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教育公平,必须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模式
(2012-02-08 08:45:52)
标签:
杂谈 |
记者6日从上海市教委获悉,今年上海计划启动建设学校所288所,匡算投资129.95亿元,郊区、大型居住社区是学校建设的主要地区;新建40所幼儿园,并鼓励社会力量办园。(新华网2月7日)
上海花100多亿大规模兴建学校、幼儿园,无疑是大手笔。这些学校、幼儿园的兴建,对于解决郊区、大型居住社区的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问题,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新建幼儿园,体现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主导作用。
上海的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借鉴。也许有意见认为,上海财政不缺钱,因此,可以如此大手笔投入教育。从投入的绝对数量看,其他地方可能很难与上海相比,但是,对教育的重视,衡量的指标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值,即教育投入比例占GDP的比例,以及各类教育投入在总体教育投入经费中的份额。其他地方不能一次性投入100亿,可是按照相应的比例进行投入,该不是问题吧?
以学前教育为例,在全国范围内,上海的学前教育被认为办得很好,在很多地方民办幼儿园高达80%的背景下,上海公办幼儿园占70.57%。而之所以如此,是上海多年前就预测到学前教育生源的变化,并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2007年开始,上海市政府就学前教育的幼儿园建设列入重点工作,2007年建60所,2008、2009、2010年都列入市政府实事,列入实事每年增加50、60所。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全市教育财政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为7.93%。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3%.
7.93%和1.3%的差距在哪里?显然不是经费总额,而是对某类教育的重视程度。这种重视程度反映出不同的教育理念。如果政府部门重视学前教育,认为保障学前教育,应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那么,就会增加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反之,则可能出现学前教育被边缘、被漠视的问题。我国学前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就是由于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同样,政府把新增教育经费投入到城区重点学校,还是投入到教育薄弱地区,也考验政府发展教育的理念。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上海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同住子女共约38万人,至2010年秋季开学,共有47.05万名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沪接受义务教育。上海通过优先安排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政府向民办学校购买学位等方式,实现这些农民工同住子女全部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其中,33.60万余名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在上海市公办学校就读,占总数的71.41%。相对于北京等地来说——北京去年关停打工子弟学校闹得沸沸扬扬,上海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平等求学问题,走在了全国前列。此次上海决定在郊区兴建学校、幼儿园,应该说体现了上海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的一贯思路。
保障公共教育,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为此,必须增加教育投入与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在笔者看来,转变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在现阶段比增加教育投入更紧迫。——在同样的教育经费总额中,重新界定政府的职责,并根据职责进行拨款的调整,反映出政府教育理念的调整,比如,增加对薄弱学校的拨款,逐渐做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的一致;减少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创造条件让民间资金更多进入高等教育领域,转而增加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如果教育配置模式不变,即使新增教育经费,也难解决当前存在的义务教育不均衡问题以及学前教育的短板问题。
当然,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模式,由于是重新“分蛋糕”,所以必然牵涉到各种利益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适合的方式是,在新的教育理念之下,把新增教育投入,全部投入到教育薄弱领域,包括学前教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等方面。如果政府部门还认为这难以做到,就只能说明并没有把解决教育问题,推进教育公平真正当一回事。
需要注意的是,发展学前教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硬件投入只是一方面,提高师资力量,实现教育过程公平与结果公平,还任重道远。上海在新建学校、幼儿园的同时,要考虑这些学校、幼儿园有较高起点的办学,同时,需要做好外来人员子女与本地户籍孩子共同求学、共同成长的问题。