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国家人文社科国家荣誉,大可不必
(2012-10-05 06:36:52)
标签:
杂谈 |
10月3日是中国人民大学75周年校庆日,学校举办一系列活动庆祝生日。其中一项活动是颁发奖金百万元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人大校长陈雨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人民大学作为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名校来讲,通过设立“吴玉章人文社科奖”,就是以民间的形式先走一步,也许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我们坚信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荣誉很快就能够设立。 (新京报10月4日)
人民大学此次校庆亮出”公益“的旗号,并发起设立国内人文社科类金额最大的“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都有可圈可点之处。但是,在笔者看来,校方期望通过民间的推动,达到设立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荣誉的目标,却大可不必。
从表面上看,我国现在已设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针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奖项,这对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颇为不公”,而且也使人文社科见长的学校在各类大学排行中,处于落后地位,由此呼吁设立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国家荣誉,似乎顺理成章,诸如国家最高人文社科奖,国家社会科学奖,等等。可是,我国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等奖项现在已经遭遇质疑,不少有识之士已建言国家取消,在这种情况下,还设立什么人文社科领域的国家荣誉,极可能重复自然科学领域评奖的诸多问题,难以起到推动人文社科繁荣的效果。
从本质上说,由国家颁发科研奖项,就是对学术研究进行行政评价,而行政评价的弊端,已众所周知,包括制造大量的学术泡沫,催生弄虚作假,“跑奖要奖”,在国家科技成果的评奖中,甚至出现有的成果还没成形,根本没有产生任何市场经济效益,就包装报奖的现象。围绕着国家奖励,学术研究形成了“申请、立项、包装、报奖、获得奖励、再以成果奖励申请”的学术研究闭循环,国家支持学术研究的结果是,制造了一大批用以展示政绩的成果,却没有起到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每年我国评出的国家科技奖项达三四百项之多,其影响下,地方评出的科技奖项更是多如牛毛,但具有原创价值、世界影响的科研成果却根本没有。
可以说,如果这种评奖机制不变,再推出人文社科领域的国家荣誉,到头来,只会增加一类“跑奖要奖”,一时之间,让我国高校多了很多国家级奖励,甚至多出了许多院士(近年来有不少高校建议国家应该也设立人文社科的院士,享受中科院、工程院院士一样的待遇),但这对人文社科的发展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考虑到人文社科研究的性质,行政力量的过多介入,出现的负面影响可能比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研究更糟糕。
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意识到行政评价、评审的弊端,为此在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人才发展纲要》等纲领性文件中,明确提到,要取消对学术研究、人才的行政管理、行政评价。按照这一改革思路,国家科技奖励,不是要强化,而是要淡化,甚至逐步取消。只有让行政评价彻底退出,才能让学术摆脱行政指标的干扰,回归本位。
无论对自然科学,还是对人文社会科学,提高学术研究质量,让学者们有学术荣誉感的,不是政府部门的认可,而是建立现代大学(科研院所)制度,落实学术自治,推行学术共同体评价。只有学术自治,培育学术共同体,才能让学者专心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而不是围绕课题、经费、论文、奖项转。
从这一意义上分析,人大作为教育和学术机构发起设立“吴玉章人文社科奖”是值得肯定的,这就是在探索学术共同体评价,建立有别于行政指标体系的学术评价体系。如果把这提升为国家荣誉,则强化的是对人文社科的行政评价,矮化的是学术的尊严。学术评价就应坚持学术独立自主的立场,这用不着官民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