安居乐业。
城邦在一天天扩大,可谓近者悦服、远者来归。见国家日渐兴盛,三位公主更加虔诚向佛。
因为她们比谁都清楚,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就如法轮常转,尽在因果和循环往复之中。
第十五篇:火烧北厥寺
随着城邦日盛,国王年老,三位美丽的公主,是听从父命继承王位?还是继续修行?家事国事,风波乍起。
盛怒之下,国王口谕,让寺院对三姐妹施以苦行,后来干脆放火焚寺。
第十六篇:救下五百僧
那一夜,风助火势,把北厥国的天空照得透亮。一切都是那么突然,五百寺僧被锁在院里。
三位正在修行的公主,没想到父王会有如此决绝,她们着急得直咬手指,不料喷血而成红雨,这才浇灭大火,救出僧众。
第十七篇:姐妹观音
经此一劫,三公主远走南海,到了普陀山紫竹林。另外两位公主,则留在今天的灵泉寺和广德寺,开始各自修行。
经历过磨难,经历过挫折,三位公主证得正果,被尊为观世音菩萨,在遂宁又被叫做姐妹观音。
第十八篇:重新赢得尊重
姐妹观音的传说,留给这一片土地的是善,是千古传颂的人间大爱。唯此,在保唐派被误会的日子,我虽然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从没有想过放弃。
当瘟疫在遂州肆虐,是美丽的传说激励我,是善的力量主导着我,不计前嫌,不畏艰辛,以佛家应有的胸怀济世救人。也正因为如此,我又被信众重新认可。
第十九篇:不可接受的错认
不过,我只是尽我所能,为大家做的似乎并不多。他们把我当成观音,却是不可接受的错认。
可是,我不能面对大家,因为我还没有参透究竟,如果此时走进信众,解释不清,就会让人更加疑惑。
第二十篇:再度进宫
这时,保唐寺频出瑞兆,消息传至皇宫。继位不久的代宗李豫笃信佛教,又使人接我进宫讲法。
正好,我也希望暂时的离开,能够让那一场错认平息下来。
山路弯弯,晓行夜宿,沿途看我大唐江山,由乱而治,处处秩序井然,又有春回大地之感。
第二十一篇:释道脱口秀
但这次进宫不只是讲法,而是与大清宫道士史华辩论。代宗稳坐龙椅。丹墀之下,自是满朝文武。
史华道长首先提问:“释迦牟尼是尹喜的后裔,尹喜是老子的弟子,可见,道乃诸道之源。”
我未加思索地反驳道:“自古三教同源,所以仁爱、性空和无为,都是以修身养性为本的。”
“道家是为了今生成仙,佛门却只为来生成佛。”道长又接着发问,“可是,有谁见过来生佛呢?”
“我大乘禅宗倡导首先觉己,然后普度众生觉他,只要发愿慈悲,就可立地成佛,不等来生!”
代宗不时面露微笑,对我的应答非常满意。甚至对我为观音化身的传言,也是深信不疑。
这不过是一场释道脱口秀,不存在谁输谁赢。可有人说是旷世奇辩,并宣告史华词穷归隐。
说真的,我也为他叫屈。出家人本不在乎虚名。可是经此一辩,我恐怕是想不要都不行了。
离开京城的那一天,万里晴空一碧如洗。代宗亲自将我送至宫外,还道:“皇叔保重!”在他身后,是一列车队,那是极为隆重的赏赐。
第二十二篇:去看天涯云水
其后,代宗还有多次敕封。保唐寺由此极尽恩荣,被尊为“西来第一禅林”。可我总是在回想宫门作别时,他的那一声皇叔。
不知不觉,就已经老了。我这个曾经风华正茂的王子,已经有些老态龙钟。
在我60岁那一年,由于思念恩师无相大师,我循着师父当年的足迹,去看天涯云水。所到之处,惩恶扬善,其间发生了许多故事。
在林林总总的传说中,我又由观音化身,演变为民间信奉的人格神。
第二十三篇:紫衣观音
一年后,我结束云游回到遂州,便升坐殿堂召集弟子,交待坐化后一切从简。
可是,对于我的遗言,他们一开始就不准备执行,当我在祥光中圆寂,众弟子拜倒,并大呼圣观音。
那是我平时不让叫的。后来,他们还依着我的相貌,塑菩萨金身,在寺内建肉身塔。
原想可以在塔中安睡了,但还是被一道道赐封所扰。代宗敕我谥号克幽,并赐紫衣袈裟。所以,除了叫克幽禅师,我又被信众叫做紫衣观音。
至于我那一世的所作所为,现在总算参透。观音本就有三十三应身,只要发愿救苦救难,人人都可以是观音。
不过是我有过真实的行迹,可以说是代菩萨行善,也可以说是应化,就是紫衣观音,也概莫能外。
第二十四篇:四月未央
因为时间关系,虽然讲得比较简略。但先生大才,应该懂的,我就不再赘述。
现在还得说说四月,我曾偷偷去看过她住的茅屋。雨后小小的竹窗下,放着一盆蔷薇。
六年后,她开始供奉,一幅紫衣观音的画像,年轻的面容更像是我的从前。她在画像前抄写经书,在民间广结善缘,得享高寿并无疾而终。
她是我那一世的隐痛,就是现在想起来,我也总是觉得,人间芳菲未尽,只因四月未央。
尾声:王者归来
梦醒已是半下午光景,四周静悄悄的,只有禅林的鸟声和远处的人声,那位紫衣观音呢?
广德寺先后几易其名,获三朝十一次敕封。宋真宗还御赐“观音珠宝印”,对应化之说予以确认。
这个不算寂寞的下午,我的意识里,只有紫衣观音——一位智慧的王子,连接着庙堂与江湖,护佑过这一片土地和众生。
我想,无论在什么状态,获知这样一个值得记下的故事,都是可感高兴的。因为能够让大家看到,观音自史籍回到故里,而王者,正从我的诗中归来!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