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妖精们,你们终于来了!”这是吉林大学广播站贴出的迎新标语。今年的大学迎新,各大高校都挂出了给力的标语,励志版的有“天行健,学长以实力打倒高富帅;地势坤,学姐凭智慧战胜白富美”。鸡汤版的有“做一个明媚的女子,不倾国,不倾城。以优雅姿态去摸爬滚打;做一个丰盈的男子,不虚化,不浮躁。以先锋之姿去奋斗拼搏”。当然也不乏“学妹,快到我们碗里来!”这样简单直接版。(中国青年报9月2日)
有舆论认为,迎新标语的个性化,体现了大学越来越个性化。这是长期“个性饥渴”制造的“饥不择食”,与大学用“女神”照片进行“个性宣传”被认为大学走亲民路线,是一脉相承,而且,当一所大学这样做之后,其他学校群起效仿。大学真正的个性化,并不体现在形式上,而是办学的内在——独立设置专业、课程,采取适合本校定位的培养模式——离开了内在的个性化,外在的“个性化”,只会从最初的新鲜、眼睛一亮,逐渐走向庸俗甚至恶俗。
大学迎新标语,就正按这样的轨迹演变。以前大学的迎新标语,都很“官方”,主要是热烈欢迎新同学之类,进入新世纪,尤其是“90后”开始步入大学后,迎新标语,增加了“个性”元素,准确地说,不再由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学术处或团委)统一制作标语,而是允许学生社团也制作迎新标语,于是迎新标语不再板着面孔。这当然是进步,也让新生一进校园,就感觉到大学的鲜活。
但是,如果迎新标语的创新,就停留在字面上,就可能出现为创新而创新,以至于为博眼球,搞出一些极为庸俗、恶俗的标语来。这和“根叔”的演讲走红后,然后一大批学校校长跟风做类似的演讲一样。像“小妖精们,你们终于来了!”这样的迎新标语,会让人怀疑这是一所大学吗?可能也有人对此辩护,这不过就是高年级学生向新生“示好”,拉近彼此的距离,用得着上纲上线吗,但问题在于,当标语受到好评时被誉为体现大学生风采,而反应不佳时就说这不过是学生的自娱自乐,这本身就很矛盾。——既然标语在迎新校园中存在,它就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需要审视其传递出的价值观念,营造出怎样的校园文化。
其实,在国外学校,新生入学之际,是很难看到有什么迎新横幅的,更进一步说,国外大学根本就没有我国大学的“横幅文化”。我国大学每到重大节日、重大活动时,都会到处悬挂横幅。到处飘扬的横幅,似乎营造出节日、活动的气氛,可是,却与学校建筑风格很不相符,就像一块块膏药,贴在建筑物上,另外,横幅的内容大多是口号性质的标语,诸如创造世界一流大学,培育杰出英才。
但办学目标的实现不是靠喊口号,一所大学的理念,也不是挂在墙上就能彰显,大学的精神应该是内敛、从容而自信的,真正的世界一流大学,很少有喊口号的,笔者2011年曾参加麻省理工学院150周年校庆,在举办校庆大会的波士顿展览中心现场,没有看到一条横幅,而整个校庆活动,集中在反思学校的办学上。参观国外学校者会发现,我国和国外学校的差别,就在于国外学校做着我们整天喊着要做的,但他们却不喊,比如以人为本,而我国学校整天喊着的,却在现实中基本不兑现,比如学生是学校的主人,为了学生的终身成长。
在笔者看来,大学迎新,最理想的状态,是学校有充足的准备,让新生一进校感受到的是规范有序,忙而不乱,学校里没有任何迎新的条幅,但无论是接待新生的老师,还是高年级同学,都向新生传递出大学的精神,在每一个细节的处理上,坚持以人为本。没有迎新标语的大学,对于我国的学生来说,可能缺乏新生入学气氛,但办学要的不是一时的喧嚣,而是理性的学业规划,长期坚持不懈的付出。
当然,最根本的问题,并不在横幅、标语上,而在于大学能否独立自主办学、做到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人为本。一所大学如果不能自主办学,就不可能有自己的灵魂,当大学的灵魂不在,它所能向社会展示的,很难是具有灵魂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